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校本课教材

历史校本课教材

泰来农场历史一、概述(一)自然地理环境1、地质地貌泰来农场位于嫩江中下游的西岸,泰来县城东25公里。

全场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部和西北部为沙丘漫岗,南部和东南部为冲积的平原和洼地,平均海拔高度在134—137米之间,其它平原土质肥沃,是农场的主要产粮区。

沟泡洼地横跨场区西北部和南部的自然沟泡相连,呈“T”字型,在天然的一棵树泡,现已建成平原水库,是嫩江和呼尔达河冲积的低平原。

泰来农场的土壤分为5大类,16亚类,耕地有3大类,10个亚类。

风沙土、黑钙土、草甸土、碱土、盐土。

这些土壤肥力较低,适合植树种草。

2、土壤植被泰来农场由于气候和地形的条件,植被分布各异,沙岗地、黄沙地、漫岗地以大针茅、兔毛蒿、黄蒿、胡枝子为主;靠嫩江西岸一带有柳树丛、柳蒿、植被以水草,早熟禾、隐子草丛生小禾草为主;平原地以羊草、小叶樟为主。

按土壤的结构和植物群落,基本上分为三类。

一、草甸草原类,这一类代表性土壤主要是草甸土和沙量钙质土。

这个植被类型因受当地季风气候影响,所以早生形态不十分明显,只有贝加尔针茅,局部地区有少量的大针茅,克氏针茅。

以中旱生的洋草线叶萄和旱中性的野古草、大油芝为主,混生着繁多的双子叶草本植物,如裂叶蒿、黄芩、狭叶柴胡、斜茎黄芪、细叶黄芪、绵团铁线莲。

火绒草、地榆、大花飞蒸草;狼毒、黄花菜、绵枣、野大麦、龙胆草、细叶百合、拂子毛等。

以贝加尔针叶—羊草—杂草为主的草甸草原,在农场均有分布。

二、沼泽草原类,这一植被草原类的土壤主要是沼泽地和盐碱土。

草甸植被多由小叶樟、大叶樟、乌拉草、马兰、苔草等组成;沼泽植被组成常见的有芦苇、直穗莎草、水葱、三棱草、香蒲、黑三棱、星星草等。

三、蔬林草原类,这一类主要是风沙土。

植被组成的优势植物有:半固定的沙丘上的苔草、水草、贝加尔针茅、糙隐子草、洋草、大针茅、山否、榆树、桑树、展枝唐松草、防风、鹤虱、胡枝子等。

3、气候泰来农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多风温差大,冬季寒冷少雪。

气温年平均温度4.2℃,最冷的1月份平均温度为零下18℃左右,极端最低温度为零下35.2℃。

最热的7月份平均温度为24℃左右,极端最高温度为41.6℃。

农作物生长期5月至9月,累计零度以上温度总和为3 296.8℃,≥10℃的活动积温2 882.5℃。

变化在2 422.2℃—3 150.0℃之间,≥600℃积温保证率在80%以上。

年平均无霜期为135天左右,变化在120—148天之间。

初霜期一般在9月25日以后,终霜期一般在每年的5月10日左右。

历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

降雨主要在6至8月之间,占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月份降水以7月份为最多。

冬季降水量历年为3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7%左右。

全年风向以北、西北风为最多,其次为西南风。

年平均风速4.1米/秒,最高达35米/秒。

以4—5月份为最大,平均在5米/秒。

最大风力达8级以上。

大风日期集中在3至10月份之间。

春季3—5月份的6—8级以上大风日数占全年的80%以上。

4—5月份大风风向以西北风频率最大。

季节性大风一般发生在3月上旬至6月上旬。

历年因风蚀都有一些地块的种子,小苗被毁。

4、河流农场紧靠嫩江下游西岸,叉流有小河子、南大河、呼尔达河流经场约8公里。

