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历史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历史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历史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历史概念教学既是历史教学法理论的重要内容,又是历史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

历史概念的知识地位、智能作用和教育意义决定了历史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着第一位的重要性,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概念历史教学作用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

历史教学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到方面全面发展。

”[1]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取得良好的历史课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抓好历史概念的教学。

历史概念教学既是历史教学法理论的重要内容,又是历史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

历史概念的知识地位、智能作用和教育意义决定了历史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着第一位的重要性,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作用,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历史概念的教学,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和把握历史发展科学规律的重要前提。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具体的人物和特定的地理环境,同时,也离不开一定的时间。

因此,人物、地点、时间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三个要素。

所以人物概念、空间概念、时间概念的教学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例如我们都知道一定的历史事件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的。

这种特定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就是历史的空间概念。

它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梁启超先生所说:“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

[2]如果在历史教学中忽视历史概念,就会影响到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历史概念是对具体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它介于史实和线索、规律之间。

一方面,历史概念有它的具体性,即历史概念源于史实,具有确定不移的时间、空间和历史特征。

另一方面,历史概念又具有概括性,因为它高于史实,揭示了史实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构成了体现历史发展线索和规律的基本因素。

而且,历史概念的概括不是一般的简单概括,它必须依赖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所以,历史概念又总是具有鲜明的科学性。

这就是说,历史概念既是规律性的史实知识,又是基本理论的组成部分。

历史概念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它在历史教学中能够起到先依据史实,概括史实后,形成线索,引伸规律的特殊作用,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属于知识中心地位。

实践证明,概念不
清的历史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是否注重和强化历史概念教学,是决定整个历史教学成败优劣的关键所在。

其次,注重历史概念的教学,在学生从了解历史现象到认识历史规律的过程中,起着中间环节的作用。

历史课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这个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相互关系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历史现象与历史现象之间,以及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之间的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即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学生只有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对历史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不但“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而学生要从认识历史现象到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必须经过一个环节,就是历史概念的形成。

历史概念是历史现象的科学概括,是历史表象的思维结晶,是感性知识上升为理论知识的第一步。

所以学生只有通过学习,形成正确历史概念,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例如,在对辛亥革命进行教学时,学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讲解、概述,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起因、性质、经过、结局和影响的分析、吸收,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才能对辛亥革命的内部联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才能掌握这个革命的本质,进而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才能知道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第三,历史概念的教学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3]
历史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它更是一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课。

它的知识内容及教育作用是任何别的课程所不能代替的。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历史概念教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而历史概念教学则是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前提条件和重要途径。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如明君贤相、农民领袖、文化巨匠、爱国志土、民族英雄,特别是近现代史上的共产主义先驱、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先烈,他们的奋斗业绩和思想情操,对广大青少年具有巨大的启发、教育和鼓舞作用。

而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业绩,其本身就是重要的历史概念。

这是极为丰富生动的思想教育素
材。

可以断言,只要是成功的教学,对学生形成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提高道德评价能力,必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甚至使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终身引以自励。

而成功的历史教学,首先是要把历史概念教学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最后,历史概念的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马克思说过:“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

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

[4]历史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和认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会运用历史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达到“以古鉴今”、“以史明志”的目的。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能力的培养无疑有赖于历史教学的全部活动,然而具有决定意义的还是历史概念教学。

历史概念是历史现象的科学概括,是历史表象的思维结晶,是感性知识上升为理论知识的第一步。

因此;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历史概念就成为思维基础。

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必须从历史概念教学入手,注重和强化历史概念教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生动的直观固然重要,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智育是从有理论思维的地方开始的。

”[5]如果说,历史概念的形成是思维的基础和连接点,那么,历史概念的运用即清理历史发展线索,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就更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不断深化的复杂思维过程。

学生只有掌握和形成了正确的历史概念,才能会运用历史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实践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思维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目标定位。

在初中教学中要重视历史表象的鲜明生动,善于把抽象思维同具体形象结合起来,以便引导学生思维较快地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在高中教学中则应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和独立性,以便系统而深刻地掌握知识,准确而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在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历史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搞好历史概念教学,就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他们的智力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

总之,历史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历史概念教学,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历史概念,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