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周敦颐
“说”是一种议论 性的文体,可以直接说 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 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 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 爱好莲花的问题。
爱莲说
颐 Yí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
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淤 yū
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濯 zhu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可亵玩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是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生长环境:“性高洁,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 也不孤高自许。
体态香气:“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
——通达事理,行为方 正,不攀附权贵,美 名远扬。
风度气质:“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志洁行廉,仪态端 庄,令人敬重而不 敢轻侮。
思考:
既然题目是“爱莲说”, 那么文章为什么还有那么多 的篇幅写到“菊”和“牡 丹”?
请画出能传达作者对这 些形象态度的词句。
菊——“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在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 腰,解绶回乡,隐耕田园,劳动之余,他特喜爱 菊花,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 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饮自 斟。他饮酒高歌,击节赞赏:“三径就荒,松菊 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 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 杰”。他认为菊花品格高尚,不奉迎风雅,敢于 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也挺立不落,依然含香 露芳,他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 节。后人以陶渊明具有这种不羡慕荣利,志存逸 士之节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 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的 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 世风的鄙弃之情。
托物言志
思考:
有人说,现代社会是经济社会, 古人倡导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正直等美德早已过时,它们只会把 人变得迂腐、少根筋。你是怎么看 的?要求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逃避现实 面对现实
富贵者
追求荣华
面对混浊的官场和肮脏的世风, ,陶 渊明的选择是远离,他到红尘边上去寻找一 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哪怕是淤 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据历 史记载,周敦颐也有“山林之志”,他胸怀 洒脱,颇有仙风道气。他虽在各地作官,但 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微 薄的积蓄捐献给了故里宗族。他不仅是中国 理学的开山祖师,在为官上也有卓越建树。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涟 lián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蔓 màn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亵 xiè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鲜 xiǎn
予/独爱/莲之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
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读出语气,语调。 2、用 符号标记出疑难的 词语 3、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 意。
抢答题
可爱者甚蕃 多 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污秽) 濯清莲而不妖 洗涤 美丽而不端重
不蔓不枝 长枝蔓
香远益清 更 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树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 花之君子者也
认为 尚的人
品德高
陶后鲜有闻 少 宜乎众矣! 应当
思考: 文章标题是“爱莲
说”,文中哪些语句表 现了作者对莲的热爱与 赞美?
——范仲淹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刘禹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
周敦颐、刘禹锡、范仲淹、苏轼都是这样的中国知识 分子。孟子说,读书人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 身”,但范仲淹们,刘禹锡们超越了孟子。他们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管是居 朝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们都坚定执着,把兼济天下 作为生命永远的崇高追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 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正如刘禹锡曾吟诵过的 “天地 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群走在时代的风潮浪尖上绝不 沉沦绝不逃避的文人们,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筋骨和脊梁。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周敦颐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 敬再次诵读《陋室铭》和《爱莲说》。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买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正
菊衬
莲
反牡 衬丹
隐逸者 君 子
爱莲说
周敦颐:
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 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 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黄 庭坚称其为“人品甚高,胸怀洒落, 如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 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 心地)。”他曾亲自率领属下挖池 种莲,名曰“爱莲池”。因爱莲之 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著名的 《爱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