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 共同犯罪

第十二章 共同犯罪

甲没有明确告知退出的意思,不成立中止, 成立既遂。
2
教唆犯的中止
打消被教唆者的犯罪意图,有效阻止其犯 罪既遂。 甲教唆乙入室盗窃,乙在去的路上甲后悔, 便打电话让乙回来,但乙不答应。甲便报警, 并告知被害人让其做好准备。乙入室后被抓。
甲成立中止
3
帮助犯的中止
消除自己的帮助作用
甲在外望风,乙入室正在盗窃保险柜,甲打 电话给乙,表示不再望风,并离开了现场。乙 知道后继续盗窃并既遂。
是否成立共同犯罪?

符合刑法规定的作为犯罪主体的条件?
根据犯罪 概 念的 层 次化理 论 ,哥哥和弟弟 在客观层面上成立共同犯罪。弟弟是主犯,但 由于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负刑事责任。哥 哥负盗窃罪的刑事责任,属于从犯,可以从宽 处罚。
主观条件
犯意联络
故意
彼此配合
共同的犯罪行为
客观条件
共同故意
片面的帮助
甲明知乙正在追杀丙,由于其与丙有仇,便暗中设 置障碍物将丙拌倒,从而使乙顺利地杀害丙。
结论
片面的帮助犯应认定为共同犯罪,不认定共犯 对甲的行为无法处理,作为从犯。 但乙不知情,与甲不构成共同犯罪。
片面帮助犯构成共同犯罪, 是单向的。
(三)间接正犯
在共同犯罪中,正犯也就是实行犯。此 外还包括帮助犯和教唆犯。
利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犯罪
张三和李四 有仇,就让自 己 12 岁 的 儿 子 用弹弓去射瞎 了李四 5 岁儿子 的眼睛。
儿子是张三 的犯罪工具, 其后果由张三 承担
利用他人不具有行为性的动作实施犯罪
甲看见乙在梦游,就给了乙一个火 把,让他去把丙的房子烧了。
乙是甲的工具,其放火的后果 由甲来承担。
4、同时犯
甲乙不约而同去杀丙,各自向丙射击, 甲没命中,而乙命中丙的要害致其死亡。 甲:故意杀人未遂;乙:故意杀人既遂 没有犯意联络,不成立共同犯罪
5、实行过限行为
甲乙密谋共同盗窃,甲在门口望风和接应,乙进入房
间窃取财物。乙窃取财物后,为毁灭罪证,放火后离开。
甲:盗窃罪;乙:盗窃罪、放火罪
放火为过限行为,由乙独自承担
甲成立中止
关于共同犯罪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11年司考真题卷二第55题]
乙利用甲杀 死了丙,是故 意杀人罪的间 接正犯。二人 构成故意毁坏 财物罪的共同 犯罪。
利用他人无目的无身份的行为实施犯罪
利用他人有故意无目的的行为 二者在传播 淫秽物品罪的 范围内成立共 同犯罪,甲是 传播淫秽物品 牟利罪的间接 正犯。
甲欲实施传 播淫秽物品牟 利罪的行为, 向乙隐瞒牟利 目的,利用乙 去传播。
共同犯罪中的停止形态的认定
直接实行犯的停止形态与单 独犯罪相同 外围者的停止形态取决于实行 犯将共犯行为实施到什么程度
某甲因其邻居某丁曾揭发其犯罪行为,于是找来
乙丙二人,出资一万元要其杀掉丁。于是乙丙二人
携带凶器跟踪某丁到郊区。在下毒手的时候,某丁 苦苦哀求,并当场给乙丙各一万元,请二人放过自 己。乙丙见钱眼开,遂放弃杀人的计划。分析甲乙 丙三人犯罪行为的形态。
承继的共同犯罪
事前共犯 事中共犯
不是共犯
事前通谋
事中通谋
事后通谋
甲为了抢劫乙的机动 车,用刀将乙刺成重伤。 此时,甲的朋友丙路过 此地,甲对丙告知了事 情的经过,并让丙协助 其将乙的机动车开走, 丙照办。甲丙是否构成 共同犯罪?
甲丙构成共 同犯罪,属 于事 中共犯,即承继 的共同犯罪。是 否构 成共同犯罪, 主要考虑犯罪行 为是否终了。
第五条
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
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 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
的共犯论处。
交通肇事是典型的过失犯罪,作为共同犯罪 论处,此为特例。
3、故意内容不同
甲用面粉骗乙说是海洛因,让乙去贩卖。
甲:诈骗罪; 乙:无罪
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不成立共同犯罪
D.惯窃犯甲某一次酒后向乙某传授在公共汽车 上屡屡得手的绝活。第二天,乙就在公共汽车上 试手,窃得3000多元的财物。
ABC
二、共同犯罪的分类
01 02 03
04
任意共犯
可以由一个人单独实施的犯罪, 必要共犯 由二人以上共同实施而形成的共同 犯罪 必须由二人以上共同故意 实施的犯罪。
(1)聚众性共同犯罪:如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 2 )集团性共同犯罪:如组织、领导、参加恐怖 活动组织罪
甲隐瞒杀人故意,让乙一起教训丙,乙同意。二人 对 丙共同实 施暴力,丙身受重伤 ,抢 救无效死亡。时 候查明,甲起主要作用,乙起次要作用。
甲乙是否构成共同犯罪?
部分犯罪共同说
成立共同犯罪,不要求客观行为完全相同, 主观 故意完全相同,只要有部分相同或重合, 就在重合的部分成立共同犯罪。
杀人的故意包含了伤害的故意,甲乙在 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甲定故 意杀人罪,乙定故意伤害罪。乙作为从犯, 可以从宽处罚。
