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简版)汇编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简版)汇编

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 发表《入京宣言》
• 1925年 病危,口授遗嘱、《致苏联遗书》 在《遗嘱》及《遗书》上签字 病逝,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叙述为什么会选择暴力革命
• 他《伦敦蒙难记》中承认,他早期曾投身于“以和平之 手段、渐进之方式请援于朝廷,俾倡行新政”的运动,只 是在多次碰壁之后,“然望治止心愈坚,要求之愈切,积 渐而知和平手段不得不易以强迫”。
甚。……夫满政府既藉苞苴科敛、卖官鬻爵以自存,则正 如粪土之壤,其存愈久而其秽愈甚;被人民怨望之潮,又 何怪其潜之而暗长乎!

——孙中山:《伦敦蒙难记》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1894年夏,孙中山曾上书议李鸿章在中国
“建华盛顿之功勋”,并具体提出了四项改革纲
领,即“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
• 1921年 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次在广州建立政权 《建国方略 物质建设》付梓 会见李大钊
1922年 以大元帅名义发动员令,命令各军分路 出师北伐
与陈炯明失和,北伐失败 李大钊由京到沪会见交谈,并介绍李大钊 加入国民党
• 1923年 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公布《中国 国民党党纲》,《中国国民党总章》 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复命廖仲恺与越 飞商谈中苏联合细节 再建大元帅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 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国国民 党党纲草案》 发表《关于粤海关关余问题宣言》,抗议美、 英干涉中国内政 李大钊抵广州,协助完成国民党改组和召开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
不道”,与陈少白、尢列、杨鹤龄为“四 大寇”
《致郑藻如书》 1894年 《上李鸿章书》
兴中会成立 1895年 香港密谋起义失败,陆皓东等就 义 1896年 伦敦蒙难
• 1898年 拜会康、梁 1899年 两党合作失败 1900年 惠州起义失败 1904年 加入致公会 1905年 同盟会成立
• 《民报》创刊,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 三民主义 1906年 提出“五权宪法” 1907年 潮州黄冈起义 惠州七女湖起义 钦州、廉州、防城起义 镇南关起义
• 1904年,他在题为《支那问题真解》的英文稿中又一 次指出:“我辈虽有种种不平,而犹欲勉与周旋,乃终不 可得。是以支那人翻然欲该前失,建设东亚平和,以为世 界之平和,必当思适宜之方法以达到其目的。所谓‘欲得 平和不可不决裂者,亦时机拶逼之而出’者也。”
关于革命派为什么要革命的其他言论
• 陈天华在1905年12月7日的《绝命辞》中自称:“去岁 以前,亦渴望满洲变法,融化种界,已御外侮。然则近则 主张……欲使中国不亡,惟有(与清王朝)一刀两断”。
• 1896年12月3日香港《支那邮报》的一篇文章曾这样概 括:“至革命派之缘起,虽无追溯,而其大致要有不慊于 满清之行事。近中日一战,而此派遂斩然露头角。孙逸仙 博士之辈之初意,原欲已和平之手段要求立宪政体之创行 而已,迨至和平无效,始不得不出于强力。”
孙中山对清政府腐败的揭露
• “至中国现行之政治,可以数语赅括之曰:无论为朝廷 之事,为百姓之事,甚至为地方之事,百姓均无发言或与 闻之权;其身为民牧者,操有审判之全权,人民身受冤抑, 无所吁诉,且官场一语等于法律,上下相蒙相结,有利则 各保其私囊,有害责各委其责任。婪索之风已成习惯,官 以财得,政以贿成。间有一二被政府惩治或斥革者,皆其 不善自谋得也。然经一番之惩治或斥革,而其弊害乃逾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君主专制制度 的终结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准殖民治
辛亥革命爆发 的历史背景
清王朝的腐朽没落 资本主义的发展
孙中山与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资产阶级革命 理论宣传
亥 派的前期活动 组织 活动

军事斗争

辛亥革命从
1、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袁世凯称帝与张勋 复辟
爆发到失败 3、北洋军阀的封建割据与旧民主主义革
• 1924年 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提出并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
政策,重新阐释三民主义 筹办黄埔军校 发布《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通过《国共合作草案》、《国民党与世界革
命运动草案》 发布《北伐宣言》,举行北伐誓师典礼 应冯玉祥之邀,同意北上 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帝和反对军阀,
中也民国
国有党民
国 父 。
人 称 他
尊 为 “
政 府 通
为永令
“ 现 代
远 的 总
全 国 ,
中理尊
国 之 父
” ; 中
称 其 为
” , 而 民
国 共 产 党
“ 中 华 民
间 普 遍
则 称 他 为 “ 革 命 先
国 国 父 ” 。 孙 文
• 中山先生年表 革命 1883年 与陆皓东捣毁神像 1884年 “始有志于革命” 鼓动“勿敬朝廷”,被视为“大逆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由1911年10月10日
爆发武昌起义,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
国临时大总统这一段时间的历史。辛亥革命另一
种广义的用法,指自清末开始中国出现的多次革
命运动,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结束为止。
思考
• 辛亥时期的志士仁人什么选择了革命?
1940
称行被
他者中
为”国年
“。国,
命的终结
辛亥革命评析
历史功绩 历史 局限
问题讨论
影响
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是一场发生在1911年,旨在推翻清
朝封建统治,建立共和政体的革命。这场革命最 终颠复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
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在中 国农历的干支纪年法中,1911年为辛亥年,故称 为辛亥革命。
• 1908年 钦州、廉州起义 云南河口起义
1910年 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 武昌首义
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 宣誓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发表《孙大总统对外宣言》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辞临时大总统职 受任全国铁路督办 1913年 宋教仁被刺 发动二次革命
• 1914年 成立中华革命党,任总理 1915年 发表《讨袁声明》,发动“护国运动” 1916年 发动护法运动 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陆海军大 元帅 1917年 被迫辞去大元帅职, 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 列宁复函孙中山,向“中国革命的领袖” 致敬,“共同进行斗争” 1918年 《建国方略 心理建设》付梓 发表《护法宣言》 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