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则复习题多选题1.陈某(15周岁)因喜好计算机,于某日深夜潜入一公司内盗窃价值3万余元的计算机原器件(事发后均被追回)。
问:对陈某应当如何处理?(BD)A追究刑事责任B不追究刑事责任C从轻、减轻处罚D责令他的家长加以管教依据是刑法第17条的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根据该规定15岁的人对盗窃不负刑事责任因此不追究刑事责任,责令他的家长加以管教。
这种问题很简单,但是一定要记准确。
2.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ABC)A脱逃罪与破坏监管秩序罪的主体是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与犯罪嫌疑人B伪证罪的主体是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辩护人与诉讼代理人C贷款诈骗罪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D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而不能是单位要领是熟悉法条规定或具体犯罪的特殊主体。
A.选项是破坏监管秩序罪与脱逃罪主体的差别问题。
A选项所列的是脱逃罪的主体,而破坏监管秩序罪的主体范围略小于脱逃罪的,只包括依法被关押的罪犯(已决犯)。
不包括嫌疑人、被告人这样的被关押的未决犯。
法律这样规定大约是因为惩罚脱逃罪着重点在关押秩序;而惩罚破坏监管秩序罪着重于监狱秩序。
B选项有两点不妥:1.扩大了伪证罪的主体范围“辩护人与诉讼代理人”。
2.未限定“在刑事诉讼中”。
C、D二选项涉及金融诈骗罪的主体范围,对此刑法第200条对单位可否构成金融诈骗罪的主体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贷款诈骗罪与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都不包括单位。
3.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致使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
下列哪些判断不符合黄某对李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 BCD)A间接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D意外事件间接故意的要点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通常发生在追求一个犯罪结果(张某死亡)而放任另一个犯罪结果(其他人死亡)的场合。
黄某对张某死亡结果是直接故意,对放火导致其他人(李某)死亡是间接故意。
本题是非常典型的教科书式的说明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例子。
因为黄某本有放火杀人致人死亡的故意,所以排斥对行为直接结果(死亡)成立过失犯罪和意外事件。
故C、和D、选项肯定不符合黄某对李某死亡的心态。
4.甲欲开枪杀乙,射击的结果却是导致乙重伤,同时导致乙身边的丙死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BCD)(想象竞合)A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即可B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未遂和一个过失致人死亡罪C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过失致人重伤罪D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故意杀人未遂,实行并罚甲本想杀害乙,却造成了丙死亡的结果,乙仅仅受重伤。
对这种情况,比较合理的认定是:甲本有一个杀人的故意并实行了杀人的行为造成了一个死亡结果,完整地实行了故意杀人罪的全部事实,构成既遂。
尽管实际死亡的人和预定杀害的人不一致,但是这种不一致没有超出故意杀人罪对象“有生命的人”的范围,属于具体对象的错误,不影响对实际发生的死亡结果承担故意罪责。
解决对象错误的要领是看预定加害对象与因错误而实际加害对象之间在法律性质上是否一致。
如果是一致的,就可让行为人对因错误而加害的对象承担故意罪责。
本题就是这种典型的法律性质相同的对象之间的错误。
甲欲加害的乙与实际加害的丙都是“人”,都被涵盖在故意杀人罪“人”的范围,法律性质相同。
5.陈某趁珠宝柜台的售货员接待其他顾客时,伸手从柜台内拿出一个价值2 300元的戒指,握在手中。
然后继续在柜台边假装观看。
几分钟后售货员发现少了一个戒指并怀疑陈某,便立即报告保安人员。
陈某见状,速将戒指扔回柜台内后逃离。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D)A陈某的盗窃行为已经既遂B陈某的盗窃行为属于未遂C陈某将戒指扔回柜台内属于中止行为D陈某将戒指扔回柜台内属于犯罪既遂后返还财物的行为「解题思路和依据」要领是具体掌握各种情况下盗窃既遂尺度。
像在商店柜台售货、小件商品的情况下,一般以行为人将财物在手中拿稳或放入衣兜、提包中或夹在腋下等为既遂。
不以走出店堂为必要。
本案陈某将首饰“握在手中”伺机溜开之际被查获,已经既遂。
明确了这一点,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
犯罪既遂以后,就不存在成立中止的可能,只能是返还原物的性质。
因此肯定D、选项,排除B、C、二选项。
6、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包括(BCDE)A.犯罪对象B.犯罪客体C.犯罪主观方面D.犯罪主体E.犯罪客观方面7.犯罪中止的特征是(BE)A.只能发生在从实行到结果发生的犯罪过程中B.只能发生在从预备到结果发生之前的犯罪过程中C.放弃犯罪或者防止犯罪结果发生D.自动放弃犯罪或者防止犯罪结果发生E.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8.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BCD)A.犯罪的罪过性质B.犯罪的事实C.犯罪的性质、情节D.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E.犯罪的行为9.刑讯逼供罪与非法拘禁罪的主要区别是(ABCD)A.犯罪对象不同B.客观行为表现不同C.犯罪目的不同D.犯罪主体不同E.犯罪客体不同10.叛逃罪的主体包括(AE)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B.外国人C.国有公司、企业人员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E.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二、名词解释1.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简单说来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即“罪要法定,刑也要法定”。
2.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了实施一种或几种犯罪而组织起来的共同犯罪组织。
它是共同犯罪的一种特殊形式.3.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4.犯罪未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5.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6.犯罪构成是指依照中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7.犯罪预备是指做实施犯罪前的准备工作。
如预备犯罪工具、创造犯罪条件等。
8.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9.国家工作人员是指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10.自首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11.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是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表现。
12、累犯是指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又犯被判处一定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简答题1.成立不作为在客观方面需具备什么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不作为的前提。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
(3)不作为行为侵犯了刑法保护的客体和对象2.想像竞合犯的特征及其处罚原则是什么?想象竞合犯,亦称想象数罪,是指行为人基于一个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
特征:(1)须出于一个行为,即基于一个故意或过失实施的某一犯罪行为即基于一个决意所实施之一个行为。
至基于单一之意思或概括之意思,在所不问。
且此所谓“一行为”,包括自然概念上之一行为与法律概念上之一行为。
又该行为可为故意行为、过失行为、积极之作为、消极之不作为,正犯之一行为固足当之,即教唆行为、帮助行为亦无不可。
再者,于打击错误之场合下,评价上亦可能生故意与过失犯罪之想象竞合犯。
(2)触犯数个罪名,即在外观上或形式上同时符合数个犯罪的特征。
即一个行为发生侵害数个法益之结果,各具独立之可罚性。
故数个结果而可认为包括一个法益者,仍为单纯一罪,而非想象竞合犯。
想象竞合犯的处罚:对观念的竞合,“按其最重之刑处断”。
其趣旨是,观念的竞合本来是数罪,但是,因为是由一个行为进行的,在科刑上,把它们都包括在数罪中最重的刑之中,以一罪处断。
3.依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抢劫罪?盗窃、诈骗、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的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行为人必须首先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行为。
2、行为人必须是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
3、行为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
只有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从盗窃、诈骗、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我国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刑法第263条关于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这种情况在刑事法学理论上称为转化型抢劫罪,亦称为事后抢劫罪。
而在此过程中,对方没有使用暴力或者其他行为对抗你(行为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
如果行为人没有实施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暴力、威胁行为,就不能成立抢劫罪。
)4.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