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二、作者及书目简介…………………………………………………………三、内容概要…………………………………………………………………3.1“人看人”是人的天性………………………………………………3.1.1难以捉摸的现实因素………………………………………………3.1.2设计者也是预见者…………………………………………………3.1.3观看行为——看与被看……………………………………………3.1.4表演行为——展现自我……………………………………………3.2行为理论………………………………………………………………3.2.1寻找理论……………………………………………………………3.2.2理论结合实践………………………………………………………3.2.3设计优劣的判断力…………………………………………………3.3行为理论对于设计的冲击……………………………………………3.3.1行为的形成…………………………………………………………3.3.2“so shat ”试验法…………………………………………………3.3.3个人空间……………………………………………………………3.4将“人看人”纳入设计程序…………………………………………四、评价与感受………………………………………………………………4.1对本书的评价………………………………………………………4.2 阅读该书的感受……………………………………………………4.3 结合设计作业,谈谈我的认识……………………………………五、结束语……………………………………………………………………图1 一、前言城市绿地规划课程以读书报告来作为节课作业,首先感谢白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书目以供同学们阅读和学习,尤其是这些书目带给我的深刻影响不言而喻。
通过对这些书的阅读和理解,我能够对于城市设计、绿地规划、人的行为模式等等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大体研究了各个书目的基本内容之后,我最终决定首先利用有限的时间认真研读《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一书,日后再对其他书目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
笔者将对本书的概要、理解、感受,并结合大三一年来的三个城市设计作业所形成的认识来完成该读书报告。
二、作者及书目简介该书为《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英文名称《A Visual Approach to Park Design》。
作者是美国建筑师阿尔伯特 J. 拉特利奇(Rutledge, Albert J)。
中文版本为王求是与高峰合作翻译,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1990年2月第一次出版,1990年2月第一次印刷。
本书正文部分共202页,182千字。
三、内容概要3.1“人看人”是人的天性3.1.1难以捉摸的现实因素在美国中西部某校园内,有一个海德公园式的“自由演讲区”,(如图1)这是为了迎合六十年代人们那种宣扬信仰和主张的需求而修建的。
修建它耗费了可观的资金。
设计确实漂亮;预制混凝土的讲台,砖铺地面,一排排长凳,且四周陪衬的丛丛绿树。
然而从竣工那天起,讲台旁一个人影也没有见过。
并不是天下太平,人们缺少了发表讨论的愿望,演讲者大有人在,不过他们都在别的地方。
是什么原因是他们对那个专门为他们设置的演讲区冷漠呢?恐怕那些按照传统的思维观念来设计这个演讲区的人并不明白。
尽管建而不用,这是眼睁睁的事实,但是那些设计者却未必觉察到人们实际上就在他所精心设计的讲台附近的地方发表演讲,两者近在咫尺,举目可见。
3.1.2设计者也是预见者设计应当反映设计者的预见。
的确,设计图纸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设计者对规划用地的使用预见,当由此设计出来的物质形式和空间形式恰当的迎合了使用者的行为的话,那么他们的预见是成功的。
反之,如果设计这设计出来的环境与使用者的行为南辕北辙,那么,他们的预见就失败了。
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使读者接受这样一个观点:一旦你跨入建筑设计这个行业,你的责任就是要扮演预言家的角色,而一个无愧于预言家职责的设计者图2 图3 至少应该对建筑竣工后所发上的事情感兴趣,不能无动于衷!这个要求一点不奇怪,同样,当一个设计竣工并交付使用后,要求对其使用情况进行反馈分析,这也不过分。
但这两个要求在习以为常的设计中很少受人重视,所以我们特地将它提出来。
环境设计者在设计工作一开始的时候,就应该把那些他认为与公园用途相一致的活动项目列成提纲,然后再把这些项目具体转化为相应的设施,最后再把这些设施阻止道反映他自己设想的规划中去。
人看人作为一种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对每个人都是有效的。
直觉信息的获取并不需要神秘的仪器,也不需要象拍电影样排场,尤其不需要昂贵的花费,所需要的仅仅是一只调好焦距和快门的眼睛。
本书所探讨的就是在公园里对人进行有意识的观察,譬如,当你去吃午饭时,当你下班回家时,当你躺在摇椅上押着饮料消遣时等等……最后将用实例证明,正是在这些各种背景下的观察积累,直接影响着公园的规划设计。
利用随时观察的方法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进行发掘,其最终目的在于收集人们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活动,然后将这些一点一滴的所获拼缀成一部刻在头脑中的百科全书。
从另一角度来讲,当你正酝酿一个宏伟的研究计划时,为了建立一个随时可资利用的信息库,这种观察方法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权宜之计。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能够结合具体设计进行观察的话,这也可看作是着手系统研究时对信息整理和分析的前奏。
