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仁者爱人教案用

仁者爱人教案用

《仁者爱人》教学目标:1、理解“仁”的丰富内涵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

3、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4、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义,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明确“忠恕”的内涵。

3、背诵重点章节。

4、正确理解孔子“仁”的含义。

5、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教学难点:1、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

2、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论语》中关于“仁”的阐述有很多,《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出现109次,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

回顾学过的部分,有关“仁”的阐述比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章P9)今天,我们来学习《仁者爱人》以进一步探究“仁”的内涵,深入了解儒家的仁爱观。

二.释题题目“仁者爱人”也是出自于《论语》里的一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是大教育家,因材施教,樊迟是孔子的一个不怎么聪明的学生,因此孔子用最浅显的语言跟他讲道理,只教他“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

那么仁者具体该如何去“爱人”呢?我们学习课文的章节来探讨。

三、朗读1—4章。

1、你的声音原来可以这样美:学生大声自由朗读1—4章。

2、我们的声音原来可以这样美:齐声朗读一遍。

四、研习文本(一)“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仁之本:孝悌(修身要务,德育为先,智育为后)(研读1.6)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

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

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四回)的道理所在。

可见,不论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针,还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德育"公共课,设专职"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继承着儒教传统的。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仁之则:忠恕(研读4.15)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是从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的角度讲的。

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是从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的角度讲的。

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平?”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非两个问题,所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非“二”以贯之。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仁的基本要求,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

推而广之,所谓“让世界充满爱”,又何尝不是忠恕之道的体现呢’?忠:尽心竭力。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解读6.30章)恕:推已及人,仁爱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读5.12章)自己不愿意别人强加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实际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

我们已经知道,子贡是孔子的高材生。

作为这样一个高材生,又抓住了老师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来谈体会,按理说该得到赞许,却不料被老师一盆冷水迎面泼下来,说:“赐呀,这不是你做到了的。

”原来,就是在孔子自己的心目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非常难以做到的,所以要作终身的努力。

既然如此,不仅子贡没能做到这一点不足为怪,就是我们大不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又有什么可怪的呢?只能说,“恕”道(不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仁之上:圣(博施济众)(解读6.30章)圣与仁的不同境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际上就是“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必也圣乎!”的境界。

这当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

不仅一般人做不到,在孔子看来,就连尧舜那样的圣人也没有完全做到。

仁的境界就不一样了。

仁的境界,只要你努力就能达到,因为那不过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罢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所以,当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也想到别人想做什么。

将心比己,推己及人。

说到底,也就是曾于所概括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面“忠”的一方面,加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的一方面,就完整地构成了孔子所谓“一以贯之”的“道”。

这个“道”不是别的什么,就是“仁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圣的境界是天才和英雄的境界。

所谓时势造英雄,天才和英雄的业绩实际上不是单凭个人努力就能创造出来的。

所以也可以说,圣的境界实际上不是个人的境界。

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而仁的境界则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境界,是从我们自己身边做起的境界。

所以,我们所能做到的,也不过是努力实行仁道,使人人都有一颗仁爱的心而已。

五、布置作业:总结本文出现的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一、提问背诵。

二、继续研习文本。

(二)实践“仁”的方法、途径是什么?孔子自己是否达到“仁”?仁之方:能近取譬(推己及人)(解读6.30章)(解读5.26,10.17,7.9,15.42,9.10)(7.27)仁的实践:1、“言志”,体会三人的不同点。

(解读5.26)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子路是豪侠之志,讲义气,够哥们。

从大处说,则犹如诗圣杜甫所吟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颜渊是仁者之志,道德修养非常高。

一方面非常谦逊,不愿意表白自己的好处;另一方面要实行孔子所一再倡导,并认为要终生奉行的恕道,不把劳苦的事施加给别人。

一武一文的志向,一个豪爽,一个隐忍。

而圣人自己的志向呢?“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老者安之”,就是要让老年人无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得到安顿,无论是采取退休制度还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朋友信之”,就是要让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再没有欺诈,没有仇怨。

“少者怀之”,就是要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永远爱护下一代,让世界充满爱。

老中青三代都有了着落,社会安定而美好。

圣人之志,岂不就是要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吗?2、问人:重人不重财细节描写拓展(解读10.17)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

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

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

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

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3、与有丧者侧:尊崇礼(解读7.9,9.10)这是不是太迂腐了呢?不是。

这是圣人性情纯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人家在丧事的哀痛中,你在这里大吃大喝,像话吗?另一方面,也是圣人尊崇礼节规范的表现:遇到人家的丧事,自己要表示哀悼。

真心哀悼,难道还能大吃大喝吗?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

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4、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解读15.42)分析其语言的平实与浅易,理解运用具体细微的记述,真切地反映孔子对盲人的关心。

5、子钓而不纲:“仁”延伸到自然是“爱物”(解读7.27)其实,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

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罢了。

拓展:求仁得仁(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30)杀身成仁(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15.8)小结:仁者必爱人,爱人是仁者的活动,爱人者必能达到仁。

三、问题探讨(一)探讨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为“仁者”。

孔子为什么说管仲是一个仁者?这表现了孔子怎样的仁爱观?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插入3·22章)这里,孔子指出管仲一不节俭,二不知礼,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批评,出发点也是儒家一贯倡导的“节俭”和“礼制”。

(课文14.17章)本章评价管仲。

孔子也曾在别的章节中说到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

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明确: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奴役。

表明孔子的仁有一个很高的标准,即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是讲小谅小信。

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孔子要比管仲小172岁,他出生之时,管仲已经去世90多年。

齐桓公称霸诸侯,是依据自身的实力,采用得当的策略,消弭他们的矛盾和纷争,将诸侯们联合在一起,避免了大规模内部战争的发生,整个过程都是打着周天子授权的名义进行的,“一匡天下”,从而维护了周王室摇摇欲坠的地位,延缓了周朝的解体。

这是孔子最为称道的。

说管仲仁,也就是他辅佐齐桓公保住了周王室,维持了周朝的统一,维护了周礼。

其次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做到了“攘夷”。

当时生活在周王室及其诸侯国四周的戎狄势力很大,经常骚扰和侵犯周王室和中原,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威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