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版居住区规划要点

新版居住区规划要点

第一章1、居住区: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区的规模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级。

3、居住区有以下特点:①规模大;②配套设施完备;③环境优雅;④居住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并重。

4、一般称为小区,是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河流)所围合,并与居民人口规模1~1.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5、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1)以城市道路(城市支路或称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2)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3)小区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的上限依据。

6、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7、居住组团有以下特点:①规模小;②配套设施少;③以居住功能为主,辅以少量基本生活服务职能。

8、居住区一般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

9、住宅用地指住宅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以及住宅四周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通向住宅入口的宅间路、宅旁绿地和住宅底层的私家院落。

10、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内主要为该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为其所使用的场地。

11、道路交通设施与停车用地指与居住区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与停(回)车场用地。

12、绿地系统包括公共绿地、宅间宅旁绿地、道路绿地、专用绿地和防护绿地等其他绿地13、居住区规划的内容内容包括:(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2)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和用地的大小;(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分布和布置方式;(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6)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第二章1、1929年美国建筑师C. A.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 (Neighborhood Unit)理论。

2、邻里单位的六条基本原则(1)四周为城市道路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

(4)中心建筑是小学校,与其它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放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 占地约160英亩(6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公里)。

(6)邻里单位内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3、新泽西州雷德朋(Radburn)规划方案第一个将邻里单位与人车分行思想结合在一起,并付诸实施的实例,由Henry Wright 和Clarence Stein 提出,被称为汽车时代的城镇。

4、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按使用性质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共八大类,以居住人口规模进行配建。

5、居住区道路规划应避免过境车辆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为目标。

第三章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规划结构方式: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规划结构方式: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规划结构方式: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三级结构)第四章1、住宅用地:指住宅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以及住宅四周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通向住宅入口的宅间路、宅旁绿地和住宅底层的私家院落。

2、居住建筑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住宅选型、住宅的合理间距与朝向、住宅群体组合、空间环境及住宅层数、密度等。

3、住宅建筑选型要点1、依据国家现行住宅标准2、适应地区特点3、适应家庭人口结构变化4、利于节地、节能、节材5、注重提高科技含量6、利于规划布置7、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层数4、决定住宅日照标准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所处地理纬度,二是考虑所处城市的规模大小。

5、我国采用两级“日照标准日”,即冬至日和大寒日。

6、标准日照间距计算:L=a·H =a·(H1-H2)式中:L——标准日照间距(m);H——前排建筑屋檐标高至后排建筑底层窗台标高之高差(m);H1——前排建筑屋檐标高(m);H2——后排建筑底层窗台标高(m);a——日照标准间距系数(查表)。

7、导流法把室外空间组织成一个系统,将居住区主路设计成主风道,沿通风廊道流向各个住宅组团,然后再从组团内庭院空间分流到住宅。

8、影响居住安静的城市噪声主要来自城市交通和各种生活噪声。

防治噪声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消除噪声源,二是削弱噪声的传递。

控制交通噪声:合理组织城市交通,明确各级道路分工,减少过境车辆穿越居住区和住宅组团的机会。

削弱生活噪声:居住区中主要噪声源应与住宅组群有一定的距离和间距,尽量减少噪声对住宅的影响;充分利用天然的地形屏障、绿化带等来削弱噪声的传递,降低影响住宅的噪声级。

9、居住区外部交通噪声的防治住宅退离红线沿街布置公共建筑恰当地布置沿街住宅(4)妥善控制噪声源①禁止拖拉机进入居住区;②公共汽车首末站不设在居住区内部10、空间与住宅群体空间组织住宅建筑群体空间组织应该考虑三方面的因素:①构筑适宜在其中进行各类户外生活活动的空间环境;②满足住户户内的基本生理和物理要求,满足住宅间基本的安全和心理要求;③形成良好而富有特征的景观。

