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第Ⅰ卷一、阅读下面几段材料,完成1~6题。
每小题3分,共18分。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痢疾与伤寒比战争本身引起的死亡更多。
1918和1919年,西班牙大流感在全球蔓延,感染了5亿人,将近占世界总人口的1/4,死亡2000万~4000万人,其中大多数人死于细菌性肺炎引起的并发症。
亚历山大·弗莱明在被污染的培养基中发现青霉菌的抑菌作用的故事大概是医学史上最令人熟知的桥段了。
但事实上,这一发现距离“神奇子弹”的出现还有漫长的距离。
1929年,在《不列颠实验病理学杂志》上发表《关于霉菌培养的杀菌作用》的研究论文时,弗莱明对青霉素能杀菌的叙述只有一小段。
在后来的10年里,他发现青霉素对任何动物无害,通过研究不同酸碱度下青霉素的性质,搞清楚了怎样让这种药品变得更稳定,但他远没有能够完成最重要的一步:创造出临床能够使用的有效制剂。
1940年,弗莱明已经放弃对青霉素的研究,而且后来也没有再回到对青霉素的研究领域。
幸运的是,英国牛津大学拉德克利夫医院的病理学家弗洛里和生物化学家钱恩沿着他的路走了下去。
这一年,他们从青霉菌中分离和浓缩出了可以用于实验的青霉素,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但一个致命的瓶颈是,要提高青霉素的产量太难了。
幸运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激发了人们对“神奇子弹”的渴望。
政府、大学、公司和研究所纷纷投入到了这场与伤兵细菌感染较量的赛跑里。
弗洛从哈密瓜的绿毛上提炼取了黄绿霉菌,这株霉菌使青霉素提炼的产量提高了200倍。
后来,威斯康星大学和卡内基学院的研究人员用X光或紫外线照射它,使青霉素产量达到了过去的1000多倍。
对人类而言,抗菌药物的产生就好比是获得了原子弹,从根本上改变了与细菌感染疾病斗争的竞技场。
结核、白喉、脑膜炎和产后败血症,那些人类历史上猖獗的细菌性感染疾病被迅速遏制。
如果没有抗菌药物的帮助,我们也很难想象外科手术在20世纪进一步突飞猛进。
一个数字足以说明一切,中国国家卫计委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曾指出:“抗生素的使用将人们的寿命平均延长了24岁。
”1.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对“神奇子弹”所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青霉菌B. 抗菌药物C.可以用于临床的青霉素D. 抗生素2.根据“材料一”,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细菌性肺炎引起的并发症,使2000万~4000万人死于全球蔓延的西班牙大流感。
B.亚历山大·弗莱明创造出临床能够使用的青霉素。
C.病理学家弗洛里和生物化学家钱恩在抗菌药物研发方面已比弗莱明走的更远,但依然有很多不足。
D.外科手术在20世纪进一步突飞猛进完全依赖于抗菌药物的帮助。
材料二相比一个世纪以前的人,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干净得多的环境里。
感染性疾病在抗菌药物的抗击下不再令我们闻之色变,但很显然,我们的时代有自己的健康问题。
纽约大学人类微生物组计划负责人马丁·布莱泽在《消失的微生物》一书里提出了(蔓延/曼延)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这是一种你我都能感知的现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过敏性疾病,你是否感到:你的人际交往圈子里,患上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人越来反映/反应)组织(WAO)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已达22%,我国发病率也已经超过了20%,平均五个人中就有一人过敏。
马丁·布莱泽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源于他早年对幽门螺杆菌产生的疑问。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淋巴瘤甚至胃癌。
2005年,两位研究者为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
如今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最高警示级别的I癌物/致癌物)。
马丁·布莱泽并没有否定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的研究成果,令他好奇的是:为什么在他们之前,人们从未想过研究幽门螺杆菌与胃炎之间的关系?答案很可能是:过去的研究根本不会将这种细菌视为疑犯:遗传学研究显示,人类携带幽门螺杆菌已有十几万年,这个时间跨度是目前的检测手段所能达到的极限。
有理由认为,从20万年前智人刚刚出现在非洲大陆的时候,这种微生物就已经和我们共同生活了。
19世纪的医生在几乎每个人胃里都/病源体)。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带菌者已经变成了少数派。
而促成这变化毫无疑问是越来越干净的现代生活。
3.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写在文中【甲】【乙】【丙】【丁】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蔓延反映治癌物病源体B.曼延反应治癌物病源体C.蔓延反应致癌物病原体D.曼延反映致癌物病原体4.根据“材料二”,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获得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原因是当年发现了幽门螺杆菌。
B.在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之前,没有研究者将幽门螺杆菌视为胃部疾病的元凶。
C.目前发达国家带菌者已经变成了少数派,这正是因为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D.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终将消灭人类体内各种微生物,人类也会随之更加健康。
材料三马丁·布莱泽认为,幽门螺杆菌的消失已经导致古老的平衡被打破了,它的后果绝不可能全是正面的。
我们体内的微生物群系组成了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这些长期的住户..可以以各种方式抵御..外来者的入侵。
一些研究认为,多种自身免疫病在发达国家中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也可能与我们体内的住户有关。
流行病学观察显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发病率相比,在那些人们亲近土地,喝未过滤的水,吃的食物几乎未经加工的地区,免疫机能紊乱病症很少见。
一种推论是,人类大约5000年的文明和伴随而来的瘟疫,以极具侵略性的方式培育出了免疫系统。