因大气降水,河流冲积洪积补给以及风蚀等形成的泡沟。

嫩江发源于大兴岭伊勒胡里山,至吉林省郭前旗与第二松花江汇流,全长1 089公里。

从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区入泰来县境,流经泰来农场。

场内流长约10.14公里。

流域面积120平方公里,平均宽度250米,最大洪断宽度5 000米,主槽深度6至15米。

沿江堤防总长为10.14公里,建泵站2个,年提水量32亿立方米,盛产江鱼。

呼尔达河系绰尔河支流,在扎赉特旗音德尔镇北与绰尔河分流。

全长320公里,流经农场,场境内流长8公里,由西至东流入强排站注入嫩江。

南大河为嫩江叉流,位于第6生产队(南大岗子)东南方向200米处,距离嫩江1公里。

叉流经队区3公里,宽500米左右,深1.5—2米左右,河里有鱼虾等。

小河子为嫩江叉流,位于第3生产队东400米处,距离嫩江1公里。

叉流经队区4公里,宽600米左右,深2—4米左右,河里有鱼虾等。

叉流与嫩江之间是草原放牧之地。

5、自然资源农场耕地土壤种类较多,草原面积较大,水利资源充足,野生动、植物较多。

各种矿藏等尚无定论。

野生植物全场有野生植物近百种。

其中:药用植物有枸杞、黄芩、龙胆草、甘草、防风、菟丝子、车前子、桔梗、狼毒、黄花、地丁、苇根、马齿苋、蒲公英、透骨草、茵陈、益母草、荆芥、夏桔草、灵仙、柴胡、青蒿、知母等。

野生植物中有一定经济价值和相当产量的有:江柳、旱柳、桑树、山杏树、小叶樟、三棱草、乌拉草、羊草、碱草、蒲草、芦苇等。

野生动物场内有几十种。

其中有皮毛动物麝鼠、黄鼬、貉(貉子)、狸(山猫)、松鼠、獾、艾虎、狐狸、貂、水獭等。

有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其分泌物可以利用的动物蛇、蚯蚓、刺猬等。

还有雁、鹤以及鸨。

可供食用的有山兔、雉、三半鸡、狍子、黄羊等。

鱼、虾类在场内江河泡沟中有鲫、鳙(胖头)、鲤、鳜(桂鱼、鳌花)、鲇、鳊(边花)、草鱼(草根)、团头鱼(方鱼、法罗)、鲢鱼(胖头连子)、银囡(黄姑子)、哲罗、鲅鱼、狗鱼、乌礼(黑鱼)、黄桑(戈牙子)、花江岁(麦穗)、棒花鱼(花麦穗)、蛇驹(川丁子)、翔嘴红白(大白鱼)、蒙古红白(红尾)、溪七鳃鳗(七星子)、甲鱼、河虾,此外还有蚌和蛙类。

微生物在场内的林地和草原中生长有松树蘑、柳树蘑、杨树蘑、草蘑等。

6、自然灾害农场在建场以来,普多次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涝、风、雹、虫、低温。

不同作物也发生病害。

(二)人口及民族分布1、人口分布居民40%是外地迁移而来。

原籍多数属于山东、•河北、吉林、辽宁、内蒙古、上海、四川、海南等地,60%•的居民是黑龙江省本地住户。

农场这片土地建场前已有6个村落,远在清光绪年间,部分农民来此耕种,安家立户,旧中国和伪满时期,随着“放荒拓垦”和“拓荒移民”政策的实施,居民逐渐的增加。

居民大量流入还是1948年,这里建立了国营农场,职工与职工家属的到来,使这里的人口大量涌进,到1949年建国前夕,已有职工87人,临时工73人,住户30户。

随着农场经济的发展,居民增加速度也比较快,到1998年洪水前为1405户,是1949年的211%,1998年特大洪水期间,总局党委决定,向东部垦区迁移911户,至2000年全场居民总户数为510户。

2、民族构成及分布泰来农场建场以来,主要由汉族、蒙古族、满族3个民族组成,他们融中成一个民族团结的家庭,在改革的今天,为振兴农场经济,3个民族的人民并肩作战,是农场振兴的力量。

二、泰来农场的建立1、背景泰来农场是在解放战争年代,•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而创建的。