11、“行列式”、“周边式’’和“点群式”是住宅群体组合的三个基本原型。

第六章1、道路用地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的用地,包括道路、回车场和停车场用地。

2、交通方式分类: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步行交通。

居民在考虑选择交通方式时的基本要素是影响交通距离与交通方式的相关关系的因素:体能、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

3、按交通功能划分,包括通勤性交通、生活性交通、服务性交通和应急性交通四类。

4、居住区内的道路有步行道和车行道两种居住区的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和宅间小路。

5、居住区的交通组织方式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人车局部分行人车共存6、人车分行遵循的原则:(1)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通路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车行路的尽端设回车场地。

(4)步行路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家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

人车分行的路网布局一般要求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在空间上不能重叠,建立完全分离、相互完全没有干扰的交通路网系统,只允许二者在局部位置交叉。

7、人车混行指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共同使用一套路网,即机动车和行人在同一道路断面中通行。

8、居住区的路网布局规划原则1、顺而不穿,保持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①吻合居民通勤交通的主要流向,避免产生逆向交通流;②道路的线型设计要尽可能顺畅;③防止不必要的交通穿行或进入住宅区;④使居民的出行能安全、便捷地到达目的地,避免在住宅区内穿行。

2.分级布置,逐级衔接根据道路所在的位置、空间性质和服务人口,确定其性质、等级、宽度和断面形式,不同等级的道路应该尽可能地做到逐级衔接。

3.因地制宜,使路网布局合理、建设经济根据基地形状、地形、人口规模、居民需求和居民的行为轨迹来规划路网。

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用最低限度的道路长度和道路用地。

4.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居住区的道路属于生活性的街道,具备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营造街道生活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街道”----各类服务设施集中地段的生活性通路,具备适宜的位置、良好的通达性、丰富而具特色的景观、舒适的空间比例与尺度等街道要素。

5.空间结构整合化,构筑居住区交通、空间和景观网络将住宅、服务设施、绿地等区内外的设施联系为一个整体,并使其成为属于其所在地区或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6.避免影响城市交通避免在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上设出入口或控制出入口的数量和位置,并避免居住区的出入口靠近道路交叉口设置。

7、注重交通的通达性居民所关心的道路的通达性主要包括:上、下班(学)交通的可达性;公交站点位置与距离;购物交通便捷;自行车停车场(库)位置与距离;宅门到城市道路距离;消防救护救灾通道、人车交通的分流与安全性等。

第七章1、绿化用地:是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2、居住区绿地的分类◆公共绿地◆宅间宅旁绿地◆道路绿地◆专用绿地3、公共绿地指居住区中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向全体居民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

4、公共绿地的规划设计要求(1)要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必要的场地和设施;(2)要有必要的界隔,将活动场地和绿化种植区分开,有效地保护种植区;(3)选择合适的植物种植配置方式;(4)公用设施要配备齐全。

5、居住区公共绿地的规划布置(一)分级设置根据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分级设置公共绿地。

(二)适当选址在方案的构思阶段考虑公共绿地的选址,并对绿化系统的组织提出思路。

各级中心绿地应有相应的规模和设施,位置要与其级别相称,考虑日照环境和空间环境的因素。

◆应与其同级的道路相邻,并向其开设主要出入口,以便于居民使用。

◆满足日照环境的基本要求。

“保证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绿地面积在当地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

◆满足功能要求。

“要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老年人、成人游憩活动的设施”,而且不干扰居民生活。

◆要考虑空间环境的因素。

绿地四邻建筑物的高度及绿地空间的形式。

(三)形成系统考虑区内区外的联系,能使居住区的绿地与城市绿地相互呼应,形成系统;区内“点、线、面”结合,形成一个相互贯通或联系的、空间上具有层次性、景观与功能上具有多样性的绿地系统。

“点”——宅间绿地和组团绿地“线”——沿区内主要道路的绿化带“面”——小区小游园和居住区公园6、公共绿地的总指标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