甲:故意杀人罪(未遂) 乙丙:故意杀人罪(中止)
共犯成立中止的条件
共犯关系的脱离
共犯不但要自己停止犯罪行为,还要消除 自己的行为对共同犯罪所产生的物理上和心 理上的作用。
1
共同正犯的中止
预备阶段,明确告知其他人自己退出犯罪。 实行阶段,有效阻止其他人犯罪。 甲乙共谋三天后入室盗窃,第二天甲欲中 止,对乙谎称“我胃痛,去不了,你去吧。” 乙相信,独自去实施盗窃,获得财物若干。
甲乙构成抢劫罪的承继的共同犯罪。 甲乙属于共同正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 都要对丙的死亡承担责任。
3. 甲抢劫丙,对丙的胸口踢了一脚,乙也参 与进来对丙的胸口踢了一脚,后丙死亡。无 法查明致死一脚是谁踢的。
甲乙构成抢劫罪的承继的共同犯罪。
甲踢死的,甲担责,乙不担责 乙踢死的,甲乙都担责 对于丙的死亡的责任由甲承担。
利用他人不知情的行为实施犯罪
利用他人的过失行为
甲利用乙杀 死了王某,成 立故 意杀人 罪 。 乙成立过失致 人死亡罪。
甲明知前方是王某, 却 对 乙 谎称 前方有野 兽 , 递给 乙一把 猎枪 让 乙射 击 。乙 没 仔细 看就 开 了 枪 , 结 果打 死了王某。
利用他人其他的犯罪故意
甲不知道丙坐在高 档穿衣镜后面,而乙知 道。乙为了杀丙,唆使 甲向穿衣镜开枪,穿衣 镜被打碎,丙也中弹身 亡。
过失犯罪,不成立共同犯 罪,甲乙分别承担过失致人 死亡的刑事责任。
2、故意+过失
医生甲故意将药量加大 10倍,护士乙在给病人服药 时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发现这一常识性的错误,致使 病人用药后很快死亡。 甲:故意杀人罪; 乙:医疗事故罪
一人故意,一人过失, 不成立共同犯罪
共犯原则的例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 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11月10日)
简单 共犯 复杂 共犯
共同实行犯
有明确分工
实行犯 教唆犯 组织犯 帮助犯
文字内容
一般共犯
临时性、松散性
特殊共犯
长期性、紧密性(组织)
犯罪集团
?
/
犯罪团伙
三、共同犯罪中的停止形态
甲乙密谋共同盗窃,甲在门口放风接应,
乙入室盗窃。在门口放风的时候,甲觉得害
怕,自己先溜了。后来乙盗走了6000多元的
财物。如何认定甲的行为性质?
作为+作为 甲配钥匙,乙盗窃
行为 方式
作为+不作为 甲故意不锁仓库门,等乙去盗窃
不作为+不作为 夫妻二人对高烧不退的婴儿不救助
(二)不构成共同犯罪的几种情形 1、共同过失
甲乙是同一建筑工地的建筑工人,二人在脚手架上配 合拆卸物品,喊“一二三”一起朝下扔东西,结果两人 一边干活一边聊天,不慎将离脚手架不远处一路人砸死。
存在重合的常见情形
1.两罪侵犯的法益具有相似性,重罪包含了轻罪的 内容时,在轻罪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故意杀人 与故意伤害,绑架与非法拘禁,抢劫与盗窃,强奸 与强制猥亵妇女)
2.法条竞合(盗窃枪支与盗窃) 3.在转化犯中,转化前的行为存在重合(教唆盗窃, 转化为抢劫)
共同行为
配合是否一 定需要作为的 形式呢?
解析:据部分犯罪共同说,认定丁与甲在盗窃罪的范围
内成立共同犯罪,对丁以盗窃罪的共犯论处,对甲单独认 定为抢劫罪。所以A正确。 对丁应认定为盗窃罪的教唆犯。因为如果没有丁某的教 唆,甲不会实施盗窃行为,更不会转化为抢劫行为;丁某 的教唆行为与甲的抢劫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甲所犯之 罪包含了盗窃罪,对于教唆犯丁,不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所以B错误。 而牧民乙和司机丙加入时,甲的抢劫行为已经完成了, 因此牧民乙和司机丙的行为只是事后帮助甲转移赃物和销 赃的行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都 不是抢劫罪的“事中共犯”。所以CD错误。
来到一公路边;此时甲某又打手机给其好友卡车司机丙,
嘱咐其速来接应;司机丙开车来到并将奶牛运走,事后 四人将奶牛出卖并平分赃款。
问: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A. 虽然甲某的盗窃行为已经转化为抢劫, 但丁某与甲某仍在盗窃罪的范围内成立共犯。
B. 甲某的盗窃行为已经转化为抢劫,未犯
丁某教唆之罪,对于教唆犯丁,可以从轻或 减轻处罚。 C. 对乙、丙要实行有限度的刑事责任,因 为乙、丙属于事中共犯。 D. 乙只构成一般抢劫罪,对于杀害饲养员 的行为不承担责任;丙属于事后帮助的行为, 不构成抢劫罪。 A
承继的共犯中加重结果的责任承担问题
1.甲抢劫丙,将丙打到在地,乙此时参加 进来帮甲捡起了财物,丙经抢救无效死亡。
甲乙构 成抢 劫罪的承继 的共同犯罪,乙 的行 为与 丙的死亡没 有因果 关 系,死亡 结 果由甲承担。
2.甲抢劫丙,将丙打到在地,在甲知情的情 况下,乙参与进来,踢了丙的胸口一脚, 捡起财物。后来丙死亡,查明被乙踢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