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复习题纲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观察力的注意事项: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交给学生观察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良好观察力具备的品质:客观性、全面性、创造性、敏锐性、精确性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意识的概述
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意识活动内容具体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十分短暂。
感觉记忆的特点:保持的时间短、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记忆容量大,储存量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痕迹很容易消退。
第三节:短时记忆
编码的方式可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短时记忆的容量:又叫记忆广度,容量非常有限
复述:是提高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他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收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发生遗忘。
(2)事物的各种属性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复合刺激物。(3)复合刺激物的各个成分以及复合刺激物之间都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相互关系。
知觉的种类:一般知觉、复杂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
知觉的特点:1、知觉是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知觉的形成离不开过去的知识经验的参与。
记忆的类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内隐性记忆和外显性记忆。
记忆系统及其加工过程:获取信息(编码)、保存信息(存储)和日后读取(提取)
第二节: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感觉登记,它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成,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心系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包括:图像记忆、声像记忆。
一、攻击
攻击的定义:是指那些故意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要满足三个条件:
1、攻击是一种行为。
2、攻击是一种故意行为。
3、攻击必须是伤害性。
二、导致攻击的因素
(一)酒精
大剂量的酒精会减少人们的社会抑制力,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攻击行为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最终导致他们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
(二)不适体验
在身体不适或痛苦的情况下,个体更容易实施攻击。
催眠:催眠师诱导出来的特殊状态,人的意识进入一种相对削弱的状态,潜意识开始活跃,因此其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觉、情感、思维、意志和行为等心理行为都和催眠师保持密切联系,此时被催眠的人对催眠师的暗示具有极高的反应性,是一种高度受暗示的状态。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麻痹、注意层面窄化、感觉扭曲和幻觉、角色扮演、催眠后暗示、催眠后旧记忆暗示。
感觉的产生:产生感觉的神经机构有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三部分。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并激活了中枢神经元,信息在这里进行分析。综合,于是便产生了相应的感觉。
感觉的种类:(一)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第二节.什么是知觉
3、两者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脑的活动。
相异点:1、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
2、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
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属性越多、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析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信息,从而对当前事物做出识别。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和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初级阶段,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
意识的不同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意识状态;睡眠
第二节:注意
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是心理活动或者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第三节:睡眠与梦
生理节律: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几乎所有的生命都受到日夜循环这种自然机律影响。
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知觉的生理机制:(1)当事物的属性、成分同时或先后作用于同一分析器时,便引起该分析器内的神经兴奋,这时,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就形成了事物的整体反映。
社会认知是指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根据他人的外在特征,推测和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依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社会认知还必须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1、选择性
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3、防御性
第三章人的毕生发展
第一节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概念与理论问题
1概念:不是指一个独立的理论,而是指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一种特定取向。
2它所传达的基本信息:强调在发展研究中不能只注重某个特定的年龄,而要关注生命全程。心理发展不仅发生在儿童身上,而是存在于所有年龄的个体中。同时,心理发展也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不仅是指增长和获得,也包括衰退与丧失。
2、动机的功能p202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3、内在动机p203
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4、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分析人的内在行为现象)p209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大类本能:一种是生的本能他称之为力比多,并用力比多这个词来概括一系列的行为和动机现象。如饮食、性、自爱他爱等个人所从事的任何愉快的活动。另一种是死的本能,他称之为萨纳托斯,像仇恨,侵犯和自杀等。
组块:指一个有意义的信息单元。
短时记忆提取:平行扫描、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完全系列扫描
第四节:长时记忆
编码:按语义类别编码、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主观组织、视觉编码。
存储:容量大,保持时间长(无限)
信息存储的条件和方法:复习要及时、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过度学习。
3研究方法: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序列研究
4基本理论问题:A先天与教养的关系B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C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第四章:感知和感觉
第一节.什么是感觉p65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器官,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和全貌。(理解P65的剥夺实验)
3神经元的分类(1)感觉神经元;(2)中间神经元,(3)运动神经元
4突触传递:
第二节大脑
1左右脑差异:
第三节内分泌系统
1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
2神经一体液调节概念:由于神经系统通过调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来支配效应器的活动
3神经系统调节作用途径:一是神经系统直接调节各器官活动,二是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各器官活动。
睡眠的信息加工理论,基于认知的研究,并建议人们保持足够的睡眠,以便处理白天的信息。
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往无意识的捷径,很多梦代表着无意识欲望的表达。他将梦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显性梦境,即当事人醒来后能够记得梦境;另一个是隐形梦境,是梦镜深处不为人所知的部分,这才是梦境的真正内容。
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
第四节: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直观教学的合理应用: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2、遵循感知规律,提供直观教学效果:运用被感知事物的强度律;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差异律;运用静止背景上的对象活动性的活动律;运用知觉的组合律。
3、提高师生双方的社会知觉能力:正确对待第一印象;避免晕轮效应;防止刻板效应。
催眠诱导:语言暗示加视觉刺激、语言暗示加听觉刺激、语言暗示加皮肤感觉刺激。
催眠理论:是意识的分离;是角色扮演。
第六章:记忆与遗忘
第一节:记忆概述
含义: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作用:与其他心理活动紧密相连,没有记忆参与人们不可能分辨和确定周围的事物;没有记忆的参与,人们不可能累计知识和经验;没有记忆的参与,不可能进行推理和判断;记忆在人的心理活动其重要作用(发言、思维等)。
(三)媒体中的暴力行为
3、语言在知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4、知觉受到诸多心理特点的影响和制约
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第三节:知觉和感觉的关系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相同点:1、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2、两者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睡眠:人的生理节律中大概有三分之一在相对静止阶段也就是睡眠阶段中度过,睡眠可以帮助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
睡眠理论:睡眠的恢复理论,睡眠是恢复保持身体和精神健康和生理的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过程;睡眠的进化理论,也被称为睡眠自适应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所有物种已经适应了在特定的时间段时期睡眠,睡眠起着一种保护作用,保护个体也保护种族的繁衍;
有意义材料的记忆策略:复述策
遗传、环境、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
2、分清智力正常,智障(选择题)
第八章
1、人格的特性p152
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2、人格结构(案例分析)p153
(一)气质
强而不平衡性--胆汁质
强、平衡、灵活性---多血质
强、平衡、不灵活----粘液质
长时记忆提取:再认、回忆、
第五节:遗忘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遗忘进程:学习20分钟后遗忘达到41.8%,31天后达到78.9%,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
绘制成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