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对待小孩子粗心的问题
在2011年的城区小学教师招聘面试过程中,评委老师突然打断
我的说课,冷不丁地问道:“在数学教学中,你是如何对待小学生在计
算中粗心的问题的?”由于事先未料道有提问这一程序,没有一点思
想准备,突然地打断让我一瞬间头脑中一片空白,嘴里絮絮叨叨,语
无伦次了好一会儿才转入正常思绪,但最终的回答也很不让自己满意。
事后为自己应急能力差而感到羞愧和好笑。
细想起来,这个问题对于
我们这些当了十几年近二十年教师的不是家常便饭,经常要面对的嘛。
其实,粗心是人们在生活学习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不仅孩子身上
存在这种毛病,在我们这些成年人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只是粗
心的毛病在孩子身上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
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的
情形,家长们打电话给老师,或者家长相互见面后经常会问的一个问
题是:孩子粗心怎么办?每当我们翻开孩子的作业本或者试卷,看看出错的地方多半是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题目,甚至漏题没有做。
于是做
父母的有的苦口婆心对孩子进行矫正,有的大发雷霆对孩子进行训斥,而孩子呢却依然故我,毫无改进,这令许多家长们伤透了脑筋。
借此
机会,我将与老师和家长们探讨一下孩子粗心话题。
一、造成孩子粗心的原因
孩子粗心的原因是很多方面的。
在一个孩子身上,粗心往往有几
种表现方式,而且这些表现方式还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说A同学在一次测验中表现出审题不仔细、进退位没有注意这些问题,在下一次
测验中审题仍不仔细,可是进退位却没有弄错,却忘了两个填空。
孩
子的粗心会随着其心身状态的改变而改变,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而
且粗心的程度还不一致,无论怎么说吧,粗心终归粗心,不管其以什
么方式什么程度出现,孩子总逃不出粗心的“魔掌”。
经过调查和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心得和体会,本人认为造成孩子粗心的
原因主要有:
1、思维定势
《教育心理学》指出:定势是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习惯
性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会使人按照一种比较固定的方式思考问题或解
决问题。
思维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小学生在计
算中思维定势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旧法则干扰新法则,而产生"积累性错误"。
如整数加法的法则是"数位对齐,个位算起"。
学生在计算小数加法时却将末位对齐,如,或是在计算420÷42=10、630÷63=10这些口算题后,接着计算440-44时,由于思维定势学生往往会把减法错算成除法,即440÷44=10。
比较常见的还有三年级学生在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后,在接
下来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时候,往往是不算面积而算周长,或者在
书写面积单位的时候总是不加平方两字。
一年级学生在《认识人民币》单元中,根据价格牌上价格读出价格总是频频出错,比如0.70元他们通常会读成7元。
2、感知粗略
小学生进行计算,必须首先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
由于小
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略、不具体。
这一阶段学生的感
知发展水平在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上都比较低下,所以,往往只
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对算式在头
脑中的印象缺乏整体性,加上计算本身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
疲劳。
这时,遇到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还没有看清楚就动
笔算。
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
比如,把十看成÷,
把96看成69,把109看成169等等。
当然和小学生的注意水平的发展不够成熟也有很大关系,小学生
在这时候的注意品质还是不够好,注意的分配性差,比如一个笔算除
法题,在自己的草稿纸上计算正确,但把答案抄到题目中时就常常出
错;注意的稳定性差,小学生缺乏长而持久的集中精神的能力,因此
学生在解答题目时往往心不在焉。
一般来说,年龄越大越不容易粗心。
3、记忆错漏
一道计算题往往包括多步计算,中间得数需要进行短时记忆,而
小学生由于急躁、抢时间、怕麻烦,使得储存的信息部分消失或暂时
中断,造成“记忆性错漏”。
比如,在连续退位减法中忘了退1,导致计算结果错误,像4020-199,学生很容易算成4020-199=3931,这就与中间得数的储存与回忆不完整有关。
4、情绪不稳
小学生的情绪不够稳定,不同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数学计算过
程,学生都希望算得又对又快,由于动机过强、急于求成,往往事与
愿违。
算式简单则麻痹轻视;计算复杂,又表现出厌烦、畏难情绪、
导致错误。
学生在身体状况差的时候,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比如:1÷3/4-3/4÷1一眼看到这题觉得非常简单,许多同学会算成1÷3/4-3/4÷1=0产生了运算顺序方面的错误。
仔细观察一年级学生可以发现,他们在数学学习特别是比较困难
的空间图形、时间认识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其实他们是没有仔细
审题或者听老师读题)。
而有了畏难情绪时,他们不懂得通过反复观察
和辨别去解决,而是喜欢用乱涂乱填,其表现就是像告诉你“我不是
不会做,我就是不认真不仔细做。
”这是一种假粗心。
二、纠正小学生粗心的方法
了解了粗心的真正原因后,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孩子进行纠正,
简单的重复练习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以及养成良好的做事习
惯,同时迁移到学习中,能够有效的减少上面提到的各种粗心现象。
(一)强化审题训练,准确感知算式。
培养计算能力,首先要从感知算式入手,抓好审题的基本训练。
设计计算题时,要有意创设各类题型,让学生充分感知,善于发现算
式的特点,可挑选学生最容易混淆的进行集中对比练习。
如3/5×3/5、3/5+3/5、3/5+2/5、3/5×2/5、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审题训练的重点是运算顺序,能否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在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中选用什么方法合理。
训练的方法是:先观察、议论,再动手计算,最后交流运算方法,评讲哪种方法较为
合理,灵活。
如:观察下列各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比较简便?)21.6÷4/25、85÷9×6、44/45÷35、(1.25×0.39×8.4)÷(1.3×0.75×0.48)、99×78+33×66……坚持这样训练,培养学生感知算式
特点的意识和能力,为选择合理算法打好基础。
(二)坚持口算训练,培养记忆能力。
熟练的口算是正确笔算的基础,口算和笔算都离不开瞬时或短时
记忆。
口算是训练学生短时记忆能力的最好形式,因此口算训练必须
经常化。
如教师口述题目,让学生听算,学生既要记忆题目,又要记
忆中间过程。
或者学生看卡片上的题进行视算。
口算训练如果方式单
调,学生就会感到乏味。
特别是对低年级儿童,为了避免产生厌倦情
绪,可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行,如“开火车”、“接力赛”(72÷9 =□×8=□-4=……)、“对口令”等等。
如此持之以恒,不
仅培养了学生的短时记忆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三)注重非智力因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能力和加强品质
修养的起点,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
在教学中,应教育学生树立责
任心、自信心,培养细心和耐心,力争算一题对一题,不畏困难,勤
于思考,独立完成。
应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
和运算符号,每算一步要上下、左右纵横检查,抄写数据和符号准确
无误;算草书写也要整齐清晰,便于查对。
不能口算的题一定要清晰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束后要自觉地检查计算过程是否合理,计算
方法是否简便,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
例如:用
估算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
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在减法运算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
再如,教给学生根据四则
运算的关系进行检验,计算9524+7689=17213,可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因此,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既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可以结合训练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这是一项长期
而细致的训练过程。
但只要我们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坚持不懈地努
力训练,小学生计算粗心的毛病是可以克服的。
综上所述,学生粗心的原因主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低下,不良的学习习惯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大,由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低下和周围环境影响造成的粗心现象会越来越少,但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原因却会越来越明显。
就是说,有些粗心只是孩子现阶段的暂时现象,而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粗心才真正可能影响学生长期学习生活。
因此,要更加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而且这不仅是老师要重视的,家长更加要关注孩子这些方面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