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习报告动物生物学

实习报告动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教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实习要求学会并掌握潮间带动物标本的采集及处理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所采集到的标本特征,用所学的动物学知识对其进行初步分类(即高级分类阶元门、纲的分类)。

掌握动物分类学知识,对常见动物标本作进一步分类,并能认识常见的动物种类,掌握动物标本的一般制作方法——浸泡法,剥制法。

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及实验技巧。

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二、实习时间、地点校内、外实习,采集标本的地方是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鉴定标本在兴海楼3楼。

此教学实习在2011年6月20日—24日,另外时间要求与大潮涨潮时相符,才能顺利完成动物生物学的教学实习任务。

实习时间为一周。

三实习内容1、海洋环境的介绍:主要讲解潮间带的环境情况,动物的分布特点,湛江沿海潮间带主要经济类群,其养殖现状。

了解潮汐活动的一般规律。

2、实习方法介绍和固定药品的配制方法。

3、潮间带不同动物的采集和处理方法,观察动物的生态环境和形态特征。

要求学生最少采集7—8个门的动物种类。

4、标本的具体处理技巧和分类。

四、实习工具药品水桶大塑料瓶花铲锄头铁钩烧杯玻璃缸量筒镊子甲醛五、参考书目1、《动物学野外实习教程》2、《广东的海贝1-5》3、《贝壳图鉴》4、《中国经济动物海产软体动物》六、动物分类1、名称:海笔详细分类: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八放珊瑚亚纲-海鳃目形态:基部没有珊瑚虫体,中间柄部可竖起支撑整个躯体,柄部末端形如水梨,可钻入底层,躯体由一节节叶面状的珊瑚虫体所组成,宛如鸟类羽毛状一般,整个躯体由钙质的针骨所构成,因此可以持续膨胀或萎缩,最长可达30-40公分。

生长环境:喜欢独自生长在沙质或土质的底层。

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2、名称:海葵详细分类: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八放珊瑚亚纲-海葵目形态:广布于海洋中,一般为单体,无骨骼,富肉质,因外形似葵花而得名。

口盘中央为口,周围有触手,少的仅十几个,多的达千个以上,如珊瑚礁上的大海葵。

触手一般都按6和6的倍数排成多环,彼此互生;内环先生较大,外环后生较小。

触手上布满刺细胞,用做御敌和捕食。

大多数海葵的基盘用于固着,有时也能作缓慢移动。

少数无基盘,埋栖于泥沙质海底,有的海葵能以触手在水中游泳。

生长环境:埋栖于泥沙质海底3、名称:锥螺详细分类: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锥螺科形态:壳形属细长锥型,外观如一个高塔形,大部分的壳顶则均有破损,不易有十分完整的壳形,因此螺层不易计数,除了壳顶常有破损外,壳顶的螺层十分小且连接处不明显。

本种外壳为黄褐色或咖啡色,每一螺层均有明显的纵肋。

壳口为圆形,具有深褐色角质性的圆形口盖,上有同心圆的纹路。

生长环境:锥螺的外壳极为细长,幼贝时期可以将自己的贝壳举起,成贝则将贝壳拖在後面而爬行。

而大部份均将其壳後半段埋入砂泥底中,栖息水深一般在浅水区,水深约十公尺范围以内。

潮下带。

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4、名称:可变荔枝螺详细分类: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腹足目-骨螺科-荔枝螺属形态:荔枝螺螺层约6层,缝合线较浅,每一层具有2列大的瘤状突起,1列位于层的中部,另1列紧靠缝合线的上方。

这种瘤状突起在体螺层有4列,以上方第一列最发达,其他各列顺序缩小,每一列约有突起8个。

壳面密生微细的螺纹及明显的纵走生长纹,外唇边缘随壳面的雕刻形成缺刻。

厣角质。

生长环境:生活在潮间带中、低潮区附近的岩石间。

5、名称:浅缝骨螺详细分类: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骨螺科(Muricidae形态:贝壳略呈球形,壳面黄褐色,螺层约8层,缝合线浅。

