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导论第三章

心理学导论第三章

第三章条件反射和学习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含义(一)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个体通过练习或经验而导致行为或潜在行为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或结果。

•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生态系统中,个体与环境是不可以分离的,个体必须适应环境并与环境保持相对平衡,如果做不到这点,其生命就将终止。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分为生理适应和心理适应两类。

生理适应主要是通过个体固有的遗传机制的成熟与成长实现。

(二)学习的特征学习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学习的发生是以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是个体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学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相互对应,但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可观察到的行为变化而表现。

•学习会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说明个体“学会了什么”。

学习行为改变有的是外显的,有的是内隐的。

外显的行为即为学习行为,内隐的学习即为行为潜能。

2.较为持久的行为变化•所有的学习行为,只有发生较持久的改变才是学习。

•学习要通过行为改变来表现,个体一旦学会了某种行为,就必须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相对持久的一致性,而不能是暂时的或偶然的。

•只有那些由经验引起的行为变化以及学会的某种行为,并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相对一致性,才能称为学习。

3.基于经验的过程•学习由个体的经验引起。

学习只有通过个体在实际活动中的经验才能产生。

经验一般包括接受信息、简约信息、转换和评价信息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反应来适应或影响环境,生活中习得的习惯、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和形成的观念等均属于个体的经验。

•记忆结果就是学习后对环境的反应,如果某个人忘记了回刚搬新家的路时,就必须重新获得新经验。

•学习获得的行为变化,既不包括个体由于年龄增长而呈现出的成熟或由发育带来的变化,以及由于疾病或脑损伤引起的行为变化。

•因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类:一是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如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另一类是虽然没有计划,但在生活中因偶然情境获得某种经验而产生的学习。

•经验是构成个体学习的重要原因,即先有引起个体经验的情境,个体在该情境中自主活动后的行为发生改变时即产生了学习。

因此,凡是因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持久改变的过程即为学习。

二、学习与反射(一)反射的含义•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是有机体对内在和外在刺激有规律的反应。

•巴甫洛夫在继承谢切诺夫脑反射学说的思想,并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使反射内涵更全面。

现代生理学认为,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外界和内部刺激进行的有规律应答,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二)反射弧•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也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任何复杂的反射活动,都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每次反射活动都是在神经中枢和效应器之间多次返回传递与联系的过程。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并非仅是弧,而是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环路,这样有机体的活动才可能准确、完整。

•反射弧的神经兴奋传导通路有两条:一是特异性传入通路,即特定的感受器与特定传导路径传递某种特定信息,并将神经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二是非特异性传入通路,即神经兴奋弥漫性地投射在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使有机体处于清醒状态。

反射弧的传出通路也有两条: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锥体系由大脑皮层调节和控制有机体的精确、复杂的运动;锥体外系则参与调节有机体的肌肉紧张与协调肌肉的运动等。

三、反射的类型按照反射发生方式的不同,把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一)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本能就是无条件反射。

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吸吮反射、抓握反射、防御反射等。

•有机体的无条件反射主要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内脏反射、朝向反射和性反射。

(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

•学习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词汇之一,因为每天的活动无不与学习有关。

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条件反射建立和巩固的过程。

第二节经典条件反射一、经典条件反射概述•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这种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该中性刺激也引起了无条件反射。

CS ORUS UR•巴甫洛夫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大脑活动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他认为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

在大脑皮层上分别有无条件刺激物(食物)和中性(铃声)刺激物形成的两个兴奋灶,当两个刺激物多次结合后,它们之间形成暂时功能上的接通,此时中性刺激物变成了条件刺激物。

•当中性刺激物单独作用时,它引起的兴奋沿着暂时神经联系激起无条件反射皮层区的兴奋,从而引起相应的条件反射。

大脑皮层唾液铃声食物二、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一)习得•个体在学习的两个刺激之间联结的过程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

•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呈现的时间关系主要有三种形式:1.同时性条件作用•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同时呈现或条件刺激先呈现若干秒,然后再呈现无条件刺激直至条件反应出现。

