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序言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序言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中国现代文学讲义序言:中国现代文学讲义这门课程,对于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它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对于大家的对外汉语专业,我觉得它是一门拓展课。

培养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的教师,增强你们的文学素养,并加深对中国文学和国情的了解。

提高文学鉴赏和分析的能力,这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和出发点。

(一)什么叫中国现当代文学?有时间概念。

新文学概念时间概念:中国现代文学从时间概念上讲是指1917一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

从1949以后到现在的文学叫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是一门课。

30年前言:现在有“20世纪中国文学的提法”,但一般说来,还不被整个学术界所认可。

新文学概念: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文学发展到五四时期,开始有了一个新的变化。

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学和过去的文学不一样。

主要有两点:1、从内容上描写现实。

或书写个人的情怀,而且特别关注社会、民生。

2、从语言上看白话文。

这是新文学的性质。

这就叫新文学。

由此也开启了一个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过去讲它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特点(与时代革命紧密结合)。

左倾陈旧,现在的教材多数不这么提了。

(二)它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不是一个晚上就从天上掉下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两点:1、近代文学改良和思想启蒙运动逐渐推进的结果(包括外国影响)。

2、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物。

我们下面就讲这个问题。

这里先停停。

(三)分期分三期。

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过去叫:第一个十年(1927-1937)过去叫:第一个十年(1937-1949)过去叫:这里,政治和社会的状况,决定了文学的分期。

因为政治和社会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文学。

政治和社会的状况不同,文学的状况也不同。

这也是我们讲课的分段顺序,多数的文学史都是分三期讲述。

先讲文学史,包括,文艺运动、文艺思潮、文艺思想的论争,文艺理论的建设等等。

后份文体、按流派讲作家作品。

(四)教学1、先说说教材和教材的使用。

文学不是1+2=3。

一本书一个说法。

有研究型、有教学型。

本教材是研究型的,有论文化色彩。

它的作家作品的信息量是很大的,特别是有很多新的东西。

但具体作品的介绍和分析却是很粗略的。

和教学大纲相比较,许多应有的东西它也不一定有。

它主要是作为研究型教材给专家看的。

所以不适合于讲课。

另外它的标题是论文式的,也不太适合讲课。

关于教材使用,北师大是这样做的……我们呢?因为研究性,所以能用教材尽量用。

但不能受它的约束。

特别是,应以作家作品为主,以大纲为依据,该补的要补,无聊和没意思的少讲。

否则教学效果会很不好,一本书一年也讲不完。

2、重在读作品对文学史和老师的讲课,了解概貌,提高阅读、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水平。

文学史和老师的教课,都不是金科玉律。

不必拘泥。

赞成呢?记住理解,就是功力。

不赞成,写出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就是创新。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文艺思潮与运动(一)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一、近代文学改良和思想启蒙运动对文学现代化的推进和影响。

教材p3讲、近代文学改良和思想启蒙运动对文学现代化的推进和影响。

谈的比较简单。

朱史:近代文学改良(1898——五四),起点在19、20世纪之交,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在1898年前后发生。

(一)外部原因促进近代文学繁荣和现代化的外部原因:1、甲午后,民族危急。

《天演论》物竟天择、亡国灭种。

危急感。

2、知不足:(器物、制度、文化)寻求变革。

3、当时的社会状况⑴政治统治薄弱,言论自由⑵报刊出版业发展⑶废科举有了一批撰稿人这些都推动了文学自身的发展和变更,或者说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方便,是文学发展现代化的基础。

(二)文学观念的变革(按:从内部讲)1、包括“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方面的改良。

首功归诸(梁启超)郭沫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梁启超提出的”他还和一批有识之士提倡言文合一,为白话文运动打下基础。

(1)梁启超等竭力推行新文体,同时对封建正统文学(桐城派古文)进行改革的呼声。

讲:代表作《少年中国小说》等新文体文白之间,平易畅达……,时杂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2)在《小说与群治的关系》等文中,大力夸大小说的地位,提高了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

(30年45)讲:传统、正统文学是诗文,小说=通俗文学,不登大雅之堂。

(30年45)按:夸大小说的作用,但提高了小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其次,黄遵宪:“以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宗白话废文言”。

此外,提倡诗界革命的还有谭嗣同、夏曾佑等,这些观念要求对拟古派诗进行改革(严加炎),它们对以后民初新诗运动很有影响(教材6)按: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初步改变了当时的文学观念2、戏剧观念的更新和早期话剧的萌芽(1)、1905陈独秀“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的大教师”(2)、1905柳亚子创办了最早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3)、1906春柳社,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陆镜若等最早的话剧团体,演外国名著。