每一螺层有3条纵肿肋,螺旋部各纵肿肋的中部生有一尖棘。

在体螺层的纵肿肋上具有3支较长的尖刺。

壳质坚硬,壳口卵圆形。

外唇边缘形成大的缺刻,内唇下半部向外番翻卷。

壳内面褶色。

气微,味咸。

生长环境:生活于数十米深的砂泥质海底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6、名称:蝾螺详细分类:腹足纲-前鳃亚纲-蝾螺科形态:蝾螺的口盖特别厚,属于石灰质的,往往凹凸不平,或有弯曲的脊。

大多数种类呈球形或者陀螺形,壳表面或平滑或装饰繁复,有的还有棘或凹槽。

少数蝾螺有脐孔,壳口具有珍珠光泽。

生长环境:特别喜欢居住在珊瑚礁附近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7、名称:泥蚶详细分类: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列齿目-蚶科-蚶属形态:贝壳极坚厚,卵圆形。

两壳相等,极膨胀,尖端向内卷曲。

韧带面宽、角质、有排列整齐的纵纹。

壳表放射肋发达,肋上具颗粒状结节,故又名粒蚶。

壳石灰白色,生长线明显。

壳内面灰白色,无珍珠质层。

铰合部直,具细而密的片状小齿。

前闭壳肌痕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呈四方形。

生长环境:喜栖息在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软泥滩涂上,在中、低潮区的交界处数量最多,埋居其中。

无水管,仅以壳后缘在滩涂表面形成水孔与外界相通。

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8、名称:文蛤详细分类: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帘蛤目-帘蛤科-文蛤属形态:贝壳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形,壳质坚厚,两壳大小相等。

生长环境:埋栖型贝类,多分布在较平坦的河口附近沿岸内湾的潮间带,以及浅海区域的细沙,泥沙滩中,靠斧足的钻掘作用有潜沙习性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9、名称:青蛤详细分类:软体动物门-双壳钢-帘蛤目-帘蛤科形态:贝壳中型,韧带外在,位于后方。

主齿加上前侧齿有3个。

双闭壳肌。

套线湾三角形或圆形或缺乏。

壳呈膨大的圆形,前端圆弧而後端稍呈楔形,壳的腹缘中央稍尖。

前端的小月面及後端的盾面都不清晰。

壳顶向两侧膨胀而偏向前方。

外壳颜色为黄褐色,但在外缘有紫色,有如一紫色环,因而得名赤嘴蛤。

壳上有成长轮及放射肋,在紫色的外环部份特别清晰而成为网纹雕刻。

壳的内面为白色,内壳边缘带有紫色并有细小的锯齿排列,铰齿发达而坚硬。

生长环境:栖息在河口或的砂泥质的浅水区,水深则大约在四至五公尺深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10、名称:波纹巴非蛤详细分类:软体动物门-双壳钢-帘蛤目-帘蛤科形态:贝壳中型,韧带外在,位于后方。

主齿加上前侧齿有3个。

双闭壳肌。

套线湾三角形或圆形或缺乏。

壳为卵形,前、後端均为圆弧形,但前端稍短。

前端的小月面较後端的盾面清楚,左右壳对称。

壳顶向两侧膨胀而稍偏向前方。

外壳颜色为淡红褐色,轮纹状的成长轮明显而突出。

壳内面为白色,铰齿发达而坚硬,出、入水管的套线弯十分清晰。

生长环境:栖息在浅海的砂泥底,水深大约在十至七十公尺深,可用其强而有力的斧足潜砂以栖息其中实际采集地点情况:11、名称:翡翠贻贝详细分类: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翼形亚纲-异柱目-贻贝科-贻贝属形态:贝壳呈楔形,前端尖细,后端宽广而圆。

一般壳长6~8厘米,壳长小于壳高的2倍。

壳薄。

壳顶近壳的最前端。

两壳相等,左右对称,壳面翡翠色,具有光泽,生长纹细密而明显,自顶部起呈环形生长。

壳内面灰白色,边缘部为蓝色,有珍珠光泽。

铰合部较长,韧带深褐色,约与铰合部等长。

铰合齿。

不发达。

后闭壳肌退化或消失。

足很小,细软。

生长环境:海滨岩石上实际采集地点情况:岩石上12、名称:牡蛎详细分类:形态:两壳形状不同,表面粗糙,暗灰色;上壳中部隆起;下壳附著于其他物体上,较大,颇扁,边缘较光滑;两壳的内面均白色光滑。