在任何情况下,翻阅印刻在头脑中的百科全书都将不无裨益,他可是设计者少碰运气行事,而增加其成功预见的可能性。
3.1.3观看行为——看与被看景观建筑师约翰·莱尔在对洛杉矶公园的调查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大多数人在闲暇小憩时都是选择面对人们活动的方向,这些活动或是球赛,或是游戏,或仅是人流的途经而过。
莱尔提醒我们,人看人,其乐无穷。
人们喜欢看别人:在美国中西部城市的某街区公园内,这里的日光浴是一种最一种最为时尚的运动。
尽管尚有许多其他阳光充足的地段可供选择,但是大多数人却偏爱那些抬眼便能看到“活动者”的地点。
活动者包括那些玩飞盘、扔橄榄球、翻筋斗、在周围嬉闹以及在对面场地上打篮球和打网球的人们。
反过来,也有以被他人观看为乐趣的人,譬如,那些乐意显示自己身体柔韧技巧者,当捧场者寥寥无几时,他们的表演并不怎样的引人注目,但当有一大群观众围观时,他们就马上精神抖擞,装模作样起来。
躺在有人川流不息的路旁的日光浴者,也同样具有这种兴奋刺激感。
他们之所以频频起卧,拉拉衣服被带,以及不时的往身上涂抹防晒油,这些都不是处于实际的需要。
最明显的是那位肌肉健美的常客,他的行为规律准确的象一台座钟,不时的向饮水喷头悠然走去,一路上甩动着手臂,如同跳高运动员在飞越横杆前的那番松弛肌肉的活动。
你所看到的人,他们也常常在看别人养成随时随地观察别人的习惯图4 图5规划师西摩·戈德对这种现象的根源做出过可能的解释,它引用了社会学家赫伯特·盖斯的研究,指出:在娱乐消遣中,“人们总是扮演着某一个角色,并以种种幻觉来陶醉自己,以致最后自身下意识地表现出倾向性的举动。
”文学评论家莫斯·雷伯特曾经说过,人们总是喜欢把自己想象成为某种角色,这种倾向的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对独立式住宅的喜爱。
在进行小区规划时,环境设计者注意到冲洗汽车是人们的日常活动后,便决定在其街区改建方案中尽一点力。
一方面他认为应该把那些被闲置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另一方面他还认为应该改变那种由于冲洗汽车而带来的街道积水成滩的情况,因此,他设计中考虑了排水路面,安装水龙头,并把整个小区的里弄小巷修建的美观舒适。
但交付使用后,人们仍在街道旁冲洗汽车,小巷里却见不到汽车的影子。
设计者的用意是好的,他想把汽车井井有条的安排在一个地方,从而把街道搞得整洁一些。
但是根据他的设计图,他所建议的停车场却很少被人留意。
无休止的冲洗汽车并非勤杂工的穷忙。
事实上,他只不过是汽车的主人想显示自己汽车的一个借口罢了。
这里的汽车沿街道停放也就是一种显示,为了炫耀其车,就是需要观众,但是你不可能仅仅是呆头呆脑的矗立在车旁数小时,你还得设法表现自然一点:冲洗一番、擦拭一番、或在车盖上敲敲打打,然后,从过往行人的啧啧赞叹声中享受一番乐趣。
3.1.3表演行为——展现自我看与被看这个现象到处存在,无处不有。
由此,我们可以从娱乐场所的活动引导出这样的理解:公园是一个剧院,而每一个活动场所就是一个潜在的舞台。
如果这样一个认识能被我们所接受并作为设计工作的格言的话,那么,某些眼下被视为次要的因素,就会在设计者按轻重缓急排列时,得到优先的考虑。
建筑师迪西观察到:“在公园吸引人的诸多因素中,压倒一切的王牌正是其他的人”。
因此,将休息设施朝向活动区布置,以吸引人来观看人,这是开放一个场地的实质意义。
此外,由于被人观看者也在观看其他的人,故增加被看者的数量也就增加了观众。
尽管人们喋喋不休的谈论着:公园设计者应该怎样的按照一定的章法去处理游客的视觉景观,且时常乐意在其他方面精雕细琢,或自然美景的选取,或人工艺术的创造,诸如:一座雕塑、一尺喷泉、一组动人的建筑小品等。
但我想,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对人群集结点的重点设计。
公园内的正规活动场地并非是唯一的人们表现的潜在舞台。
在考虑设计方案时,应该仔细的研究整个活动区的规划前景,以便最大限度的增加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观看的可能。
譬如,既要给人以步入游泳池的方便,又要让人毫不费劲的观看游泳,特别是潜水。
这样,野餐区复杂功能的规划就并非易事。
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各功能区之间能够相互眺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很多居住小区,人们活动的中心是在住宅前而不是住宅后人们各式各样的表演行为图6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在人们渴望观看的地方,你不便布置大量的休息设施,那么,你至少应该为人们有可能停步去光看有所考虑。
公园游客的观看行为是无拘无束的,有可能跨在栅栏上,有可能靠在灯杆旁,也有可能坐在花坛上。
因此,设计这些设施时就得从结构上考虑能够承受这样的冲击力。
考虑增添的休息设施最好是在远离入口处的旁边,特别是当公园只有一个明显的入口,而又预料到众多的游客对时常光顾的地方又能怀有一种本能的享用渴望时,考虑则应更加慎重。
3.2行为理论3.2.1寻找理论行为学家喜欢用统计方法来认识世界,并乐意用数字语言来回答问题。
设计者倾向用图的形式来认识世界,他们更乐意思索那些涉及事物本质的问题,为这些问题用数字是无法解释清楚的。
雷蒙德·斯登德以及其他那些早先赞同在设计中考虑行为环境的人,提出了一个为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铺平道路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让行为学家与设计者共同把设计过程当做一项科学实验来理解。
为了有效的合作或者说协调的工作,设计者和行为学家必须互相了解,从而能够准确的预见对方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