2.延迟性条件作用•条件刺激先呈现一段时间,当它还未消失时,无条件刺激出现。

3.痕迹性条件作用•在无条件刺激呈现之前,先呈现条件刺激,并终止了一段时间后,再呈现无条件刺激。

一般情况下,条件刺激在神经系统中作用的痕迹保持下来,并与一定的反应形成条件联系。

(二)泛化与分化1.泛化•在条件反射建立形成初期,不仅原条件刺激本身会引起条件反射,而且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一系列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条件反射的泛化。

•狗对三声铃声形成了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后,对一声或两声的铃声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

刺激与条件刺激越相似,泛化现象就越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兴奋过程的扩散所致。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对原有刺激情境相似的许多情境往往都会做出同样的反应。

•eg.对蛇的恐惧与无意间看到的弯曲粗绳子2.分化•分化是与泛化相反的过程,是条件反射的精确化过程,指对某种特定的刺激做出某种反应,而对其他类似的刺激不做出反应。

•例如,只对某种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给予强化,如给动物喂食,而对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引起的反应不强化,结果,个体以后就只对这种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分化使有机体能够对刺激情境的细微特点和差异做出精确的协调反应。

(三)消退•消退是对条件性行为不进行强化而造成行为出现率逐渐降低、最终消失的现象。

消退的具体状况是在经典条件反射形成后,多次只呈现条件刺激而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以强化),使条件反应逐渐削弱而最后消失。

(四)延迟•延迟是因条件反射延迟而产生的抑制过程。

在某些情况下,条件刺激出现后,无条件刺激间隔一段时间才呈现。

此时,有机体的条件反射就被暂时抑制,如果延迟到一定时间后再呈现即为延迟。

延迟的时间同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相当,通过延迟可以使有机体的活动变得更经济。

(五)二级条件作用•在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如将原来的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使它与另一个中性刺激同时出现,就可以建立一种新的、更为复杂的条件反射,称为二级条件作用,其原理是二级强化物(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物相伴出现,经由条件学习使二级强化物具有一级强化物的作用,进而对有机体的反应产生与一级强化物同样的影响。

(六)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客观环境中的刺激可以分成两种性质不同的信号刺激物,与此相应存在着两种信号系统,即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如声音、光等。

由具体事物及其属性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例如,让人闭上眼睛,在他嘴里放进一只酸梅子时就会流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而有吃过梅子经历的人看见梅子时也会流口水,这就是条件反射,即平常所说的“望梅止渴”,它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第二信号是指人类使用的言语、文字,这种言语和文字是具体事物或刺激物的信号的信号,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机能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人类不仅能够对具体刺激物,即第一信号做出反应,而且对抽象概括的言语和文字(即第二信号)也能发生反应。

由语言、文字等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例如,当有吃过梅子经验的人,听到“梅子”这个词的时候也会流口水,这种“谈梅生津”就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第一信号系统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依靠它只能够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反映。

人类除了具备第一信号系统之外,还具备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类特有的,能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从而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便更好地调节和控制行为。

•第二信号系统以第一信号系统为基础,能够对第二信号做出反应,是动物进化到人类阶段出现在大脑皮层中的特有机能。

•正是由于人有第二信号系统,所以人的心理反映的深度和广度是任何动物心理无法比拟的。

(七)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1.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兴奋过程与有机体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抑制过程与有机体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

虽然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作用相反,但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使条件反射减弱或消退,即高级神经活动产生抑制的过程。

抑制过程可以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

(1)非条件性抑制•非条件性抑制又称为无条件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外抑制是当外界新异刺激出现时,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

•超限抑制是由相对过强、过多、延续时间过久的刺激作用大脑皮层使神经细胞产生的抑制,又称为保护性抑制。

超限抑制是使大脑皮层细胞免受因兴奋过度而受到损伤,是有机体自身的防御反应。

(2)条件性抑制•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它主要分为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消退抑制是由于没有得到必要强化而产生的抑制,是条件性抑制的最基本形式。

消退抑制使原有的暂时神经联系抑制,从而造成条件反射的减弱或消失。

•分化抑制是指在建立条件反射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近似刺激物强化,经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引起条件性反应,而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

分化抑制使有机体能够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细分析,并做出准确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