两壳于较窄的一端以一条有弹性的韧带相连。

壳的中部有强大的闭壳肌,用以对抗韧带的拉力。

生长环境:生活在浅海泥沙中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13、名称:华贵栉孔扇贝详细分类: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翼形亚纲-珍珠贝目-扇贝科形态:壳扇形,但蝶铰线直,蝶铰的两端有翼状突出。

壳光滑或有辐射肋。

肋光滑、鳞状或瘤突状,色鲜红、紫、橙、黄到白色。

下壳色较淡,较光滑。

有一个大闭壳肌。

外套膜边缘生有眼及短触手,触手能感受水质的变化,壳张开时如垂帘状位于两壳间。

生长环境:常见于沙中或清净海水的细砂砾中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14、名称:窗贝详细分类: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翼形亚纲-珍珠贝目-海月科形态:贝壳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

两壳平,大小略等。

壳质极薄,半透明。

壳表呈白色或乳白色。

放射肋和生长纹细密,且不规则。

贝壳的内面具有珍珠光泽,铰合部有“八”字形铰合齿。

足较退化。

生长环境:栖息于暖海潮间带下区至潮线下10米左右的浅海泥沙底上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15、名称:寄居蟹详细分类:甲壳纲-十足目-寄居蟹科形态:其外形介于虾和蟹之间,多数寄居于螺壳内。

体形长,分头胸部及腹部。

头胸部具头胸甲,但不覆盖最后胸节。

头胸部前部较狭窄,钙化较强,后部扩展较宽,角质或完全膜质,有明显的颈沟。

腹部长,曲卷或直伸,少数种宽短,多不对称。

生长环境:生活在沙底、泥底水中,偶尔也在陆上或树中,寄居在贝壳中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16、名称:藤壶详细分类: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蔓足目-藤壶科形态:附着在海边岩石上的一簇簇灰白色、有石灰质外壳的小动物。

它的形状有点象马的牙齿,所以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常叫它“马牙”。

生长环境:分布甚广,几乎任何海域的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区,藤壶不但能附着在礁石上,而且能附着在船体上。

实际采集地点情况:岩石上17、名称:石鳖详细分类:软体动物门-多板纲形态:颜色和岩石一样,形状有点像陆地上的潮虫。

通常呈卵圆形,扁平,两侧对称。

贝壳由8块壳板覆瓦状排列而组成。

贝壳周围有一圈外套膜,又称环带。

足扁而宽,几占整个身体腹面,适于吸附在岩石表面或匍匐爬行生长环境:多见于潮间带或浅水中(尤其是温暖地区)。

较冷的地区生活于深水中,实际采集地点情况:岩石上18、名称:扭曲猿头蛤详细分类: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偏口蛤科形态:壳小而坚厚,近卵圆形,前缘稍微扭曲,后缘呈弓形,腹缘圆。

坐左壳大于右壳,壳表呈红褐色或者浅灰色。

有瘤状或者是片状突起,极粗糙。

可见到贝壳扭曲成S形。

生长环境:多见于潮间带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19、名称:海星详细分类:棘皮动物门-海星纲形态:通常有五个腕,但也有四六个,有的多达40个腕,在这些腕下侧并排长有4 列密密的管足。

用管足既能捕获猎物,又能让自己攀附岩礁,大个的海星有好几千管足。

海星的嘴在其身体下侧中部,可与海星爬过的物体表面直接接触。

海星的体型大小不一,小到2·5厘米、大到90厘米,体色也不尽相同,几乎每只都有差别,最多的颜色有桔黄色、红色、紫色、黄色和青色等生长环境:生活在各种底质,但软泥底上很少见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20、名称:海参详细分类: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形态:体呈圆筒状,长10~20厘米,特大的可达30厘米,色暗,多肉刺。

触手轮形,17~30个,一般为20 个。

触手坛囊发达。

口在前端,多偏于腹面。

肛门在后端,多偏于背面。

背面一般有疣足,腹面有管足。

内骨骼退化为微小骨片。

许多种有从口到肛门的5行管足。

肛孔兼司呼吸和排出废物。

口周围有10根或更多能伸缩的触手,用于捕食或掘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