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确确实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初步探究了如何再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数学教育是创新性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靠创造来推动的,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这样才能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
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
日常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大多提出的问题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难。
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
难点问题学生讨论解决。
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如教学“面积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教师先教学认识“物体的表面”,让学生摸课本的表面、桌面等直观感知。
由于教师举的实例其表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也很容易看出面是有大小的,这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提问:我们认识了物体的表面,你还想到什么?这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具盒的表面有6个,都是长方形的面,一个足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苹果、茶杯的表面是指哪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就有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对“物体的表面”作了颇有新意的描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
”这样新奇的回答,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得学生有效地完成了从生疑到释疑过程的思维跳跃,并能自己解决。
争议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争辩过程中可以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实践,测量身边的实物,度量书本、桌面、黑板、地面、篮球场等的长度,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从实物的数据中加深对“厘米、分米、米”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等单位的理解。
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先用三条线段画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分辨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这样,学生对“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一概念定会有清晰深刻的认识。
比较简单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测一测,就可能有所发现。
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时能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这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三、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创新知识。
例如:在辅导学生解答一些应用题时就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教学:某人从一向上运动的自动扶梯的顶部到底下用了7.5分钟;他若以同样的速度从下往上走,则用
1.5分钟可到达顶部。
如果他不走,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多少时间?如果停电,他用多少时间可从底部走到顶部?学生初次接触这道题目时,觉得很难思考,一时感到束手无策。
此时,学生有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心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在教学的关键处加强指导,启发学生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
提醒学生:这题类似于我们学过的哪一类题,有的学生觉得像行船问题,楼梯向上的运动像水在流动,人向下的运动好像是逆水行。
有了这一启发,学生就跃跃欲试了,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到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我们可以把此人从上往下的运动类比成逆水行舟,并根据从上到下用7.5分钟,求出自动技扶梯与人的速度差为电梯长度的17.5;反之类比成顺水而行,求出速度和为11.5,再用和差问题的方法求出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的时间为:"分钟。
"某人从底部走到顶部的时间:"分钟".这种通过教学手段上的突破、创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的联想,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心理学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多媒体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过程,等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课堂上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同时,课堂上板书的方式、速度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尤其是板书的文字和作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会极大地影响教学的速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储存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把一些图形、题目、分析和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
有助于学生增进记忆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教学是一门精湛的艺术,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最重要的一环是改进课堂教学。
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肯于动脑,愿花力气,善于钻研,不断学习,勇于实践,一定会掌握课堂教学的规律和教学艺术,从而真正地使每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晓:《教学情境如何从人为走向自然》,《小学数学教育》,2006.(09).
[2]刘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小学数学教育》,2007.(32).
[3]陈祥:《小学数学课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小学数学教育》,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