早在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为扩大地盘,集结军队抢占东北,第三次国内战争一触即发,针对这种形势,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准备战争急需。

这年12毛主席代表党中央发布了《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伟大号召,要求:“除负有作战任务的野战军团外,一切部队机关必须在战争和工作之暇从事生产”。

就派出大批部队和干部进入东北,当时东北局主持工作的是陈云同志,根据党中央“组织亿万人民走集体化,机械化道路,必在东北创办一个粮食工厂,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建典型,示范农民”的指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嫩江省泰来县人民政府,在县委的领导下,仅用了近3年的时间即于1948年的春天组建了泰来农场。

由当时的泰来县长王禹明,副县长沙友石亲自踏查和指挥下,在此地建立了泰来县第一家国营农场,县政府决定派曲连贵任场长,杨凤昌任副场长,带领17同志为行政管理干部和30余名劳动力,到农忙季节在当地的邻村雇佣20余名月工劳动力,还有些犯人参加劳动,场主要动力是畜力,这些牲畜是县政府从全县所辖各区抽调的部分畜力马、骡、牛等74匹,大车6台,犁、耙等农用工具是借用附近农民会的,盖了5间土木结构的房,作为办公室,宿舍,食堂合在一起。

2、艰难开发时期1948年3月组建农场时,当时以旧式农具和畜力耕种为主,是个小型的以畜力耕作为主的小型农场,把日伪开拓团遗弃的二荒地又重新利用,加之用人力拉犁,一个个肩膀磨出了血泡,就这样当年垦荒近3 000亩,产粮175 000公斤。

1949年1月,曲连贵调出农场回泰来县,农场场长由杨凤昌接任,同时,县政府又派吕洪儒任副场长,农场仍然是以畜为主的进行垦荒,到年终耕地增到5 480亩,产粮345 000公斤,•职工这时由原47名增加到87名,农忙时雇佣73人,由分配制的四六分成为主.即工人得六成,场得四成。

1950年8月,场组建工会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5月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当时有会员19名,团员7名,•这年9月杨凤昌调回县里,县政府派黄宪英担任场长(兼党支部书记),这年主要垦荒动力仍然是畜力耕种,耕地面积以达6 030亩,当年产粮309•000公斤。

这年场下设1个大队,3个中队,大队长由初荣贤担任,3个中队分别由谷宝春.杨守政.王显亭担任。

场部设两个股,即生产股.财务股,生产股由吕奎生负责,财务股王静负责。

这年公开建党,党员发展到6名,正式建立了党支部。

泰来农场经历了3年开发艰难时期,不但成功的试办了泰来县第一农场,还以创造性的劳动结下了累累果实,增强农场第一代创业者建设开发农垦事业的坚定信念。

3、曲折发展时期(1)东北局国营农场会议的召开(思想基础)农场在开发时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办场过程中,还是经验不足,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在1950年12月,东北局召开第一次国营农场工作会议,在会议上林枫作了“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办好国营农场”的总结报告,报告中总结了县营的国营农场,在建场的过程中,存在着投资高,产量低,浪费多,亏损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泰来县政府及时派进工作组,•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东北局及时作出的《关于加强国营农场工作的决定》和贯彻黑龙江省委《关于整理各县公营农场的指示》,使全场职工干部认识到,要办好国营农场,首先必须认识到国营农场经济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从而提高了广大职工干部的政治觉悟,增加了办场的信心。

(2)艰苦奋斗,成绩喜人在艰苦创业的1953年,泰来县政府派来吴广才任农场场长兼党支部书记,这时职工队伍已达101人,全场职工干部发扬坚韧不拔.•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仍然以畜力为主,这年种植耕地7 455亩,•产粮525 000公斤,•这一年泰来农场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特等地方国营农场”光荣称号,奖锦旗一面,1954年2月场长吴广才出席黑龙江省农业劳模大会。

这个以农牧为主的农场,伴随着艰苦创业的动人画面,在省内被传扬,这光辉的业绩永远留在这片黑土地上,刻印在泰来农场历史的画卷里,铭记在泰来农场人民的心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