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作业(中)答案第三单元一、判断正误1、中世纪早期教父时代的基督教神学文论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
√2、奥古斯丁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从普洛丁的的新柏拉图主义思想出发,宣称世俗的文艺是信仰的敌人,否定世俗的文学艺术。
×3、在中世纪,出现了一个为世俗文艺辩护的神学的文艺理论家,他的名字是阿伯拉。
√4、托马斯·阿奎那承认了文艺模仿现实的合法性,但是主张诗人应该到上帝那里去寻找灵感,去创造基督教的文学艺术。
√5、奥古斯丁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
√6、奥古斯丁认为,由于上帝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所以世界上就没有恶的东西存在。
√7、奥古斯丁认为,文学艺术是神学信仰的敌人,所以他从来没有阅读过任何文学作品。
×8、阿伯拉是中世纪的三位最重要的经院哲学家之一,他主张文艺应该是神学的奴婢。
×9、由于阿伯拉认为情感是创作的动力,并且情感也支配着诗人对自然的描绘,作家总是把感情移入景物描写中,所以,阿伯拉是最早涉及“移情说”古代西方文艺理论家。
√二、填空1、(《旧约》)作为基督教的经典,与希腊学术同为西方文化的源头。
2、从地域上看,《旧约》发祥于亚洲的(巴勒斯坦),可以看作是东方文化的产物,但它深广的影响,覆盖的却是西方而不是东方。
3、(奥古斯丁)是中世纪基督教美学的奠基人,被认为是第一个将希伯来、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融为一体的思想大家。
4、“人生而有罪,耽于享乐,惟有禁欲苦修,方能得到救赎而达永生。
”这是(奥古斯丁)的著作《忏悔录》的主题,也是他全部著作的根本主题。
5、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流出之源。
6、就如同柏拉图用《理想国》一书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一样,奥古斯丁写作了(《上帝之城》)一书和世俗之城对举,阐述自己的价值理念。
7、在奥古斯丁那里,(丑)作为一个和美对立的美学范畴得到了确立。
8、(阿伯拉)是存在于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之间的基督教思想家,他在自己的学说中表述了某些唯物的观点,对世俗文艺给予了肯定,是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家中的“另类”。
9、阿伯拉认为,情感不仅是创作的动力,而且还支配着诗人对自然的描绘。
他说:“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美,事物的美总染上我们自己的感情。
”阿伯拉对文艺创作中感情的重视,是最早的关于(移情)的说法。
10、(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最伟大的两位基督教神学家。
11、托马斯·阿奎那的学说对圣奥古斯丁构成了挑战,因为它有着严密的体系,博大精神的内涵,无比深远的影响,所以后世称为(托马斯)主义。
12、(《反异教大主》、)和(《神学大全》)都是托马斯·阿奎那的代表作。
三、名词解释1、原罪在基督教那里,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禁果而犯下的罪行就是原罪。
这个罪行同时又是人类得以下衍的行为,所以在基督教那里,生命本身也即是原罪。
奥古斯丁在《论基督圣恩,论原罪》当中写到:“原罪不仅侵蚀了地面上的第一个人,而且侵蚀了整个人类;原罪的衍传不是通过生育,而是因为它是一个样板,换句话说,人类世世代代的罪过,都是在模仿他们始祖的第一次犯罪。
……婴儿生来便被打上了亚当的犯罪印记。
