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进行历史概念教学——以《明清帝国专制统治》为例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孙瑛、陈尚行、刘小艳内容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部分学生对一些历史概念模糊不清,缺乏明晰的认知。

历史教师也对概念教学难以把握,存在诸多困惑。

为了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我们现就历史概念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的尝试提出几点不成熟的认识与方法。

关键词:历史概念教学;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策略;研讨;认识与思考一、问题的提出——概念教学的困扰与思考“概念是指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特有属性概括而成的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 [1]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概念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

但中学历史教师对此往往感到非常棘手,主要是因为概念知识的概括性、抽象性和理论性的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学习与理解上的困难。

但概念又是非常重要的,“在任何学科中,概念都是进行高级思维的基石。

个体掌握了概念,就能对物体和观念进行分类,并能推论出规则和原理。

”[2]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能够将概念讲得通俗易懂,使学生不仅能理解,还能据此推论出相应的历史规律,把历史学习好,这是我们一直探讨试图突破的难题。

1、历史概念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概念反映了历史现象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是人脑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3]历史知识结构就是由一个个历史概念组成的,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是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的需要,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所以历史概念教学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在社会不断进步、历史研究成果迭出、新课程改革逐渐推广的背景下,如何更新历史概念教学,大面积地提升历史教学效益,已经是摆在广大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2、当前历史概念教学的现状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谁都知道概念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关键,但真正重视而又做得比较好的老师并不多。

概念本身给人抽象而又枯燥的感觉,所以,老师讲起来难以生动,学生学起来不感兴趣,而现行的初中阶段的考试基本上也不会去涉及单纯的概念。

这样,很多教师便对历史概念教学采取淡化的态度,对概念的讲授往往只通过教师的解释、分析等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概念,学生对概念知识习惯于机械记忆,又很容易遗忘,所以对历史概念比较抵触……概念也就越来越成为难以突破的教学死角。

3、突破历史概念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新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历史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有了更多参与和表达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已意识到或做到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作为学习的主人,而学习活动又是学生自我建构的一种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探究、合作、参与、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触摸历史,进而形成对历史的兴趣”“加强对学生历史价值判断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参与触摸历史,积极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然后引导学生朝着正确价值判断方向靠近,以便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便是历史概念教学的根本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寻找一些能使学生对概念感兴趣的策略和方法。

我们认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诠释历史概念,深入了解、研究学生,充分调动、挖掘学生自然的学习历史的潜能。

二、研究的展开——抓住契机,促进突破,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尝试1、契机——中学历史优质课比赛2011年2月底,我校小刘老师参加东莞市历史教研室组织的以“历史概念教学”为主题的中学历史优质课比赛,这是我们此次研究的契机。

刘老师是刚刚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任教初一年级。

她选择的参赛课题是七年级下册第十八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由于比赛课的主题是“历史概念教学”,那么在授课过程中怎样突破概念怎样讲清楚概念,又怎样能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概念就是我们研究的主题。

经过对主题的分析和解读,针对教科书“多结论少史实”的特点,我们初步定位刘老师备课的策略是“坚持论从史出的观点,以史料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历史概念”。

2、突破——课堂教学评析确定了参赛的课题和以史料教学来突破概念的策略后,我们决定先由刘老师自行备课,初期目标是熟悉课标、熟悉教材并能够运用教材。

刘老师先后阅读了与中央集权有关的历史书籍:《明史》、《朱元璋传》、《明朝那些事儿》、《帝国政界往事》等,积累了相关的资料,精心构思上课思路。

接下来开始了4次听课、评课、议课的研讨过程,4次研讨的流程大体一致:选手准备——集体研讨——研究小组分析——选手改进。

初次研讨——以史料为突破口,通过分析史料,进行概念教学。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这节课内容包括明清两朝,时间跨度比较大,更重要的是历史概念较多。

课文标题就包含“帝国”、“专制统治”两个概念,这对初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

教材中的概念更是散布于教材的每个角落,如:“皇权”、“高度膨胀”、“丞相制度”、“特务”、“锦衣卫”、“廷杖制度”、“军机处”、“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等,如何把这些概念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地讲给学生并能让学生掌握,确实是一道难题。

刘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以清朝翰林院学士徐骏文集中的几句诗作为导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陛下”——“狴下”一、明清帝国的更替(略讲,引导学生看书回答)二、明清巩固专制统治政治上: 1、废丞相(呈现两则史料)2、设厂卫(图片资料和故事解说和呈现一则史料)3、廷杖制度(图片资料和讲故事)4、军机处(清)(用图片对比和史料一则)思想文化上:1、八股取士(呈现一则史料)2、文字狱(呈现三则史料)在具体讲课过程中,刘老师还引用了大量的史实。

