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xx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xx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xx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xx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县范围内暴雨、台风、暴雪、干旱、寒潮、霜冻、冰冻、低温、高温、大风、雷电、冰雹、大雾、雾霾等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对。
因气象因素引发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其他灾害的处置适用有关应急预案的规定。
1.4 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出发点,全面加强应对气象灾害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预防为主、科学高效。
实行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防御标准。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各项应急准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部门联动、协调有序。
各乡镇、各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职责,加强地区、部门间信息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并建立健全协调配合机制,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
根据气象灾害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的程度,对气象灾害实行分级管理。
灾害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2 组织体系
2.1应急指挥机制发生跨乡镇行政区域或大范围气象灾害,并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时,由县人民政府决定启动相应的县级应急指挥机制,统一领导和指挥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等工作,由县气象局负责实施,根据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情况,及时预报预警并通报相关部门和单位。
——台风、暴雨引发江河洪水、渍涝等洪涝灾害及由于持续少雨导致的干旱灾害,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指挥应对工作。
——暴雪、冰冻、低温灾害,由县防灾减灾指挥部负责指挥应对工作。
——寒潮、霜冻、高温、大风、雷电、冰雹、大雾、雾霾等灾害,以及因强降水引发的地质灾害,由县人民政府视情启动相应的应急指挥机制或明确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处置。
——气象灾害受灾群众的生活救助,由县民政部门组织实施。
对上述各种灾害,各乡镇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在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时,要先期启动相应的应急指挥机制
或建立应急指挥机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组织做好应对工作。
县直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进行指导。
2.2 工作制度实行气象灾害综合研究判定工作制度。
气象部门根据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分析汇总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有关灾情、险情信息,判断预估气象灾害的可能影响程度及未来发展态势,向县人民政府提出相关应对处置建议。
健全县人民政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对于气象部门预测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时,由县人民政府统一部署,做好应急准备和防范处置工作。
建立气象灾害应对部门联动制度。
县气象部门与民政、水务、国土、交通运输、安监、公安、农业、林业、广播电视、卫计、住建、发改、财政、经信、商务、旅游、环保、通信、供电、新闻媒体等部门和单位建立协调联动工作制度,在发生或可能发生气象灾害时,各成员单位加强信息互通,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程度和范围进行分析会商,加强配合协作,共同做好应急准备和防范处置工作。
健全气象灾害防御部门联络员会议制度。
气象部门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听取各成员单位对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服务的需求,做好气象应急保障服务。
3 监测预警
3.1 监测预报
3.1.1 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气象部门要做好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等探测产品的接收和运用,优化气象加密观测站网;气象、水务、国土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快气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系统等建设,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
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过程的预报和趋势预测。
3.1.2 信息共享
要加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气象部门及时发布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信息,并联动协作部门实现灾情、险情信息实时共享。
3.1.3 灾害普查
在县人民政府的组织和指导下,气象、民政部门要建立以乡镇(经济开发区)、社区(村)为基础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建立重大气象灾害信息综合收集评估系统,组织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工作,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3.2 预警信息发布3.2.1 发布制度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遵循“归口管理、统一发布、快速传播”的原则,由气象部门负责制作并按预警级别分级发布,其他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制作和向社会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3.2.2 发布内容
根据各类气象灾害发展态势,气象部门综合预估分析确定预警级别。
预警级别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Ⅰ级为最高级别。
具体分级标准见附则。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内容包括气象灾害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3.2.3 发布途径
建立和完善多种手段互补的信息发布系统,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同时,通过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有线广播等媒体和其他传播手段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涉及可能引发次生、衍生灾害的预警信息通过有关信息共享平台向相关部门发布。
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建设。
在学校、车站、码头、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重要道路和易受灾害影响的桥梁、涵洞、弯道、坡路等重点路段建立起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
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公告方式。
发布Ⅰ级、Ⅱ级预警后,广播、电视、报纸等公共媒体和电信运营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预警信息播出频次,扩大发送范围。
农村地区应充分发挥乡镇(经济开发区)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的作用,及时向农民群众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3.3 预警准备各乡镇(经济开发区)、各部门要认真研究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灾害发展趋势,依法依规及时采取措施,开展必要的处置工作。
预警级别达到规定标准后,有关责任人员应立即上岗到位,组织力量深入分析、评估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尤其是对本地区、本部门风险隐患的影响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