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楼梦人物评析 史湘云

红楼梦人物评析 史湘云

红楼梦人物评析史湘云红楼写得唯美,美得让人沈醉,贯穿其中消极出世的思想在我欣赏美的同时,却不知不觉地病入膏肓,曾以为看破红尘,却不知自己已堕入迷津。

掩卷难忘的是那些并非十全十美的女孩子。

她们虽各有不足,但真实,且各有其可爱之处。

宝钗世故,却体贴人情,豁达从时;黛玉小性儿,然真诚;探春对生母未免过于绝情,但她高雅脱俗,柔中有刚,有理家之才。

况且她们个个聪明美丽。

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都各有其欣赏之处。

与黛玉、宝钗鼎足而三的史湘云,我就非常欣赏她的性格,欣赏湘云的才华在大观园众佳丽中绝对有鹤立鸡群的优越感。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为史湘云正名:曹公在写《红楼梦》的时候,独对海棠春睡的典故特别感兴趣,一而再,再而三地引以套用在湘云身上,反复渲染。

湘云醉酒后,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已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也掉到地下,半被落花埋了。

大观园至纯至美的自然之子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至!史湘云是以"天真豪爽"为其性格特征的。

自小父母双亡,与林黛玉的身份颇为相似。

但是她与具有叛逆性格的林黛玉之间几次发生冲突时,总是站在薜宝钗一边,对林黛玉进行露骨的攻击,因此,史湘云只能归到封建制度的拥护者的行列里。

湘云的结局,据推测,应是丈夫早亡,家破人亡。

小时候问老一辈的老人,有的说她后来与贵族公子卫若兰结婚,婚后美满,但不久若兰死去,寂寞终生。

有的说宝钗早卒,宝玉击,湘云沦为乞丐,最后宝玉与湘支结婚。

不论有多少说法,史湘云的结局,与大观园里的众姐妹一样是悲剧性的。

湘云的正统思想非我所取,却喜爱她的性格。

出身比黛玉还要孤苦的湘云,叔叔、婶婶显然没把她放在心上,家道中落,自免不了夜夜做活到三更,且不得有任何抱怨。

然她的好处是不自苦,所以活得健康而乐观。

正如她对黛玉所说:“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象自苦。

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何况你又多病,还不自己保养。

”她的乐天大方胜过黛玉多多了。

如斯,为什么大家都同情林黛玉而忘掉那个比黛玉更苦的史湘云呢?是因为黛玉的招人同情,或是她有一部哀艳浪漫的爱情故事?宝玉和黛玉是由青梅竹马自然地发展为知己之爱,生死之恋。

而史湘云却是非常一般的,由父母包办的婚姻。

曹公在《红楼梦》第五回暗示读者,史湘云的婚姻也很不幸:“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但这种朦胧的暗示很难激发起读者多大的感情共鸣,所以史湘云不幸的婚姻没有在读者群里博到更多的同情。