以后又有春阳社(1908)、进化团(1910)等演创作剧,他们演出的话剧,当时叫文明戏又叫幕表戏。

多时事剧。

(三)、文言合一的白话文运动(1)、洋务运动以后,有人开始试制拼音文学,最后导致注音字母的诞生,这对白话文有影响。

(2)、梁启超、黄遵宪等提倡“文言合一”,梁的“新文体”实际上已是浅近的文言文,接近白话。

(3)、当时还有170多种白话报纸(夸张),总的来说,改良比起五四文学革命,有影响,但力度不够,“提倡白话,不反对文言,提倡书报可采用白话,可仍然维系文言的高雅”,也未引起广泛的讨论和较大的声势。

(四)文学创作的实绩1、晚清(1)、1909年成立的南社,是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诗歌社团,反清为主要特色。

(2)、戏剧、新文明戏、幕表戏。

(3)、散文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的散文《新民说》。

章太为代表的革命派的散文,《革命军.序》《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警世钟》(4)、小说成就大,晚清有1500余种。

鲁迅把它们分为拟古、讽刺、人情、侠义、谴责五类。

成就最高的是被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的四部(《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5)翻译成就也很高翻译主要小说,以林译小说成就最大,影响最大,无以伦比180种,1200万字。

2、民初:民初前后,一般被认为文学的堕落。

(1)表戏式的新文明戏失去战斗色彩,小市民庸俗调低级趣味。

(2)谴责小说沦为黑幕小说,专门诋毁私敌的谤书。

(3)、民国初年出现主写“才子佳人”的鸳鸯蝴蝶派和《礼拜六》《小说世界》杂志,一开始有一些有有进步倾向,社会意义,我想最有代表性的《啼笑因缘》,以后渐渐远离现实,谴责——黑幕,爱情——言情——色情,社会——狭邪“1915年左右,已经嗅不出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新民意味了”。

“其什九则诲淫诲盗而已。

或则尖酸刻薄毫无取义之游戏文也,”这就没大意思了,引起了五四文学革命先驱们的不满。

并导致“五四新文化”和“文学革命”的发生。

二、五四文学的兴起与发展(1917——1927)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进入文学现代化历程。

它的兴起,既是清末民初20年来中国文学现代化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而它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简介: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过去(82年新启蒙时期)被认为是五四时期(1915——1921)中国思想界先进知识分子,(精英知识分子),受外国新思想影响,所进行的一场四反、四提(专制、民主,迷信、科学,旧道德、新道德,旧文学、新文学)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革命文化运动。

教材p4:“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三十年),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翼),它是应“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

新文化运动又以“五四运动”紧密相关,互相影响。

新文化运动影响了“五四”政治运动”,而“五四”运动又反过来壮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声威。

新文化运动以1918年为界又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主要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启蒙,反封建主义。

后期受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影响,又传播马列主义,并形成了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讲:标志);共同向封建文化发动进攻。

声势更壮大,而且性质也有所转变。

其左翼成为传播马列主义的中坚,导致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影响到了下一个十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看教材,注意几个新文化运动的要点。

1、背景:内忧外患,挨打手气,已到否极泰来时,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失败,辛亥革命后的现状又不满,复辟帝制,尊孔读经,受西方新思潮影响的进步知识分子在历史反思的基础上,深感思想启蒙的迫切需要(陈、李、胡、钱、刘、吴、沈、高、周氏兄弟),他们就在新民救国热望下,开始启蒙。

2、兴起的时间和标志()年,()的创刊标志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内容:两面旗帜()()和对封建主义的批判。

三十年p5:主题“批孔,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批孔。

第二次在文革。

内容:批判的眼光围绕许多社会问题展开。

劳工、妇女、教育、文学、乃至贞操。

按:我们现在看,语言别扭,陈词褴调。

当时让人耳目一新。

三十年p5新文化运动在思想启蒙上所做的第二方面的工作是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思潮:人道主义、进化论、社会主义,……纷纷涌入中国。

事实上,思想启蒙正是在外国思潮影响下的思想启蒙。

按;那是一个思想空前自由和解放的时代。

请大家自己看材料。

4、后期的发展和变化1918年以后,这个反封建的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声势更加浩大而且逐渐转换自身的思想性质,其左翼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并演化成下一个十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5、影响和意义,教材没说。

过去毛泽东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有高度的评价,“这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讲:文化新军,它不仅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而且作为五四运动有力的一翼,标志了中国革命(历史文化)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即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转变为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因此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从文学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影响到下一段的无产阶级文学。

进入90年代以后,新文化保守主义者和复古主义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质疑。

质疑“五四”新文学运动,造成民族文化民族语言的一次断裂,质疑白话文的表现功能不如文言文强,反对文言文等于砸烂了自己的母语,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和后患。

”(郑敏《世纪末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赵卓(《突破盲点·世纪末社会思潮与鲁迅》241)。

除了郑敏,新文化保守主义者和复古主义者更多出在台湾、东南亚。

怎么看?你们自己思考?评:对外国文化径直急取,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为主的态度,有其过激和片面的偏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