公共卫生设施、抗生素和童年的疫苗大大减少了人一生中得疾病的炎症负荷..,但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遗传情况却没有相应发生改变。
从我们出生那一刻开始,进入我们体内的细菌就开始帮助我们调试我们的免疫,帮助免疫的发育。
我们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只有经过后天的训练才能区别“我”与“非我”。
微生物正是“指导”这一过程的第一任老师,教会..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危险。
而在缺乏“老师”的情况下,免疫系统的学习也就出现了问题。
或许,一个新的科学共识正在形成:只有认清人类同细菌的长期共生关系,我们才能找到人类健康的另一条途径。
5.下列对“材料三”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住户”指我们体内的微生物。
B.“抵御”表明体内细菌对人体健康的保障功能。
C.“负荷”中的“荷”读音为hé。
D.“教会”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6.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得出的结论,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抗菌药物改变医疗史。
B.我们应学会与细菌共生。
C.我们清除体内细菌并不能解决所有健康问题。
D.我们对人体内微生物的功能与作用了解得已非常深入,微生物尽在我们掌握之中。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完成7~12题。
每小题2分,共12分。
7.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希”通“稀”,稀疏,指乐声渐渐慢下来,接近尾声。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颁白指头发花白。
C.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D.御六气之辩“辩”通“辨”,区分。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爱:喜爱B.犹缘.木而求鱼缘:攀援,爬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D.彼且奚适.也适:去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三餐而反,腹犹果然..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C.夫子喟然..叹曰D.悦亲戚之情话..10.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之然则一羽之.不举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B.其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为国以礼,其.言不让C.乎异乎.三子者之撰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D.而泉涓涓而.始流夜缒而.出,见秦伯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B.乐.琴书以消忧君子远.庖厨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D.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欲辟土地朝.秦楚12.对下列特殊句式解说有误..的一项是①蚓无爪牙之利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③既自以心为形役④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⑤舆薪之不见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⑦异乎三子者之撰⑧强者必怒于言A.②③⑥均为被动句B.①与⑤句式类型相同C.④为主谓倒装句,与其他各句均不相同D.⑦⑧均为状语后置句三、默写。
共10分。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5道小题)。
(共10分)①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感慨过去的无法追回,未来却仍然可能被自己掌握的诗是:“,。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荀子·劝学》)③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的结尾处,以设问句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是:“,,?”④“鹏之徙于南冥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逍遥游》)⑤“莫春者,春服既成,,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咏而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⑥“,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四、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共10分。
14-1.请从下列参考书目中任选一本书中的一个地点,描摹一下你与书中人物在此地相遇时的场景。
要求:依据人物的性格特质,展开合理想像。
字数150字左右。
14-2.下列参考作品中,有哪个人物或情节最为打动你,请用一句话点明作品中打动你的人物或情节,然后说明理由。
要求:语言精练,说理充分。
字数150字左右。
参考书目:《边城》、《四世同堂》、《红楼梦》、《老人与海》第Ⅱ卷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20题。
共16分。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
”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
”使内勿服,踰月,而国莫之服。
景公饮酒,田桓子侍,望见晏子而复于.公曰:“请浮①晏子。
”公曰:“何故也?”无宇②对曰:“晏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是隐君之赐也。
公曰:“诺。
”晏子坐,酌者奉觞进之曰:“君命浮子。
”晏子曰:“何故也?”田桓子曰:“君赐之卿位以显其身,宠之百万以富其家,群臣之爵莫尊于子,禄莫重于子。
今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则是隐君之赐也。
故浮子。
”晏子避席曰:“请饮而后辞乎,其辞而后饮乎?”公曰:“辞然后饮。
”晏子曰:“君赐之卿位以显其身,婴○3非敢为显受也,为行君令也;宠之百万以富其家,婴非敢为富受也,为通君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