我自认红楼女儿里,湘云无疑是一个光彩照人的角色,不输薛林。

美貌是出众的,仪态是大方的,观园见客,老太太首先就安排薛、林、史,然后才轮到正经的孙女,自然因为是能为贾府增光的人物。

她不同于黛玉的柔弱,宝钗的端雅,其最惹人爱的是她的娇憨。

比如有点饶舌,把“二”念成了“爱”,比如敢醉卧芍药荫,敢割腥啖膻,穿上小子衣服。

如此自然、健康、可爱的人物,在红楼中并不多见。

湘云的才华是与林、薛二人并肩的,无论吟诗填词,联对行令,她的敏捷、灵活、新巧都令人叹而观止。

但她并不象黛玉恃才自傲,也不似宝钗藏拙,一举一动都爽朗大方,实在可爱得很。

湘云说话待人均出自真心,毫无遮拦,人家都让着林妹妹,偏她直言快语也不怕得罪人。

她与宝钗交好,当黛玉取笑宝钗为宝玉执绋绣花时,她顾左右而言它,不肯与黛玉一起取笑。

其为人率真,自然天成就比过宝钗。

象这样一个人物,以她的聪明实际,辅佐丈夫不成问题,以她的乐观开朗,应付家族关系不成问题,以她的健康和才华,教养几个出色的孩子不成问题。

本该是一个贤妻良母,可叹命运竟如此悲惨,从小是“纵居那绮罗中,不知娇养”,好容易嫁个如意郎君,还是痨病,贤妻做不成,良母也不可能了。

宝钗和黛玉。

一位深明大义,一位敏感多情。

娶了薛固然是仕途经济被鞭策,娶了林难道不是整天哭哭笑笑揣摩芳心?累傻人也。

红楼女儿里,我觉得最理想的太太,莫过于史大姑娘。

有云:生子当如孙仲谋,娶妻当娶史湘云。

前一句是名句,后一句是我杜撰。

湘云的美貌,自不待言。

一身男装时,都“原比她打扮成女儿更俏丽了些”。

美貌之外,健康也重要。

红楼女儿,美丽的生命多,旺盛的生命少,一大半病病歪歪。

黛玉从会吃饭起就吃药,宝钗有“热症”,强如王熙凤,最亲近的平儿也知她是死撑。

湘云却体健貌端,割腥啖膻,烧烤鹿肉,全不当一回事。

喝醉了酒,枕着芍药花在石头上露宿,香梦沉酣,也不言她感冒。

大观园里,才思可堪与钗黛一拼的,只湘云一人而已。

芦雪庭、凹晶馆以及历次赛诗联句,湘云都来得快且多,芦雪庭一役,湘云有鹿肉助兴,诗思敏捷,独战宝琴、宝钗、黛玉。

凹晶馆,有她的“寒潭渡鹤影”,方有黛玉的“冷月葬诗魂”。

素有“话口袋子”的湘云,香菱要学诗,不敢罗唆宝钗,就向湘云请教。

湘云便“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

这份热情,十二钗中,首屈一指。

且心地纯真,所以心直口快。

她说演戏的小旦“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又常常夸宝钗,又嘲笑宝玉在黛玉面前低声下气。

虽然是口无遮拦,但凭着实话实说,心底光风霁月,也没人能真的跟她生气,就是黛玉也不行,只好拿宝玉撒火。

网上曾有人说,生在今日,湘云定是那种能陪着丈夫看足球,甚至比丈夫还更像“超级球迷”的女人。

我信。

湘云对生活永远兴味盎然,属于她的色彩明快、温暖,一如雪地里戴着的大红猩猩昭君套。

那是湘云最配的颜色啊。

黛玉敏感,宝钗成熟,湘云豁达。

如她的诗句:清冷香中抱膝吟。

看着清冷这样的字,却有香,有抱膝的悠然,有吟诗的心境。

透着一个乐观主义者的生活姿态。

黛玉时时觉出风刀霜剑的寒气,湘云大大咧咧行走其间,视若无物。

人有时候是要活得粗率一些,才能快乐一些的。

因为看不到陷阱,也不放它在心上,反而履险如夷。

所谓“傻人有傻福”,说的大概就这意思吧。

有湘云才貌的现代女性并不少见,修炼湘云的个性,却不容易。

放宽心怀,方能履险如夷。

就是不当人太太,生活也会因此多一些乐趣,少一些困扰。

记得前些天,女朋友跟我说:“我这几天想了很多,......从此要做个沉静的好姑娘了。

”当时听到这句话,心中升起一阵莫名的甜蜜、酸楚和痛心,这大概是类似血液的味道吧。

第二天,我突然明白了那种感觉是什么。

便是《红楼梦》上宝玉挨打之后,湘云心疼的跟宝玉说的那句话:“你可真是个明白晚了的!”马上把这告诉她,她说“你可真是个明白晚了的”。

我黯然无语。

探春评析在曹雪芹的笔下,《红楼梦》诸裙钗中,真正属于贾府的只有四位小姐(元迎探惜)。

其中重彩描写的人物是三小姐探春。

她是透过林黛玉的眼睛向读者介绍的,小说写道: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妈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俊眼修眉”倒还罢了,再加上“顾盼神飞,文彩精华”,怎能不让人“见之忘俗”!三小姐一出场就不同凡响。