如讲解“废丞相”和“锦衣卫”这两个概念时,刘老师引用了如下材料:胡惟庸早年投奔朱元璋帐下,善于曲意迎合,受到朱元璋的宠信,拜为丞相。

之后开始骄横跋扈,许多人来贿赂他,胡惟庸乘机敛财,网罗亲信,但真正触动朱元璋敏感神经的还是胡惟庸的专权,官员的生杀迁降大多由他个人决定,甚至连朱元璋都不完全知道;各部门交上来的奏章,胡惟庸必定取来审阅,凡是不利于自己的就隐匿不报。

朱元璋对此越来越不满。

这时,正好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胡惟庸的儿子驰马市中,坠死车下,胡异常悲痛,竟然将车夫杀了,朱元璋正好找到借口,说胡滥杀无辜,大怒,令其偿命。

胡惟庸慌了,准备造反,被手下告密,朱元璋亲自审问案件,将胡惟庸以谋反罪问斩,此案延续了十几年,三万人被斩。

朱元璋趁机打击了一批骄纵违法的文武功臣,加强了皇权。

锦衣卫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专有军事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

它直接听命于朱元璋,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类似于今天的CIA,被称为‘朝廷鹰犬’。

一般来讲,锦衣卫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适逢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就会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击异己,也可以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

如成祖时的纪纲、英宗时的逯杲、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

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

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唐武则天时期的短期出现不同,终明一朝几乎是绵绵不绝,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第一次试讲后,科组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听课感受和课堂观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陈老师认为这节课基本上能围绕概念教学的主题来展开,对课本知识进行了必要的拓展,能够突出用史实来讲概念;但是,导入的设计不能与本课内容有效地结合,略显牵强,无法达到预设效果;课本基础概念呈现较多,但核心概念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史料偏多偏难,学生解读有困难,大段的文字学生光是阅读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根本没有充分地去理解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而且史料更多是一种解读性的结论,无法有效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讲授过多,学生基本上是被动接受;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主动参与思考的就更少了。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也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1)大部分同学对导入的诗句理解不了,1分钟之后仍然没有反应,他们疑惑的眼神分明就是在说:“这几句诗没什么问题啊。

”一男同学举手说:“老师,给皇帝上奏章应该是多么认真的一件事情,徐骏怎么也不应该把‘陛下’的‘陛’写错,因为写错后的那个字的偏旁是带有侮辱性意思的!如果我是皇帝,我也不会饶恕他的!我也会杀他的!”这些都说明问题设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2)课件上的文字解释过多,教师沉浸于故事的讲述中,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但对有用信息提取不够,以至于基本上是教师在读资料,同学们只是听听看看罢了,甚至有的同学一看大段的文字资料,大量的人物名称如英宗、武宗、逯杲、钱宁等,和专有名词比如北镇抚司、流寇等,就皱起眉头,拒之千里……课堂气氛不活跃,基本上没有调动学生的兴趣。

经过对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分析,研究小组一致认为,这一课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刘老师过于关注每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总想把每一个概念都要清清楚楚地给学生解释,力争面面俱倒,反而使课堂显得混乱,没有主题,没有把核心概念突出出来;再加上呈现手段单一单调,课堂教学基本上脱离学生,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关键原因就是教学设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研究小组提出的解决方法是:选择恰当的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历史材料,将学生放在历史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减少材料数量,降低材料难度,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重新思考如何解读概念。

于是,大家认真分析了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七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是思维直观、好奇心强、爱问问题、喜欢热闹、活泼好动、对直观的东西感兴趣但理解能力尚未成熟。

认知水平方面,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半年来历史学习所积累下来的知识与能力,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和唐朝三省六部制等印象深刻,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经验基础,但已有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看问题不够全面,还很难形成抽象的理论知识。

在研究小组的分析讨论后,刘老师又重新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

二次研讨——关注学生认知水平,从学生兴趣入手进行概念教学为了努力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刘老师否定了第一次的课前导入,重新设计,力图使新的导入既形象有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以朱元璋的两幅差异巨大的画像作为突破口,提出“为什么朱元璋的两幅画像差距如此之大?由此你能判断出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这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入新课教授。

在具体概念讲解上,刘老师吸取第一次上课时的教训,精简了史料,使用大量的图片,包括锦衣卫的电影剧照、锦衣卫穿着的飞鱼服、兵器绣春刀、锦衣卫的刑具夹棍、军机处的外部结构与内部摆设、东厂的徽标,甚至连今天东厂在北京的遗址所在地“东厂胡同”的照片用上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