”2、《忏悔录》奥古斯丁是中世纪基督教美学的奠基人,被认为是第一个将希伯莱、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融为一体的思想大家。
他在哲学、美学和文学等方面所具有的深远影响,可以称得上是参与了塑造西方精神的少数巨人之一。
在中世纪,他也无疑是对美和艺术表示过最多兴趣的教会领袖,是著作流传后世最多的作家。
他的主要著作是《忏悔录》。
“人生而有罪,耽于享乐,唯有禁欲苦修,方能得到救赎,而达永生”,这不但是《忏悔录》这一古代教会绝无仅有的著作的主题,也是他全部学术的一个根本思想。
但是,由于奥古斯丁从异教信仰到基督教圣旨的独特经历,以及在此之间笔耕不辍的记录。
因此,他最终是将重理性的古希腊罗马传统和重信仰的希伯莱及基督教文化结合一体,奠定了新柏拉图主义和神学合流的中世纪思想传统。
四、简答1、简述《圣经》所阐述的美的二元性。
美的世俗性与美的神圣性。
2、简述阿伯拉的文艺思想。
文艺不应做神学的奴婢,情感是创作的动力并支配着对自然的描绘。
3、为什么说加入多明我(Dominic)会是托马斯·阿奎那一生中的大事件?多明我会成员全力以赴攻击异端,在宗教裁判上也十分热心;他们真诚地效法使徒保罗,严格禁欲,建立起一个谦卑的、自我牺牲的修会的克已宗旨。
而这种宗旨无疑也是阿奎纳本人道德生活的写真。
4、托马斯·阿奎那所归纳的美的三要素是什么?阿奎纳所归结的美的三要素是:1.完整或完美;凡不完美的东西就是丑的。
2.适当的比例和和谐。
3.鲜明;鲜明的颜色被公认是美的。
5、例举几点奥古斯丁的基督教美学思想,并加以适当阐述。
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主要是由两方面组成的。
一方面他从秩序来阐释美,这是对希腊美学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他以上帝的神性阐释美,这是基督教文化逻辑的必然。
关于美与秩序,奥古斯丁认为事物“无有秩序而不美者”。
他说:“所有一切形体,包括最美的形体,其必然的组成部分莫不各按其位,于空间中排列有序;形式整一,就能够达到事物所追求的终极理念的整一。
”以秩序阐释美,这一点是基督教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思想生命力的体现。
而关于美与上帝,奥古斯丁认为:(1)上帝是美的流出之源。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认为上帝有着另外的一种和世俗感受完全不同的光明、音乐、馨香、饮食和拥抱,这些东西是由上帝之无始无终、自有永有的存在为基础的,时间、空间和世俗的感知都不会将他们减少或者损耗。
这种来自于上帝的美,有着鲜明的禁欲的特征。
(2)不象柏拉图认为肉体的眼睛无法看到灵魂的眼睛所看到的理念,奥古斯丁作为一个曾经熟读文学典籍的热情的读者,对眼目的情欲是肯定的。
他认为,人的眼睛都喜欢看“美丽的形象”和“鲜艳的色彩”,并且,他指出了人的眼睛和视觉,是统辖所有感知器官的感官,因为人们在描述本来由其他的感官得来的感受时,都可以将句子中的谓语置换成“看”。
但是人的灵魂却不应该为这些美丽的形象所束缚,因为这一切都是由上帝所创造的,“都完全为天主所占有”。
作为基督教美学的奠基人,他将世间按秩序存在的一切的理由,都归结给了上帝。
(3)在《上帝之城》中,奥古斯丁阐述了“宇宙美以对照为原则”的观点。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造人从无盲目之作即便有人相貌丑陋不堪。
他也必然在善的功业中出演一个恰如其分的角色。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丑是上帝造出来和美对照的,所以它在秩序的原则中是合理的。
而在这样的逻辑的指导下,无理性的生物的存在,也不会危及宇宙美的秩序,“因为这些生物假借造物主的意愿,而得相适自身的一种存在,且经推陈出新,成就了美的最低级的形式。
”所以,即使是那些有罪的存在,虽然他们违背了自身本性的秩序,但是并没有逃出上帝的法则,“因为上帝从美出发已经将一切都安排有序。
”所以,丑被奥古斯丁当作一个范畴来论述,只是为了反衬上帝对美的唯一的意愿。
(4)和柏拉图相似的是,奥古斯丁在阐述自己的价值理想的著作《上帝之城》中,提出了自己对文学和艺术的社会功用的看法。