其实,在我看来,曹雪芹描写三小姐探春的与众不同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就连她的闺房,那气象的疏朗、格局的空间感,以及室内的每一件摆设,都活脱脱地写出了探春高贵的性情、独特的风格。

小说第四十回中写道: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

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案上设着大鼎。

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

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槌。

这就是“秋爽斋”,人如其斋,斋如其人,一派清淡、高雅的气韵,就如那束白菊一样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然而,细心的读者一定会从那花梨大理石书案中看出冷硬的线条美,是探春理性人格的真实写照。

汝窑花囊及囊中的白菊,既有主人的洒脱又有恣意的生活情趣。

而那颜鲁公的书法,端庄雄伟,劲道郁勃,所具扛鼎之力,恰是探春怀有大丈夫之志的象征。

曹雪芹赐给探春一个“敏”字,这是最恰当最准确的评价。

她性灵敏锐,作事敏捷,心地敏慧。

贾府的人送她绰号“镇山太岁”,又称“玫瑰花儿”,好看扎人。

说明探春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威仪”,像一头藏爪狮子一样谁也招惹不得。

倘若有人敢冒犯她,她就会像狮子一样伸爪扑倒任何人。

因此,就连恃权横行的王熙凤也惧她三分。

小说第五十五回王熙凤与平儿有一段对话,写出了对探春才干敏捷的评价来。

文云:还有一件,我虽知你极明白,恐怕你心里挽不过来,如今嘱咐你: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

如今俗语说“擒贼必先擒王”,他如今要作法开端,一定是先拿我开端。

倘或他要驳我的事,你可别分辩,你只越恭敬,越说驳的是才好。

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他一犟,就不好了。

第六十二回黛玉评价探春时对宝玉说:“你家三丫头倒是一个乖人。

虽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

差不多的人就作起威福来了。

”宝玉道:她“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止乖而已。

”可谓评价中肯。

王熙凤与探春都堪称现代女强人的典范,但是探春之所以高出王熙凤一头,最关键之处是探春“知书识字”,也就是文化素质高,所以王熙凤不得不承认探春比她“更利害一层了”。

如果说湘云的豪迈具有诗人气质、名士风度,那么探春的豪迈则更多地强调实现“自我”,希望生命之光能普照人间。

她说过,自己但凡是一个男人就要到世上去干一番事业,正是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心声。

这是一种政治家的气魄和风度。

正因为如此,在贾府中探春最早感觉出这个大家族所潜伏的种种危机。

只有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方能敏锐地体察出来,并且敢于指出它的弊端的严重后果。

第七十四回发生“抄检大观园”之事,探春的伤心也好,愤怒也好,其实都是冲着一件事:这是自杀自灭的征兆。

她愤怒地说:“别忙,抄你们的日子有呢!”这才是探春担心的真正缘由。

只有探春一人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凤姐一流人物何能想到、看到、说出这一层来!不过,探春之“敏”还有胎带来的“敏”——庶出的敏感。

她生性反对迎春的懦弱忍受,也反对惜春的绕着是非走,她反对这种弱者行为。

因此每当触及到她的出身时,她是不惜一切的抗争。

这固然反映了她强的一面,但也透露她极为“敏感”的一面。

有许多人评论到这件事时常以等级观念来批评探春。

我以为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家族中,这不能不伤害探春的自尊心,但更重要的是她维护做人的尊严,她强烈地反对这种等级势力的束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