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图示本章逻辑关系一、本章主要内容归述本章讲授的是发生在20世纪初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二章里面讲了近代以来来自中国各个阶层的试图挽救或改变中国的政治尝试,也曾讲了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运动。

但我们称作“早期”探索。

本章显然不属于“早期”范畴。

为什么呢?就是毛泽东讲过“辛亥革命才是中国完全意义上的革命”。

这就是说,辛亥革命超越了早期那些运动,真正摸索到了改造中国的正确方式——革命!在这一点上它即继承超越了太平天国运动,也继承超越了戊戌变法,打开了中国近代进步的闸门,造成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认为孙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1)20初期10年左右的社会情况:被统治者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统治者不能再继续统治下去。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

辛亥革命的酝酿和准备:(1)从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2)宣传工作。

革命派的主要鼓吹者和文章,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3)首要的是组织的多次武装起义:从1905年未遂的广州起义到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4)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分析。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1)武昌起义所引发的辛亥革命高潮。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及其政权性质(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以及孙中山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4)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历史局限)二、各节分别讲授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三方面条件促成辛亥革命爆发: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即被统治者无法照旧生活下去)辛亥革命是与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密切相关的。

(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

其特点是:在政治控制前提下,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

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结果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权益“转让”日本。

同时,英国侵入西藏地区。

(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1901年至1911年10年间财政开支激增4倍,人民负担沉重,激起了民众的普遍反抗。

(表现为反洋教斗争、抗捐、抗税、抗租、抢米斗争、罢工、罢市,少数民族与会党起事等)。

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全国性的民变和爱国运动,反映广大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了。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简单应用)(按多项选择理解)(1)“新政”的实施及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

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清末“新政”涉及: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及其破产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长达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清王朝封建统治,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并非真正向资本主义迈进的立宪。

(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国务大臣13人,其中满族9人,而满族中皇族又达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引起立宪派不满,而且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汉族官僚同满族官僚的矛盾。

清政府陷入了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推翻清朝旧房子”的主观力量)(领会2 )(按多项选择、简答题理解)(1)阶级基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20世纪初进一步发展,其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发展了,必然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2)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这个知识分子群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两条途径上逐渐形成的。

(孙中山、黄兴等均是这样的学历背景)他们深感到民族危难的加深,开始用自己熟悉的西方资本主义理念和方法,走向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途。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从事革命活动直到武昌起义的过程1.建立革命组织(团体)并组建全国性政党(1)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识记1):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人)。

曾经谋求用和平手段改良中国(1894年,上书李鸿章陈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治国大计)未受理睬。

自此放弃改良主张,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2)其他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团体)的名称和主要创建人: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

1904年先后成立了:以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湖南长沙)。

刘静庵、宋教仁等组建的科学补习所(湖北武昌)。

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上海)等。

这些革命组织的基本目标都是以推翻满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

在所在地区活动。

(3)中国同盟会(识记2)革命团体的建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也为成立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奠定了组织基础。

1905年8月20日,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等组织的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革命的理论宣传组织活动(1)几个主要的思想宣传家和代表作1903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斥康有为的保皇观点,强调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1903年,邹容的《革命军》,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1903年,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抨击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号召人民推翻这个“洋人的朝廷”。

(2)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及其意义(综合运用)(按简答题、论述题理解)时间:1905—1907年。

阵地:《民报》与《新民丛报》。

辩论双方: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

结果:革命派取胜辩论内容:●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这是论战的焦点。

改良派认为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干涉、瓜分。

因此,中国只可改良、立宪。

革命派强调救国必先推翻清王朝;认为革命就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民智未开”,根本没有享受民主权利、当“共和国民”之资格。

革命派指出:当代中国“政府恶劣”,自由、平等是人类的本性,一旦破除禁锢,就会沛然流出;革命本身就是启发民智的方法,“民智未开,即以革命开之”。

● 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美化封建土地所有制。

革命派指出,“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因此,必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把土地收归国有,以解决民生问题。

意义:(1)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2)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3)这个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由于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革命派未能对中国民主革命一系列根本问题作出完全正确的回答。

(1)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2)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

(3)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这些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3.组织武装起义兴中会成立便开始组织武装起义,同盟会成立后开展武装起义被放在首位。

1895年10月,广州起义。

1900年10月,惠州起义。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72烈士)。

直至武昌起义全国响应,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三、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领会1)(按简答题理解)(1)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2)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族革命)。

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3)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

孙说,打倒满清政府,是民族革命,而从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来说,则是政治革命。

民权主义的提出,为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一套建国方案,在理论上解决了革命目的问题。

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4)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

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孙中山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试图使中国走向富强,又可避免两极分化,“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

(5)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它的提出,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1.保路风潮(识记1)(按选择题理解)1911年5月,清政府皇族内阁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民众的强烈反对,一场事关民族权益和个人利益的保路运动就这样兴起了,四川省尤其强烈(造成成都血案),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