其第五章的标题是:《戏剧披示众神的可耻行为,予以怂恿而非斥责》,在这里,他指责戏剧提供的是淫荡的娱乐,其主要魅力来自诗的虚构,这个虚构后面潜伏着可怕的因果之链。
他说,艺术表演中本来就有许多猥亵的的东西,这种淫荡的娱乐应该取缔,而在喜剧和悲剧的伪装之下,实际上也有着许多不纯洁的题材,但是这些戏剧作为教育的文本,在学校和家庭中,“儿童被其长者所迫阅读学习,作为人文和君子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奥古斯丁所说的“可怕的因果链”,也就是说,文学和艺术的有害之处,在世俗社会中是被当作一种制度要求儿童学习,可见贻害不浅。
(5)奥古斯丁继续用原罪的概念阐述文学和人生的关系。
在基督教那里,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禁果而犯下的罪行就是原罪。
这个罪行同时又是人类得以下衍的行为,所以在基督教那里,生命本身也即是原罪。
奥古斯丁在《论基督圣恩,论原罪》当中写到:“原罪不仅侵蚀了地面上的第一个人,而且侵蚀了整个人类;原罪的衍传不是通过生育,而是因为它是一个样板,换句话说,人类世世代代的罪过,都是在模仿他们始祖的第一次犯罪。
……婴儿生来便被打上了亚当的犯罪印记。
”所以,他认为文学有害的原因,本质是因为人生有罪。
所以,奥古斯丁是最早将原罪概念引入文学的思想家。
五、论述1、在阿伯拉的意义上简述,如何理解“文艺不应该做神学的奴婢”?阿伯拉不认同事物的共相(即理念、太一),他认为共相是离不开个别事物的;共相只有依靠个别事物才能够存在;个别事物才真正是客观、真实的,才是存在的。
由于阿伯拉在哲学上接受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所以他的生活方式也不是禁欲的;不仅不是禁欲的,而且他经验了热烈的爱情。
阿伯拉在讲学过程中,与爱绿丝一见钟情,互通情书、同居、并且生有一子。
为此,阿伯拉受到了爱绿丝家人的迫害,入修道院成为僧侣,但是在修道院中,他仍旧坚持自己的“唯物论”、“唯名论”,重视个别事物的客观,真实的观点。
而这种观点和这种人生经验,反映在文艺问题上,就是:他认为他的爱情和诗歌,都是“出于自然”。
自然的要求不是罪恶,而是美好的精神品质,因为:艺术有其特殊的目的,它的范围是感情生活,而感情生活是世俗的,是“出于自然”的。
相比而言,宗教的范围是理性生活。
宗教和文学是分属于两种精神活动的领域,而不应当让文学受制于宗教。
①阿伯拉虽然没有否认教会的权威,但是他强调了文学艺术的独立性,在中世纪这样的时代,实属难能可贵。
②我们强调了亚里士多德对阿伯拉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它提示了托马斯•阿奎纳学术体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阿奎纳在学术体系上努力张扬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改变了继承柏拉图的奥古斯丁在中世纪一统天下的局面,不能说没有阿伯拉的功劳。
他的生活年代距离阿奎纳仅有约百年的时间,有所启发,或者开风气之先也是必然的。
③阿伯拉常常在探讨哲理的暇日,仿佛游戏似的写下许多形式优美的爱情诗。
将爱情诗的写作与游戏的态度联系起来,这更可珍贵。
因为写作的快乐,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学游戏的自由之快乐。
2、如何理解托马斯·阿奎那的“艺术模仿自然即模仿上帝的创造”这个观点?阿奎纳将自然看成是艺术家学习的榜样,是艺术家的老师;而上帝的心灵又是自然万物的源泉。
这样,阿奎纳就将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改造成了一种神学理论。
艺术家模仿自然是为了学习神的“手艺”和“技巧”,这就好比是中国画论中所讲的“师法造化”一样。
看来,哲学的唯心主义和艺术创作的本源并不矛盾,普洛丁的“美不在对称”而在于“太一”的观点,在于人的主观内心感知的观点,讲的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