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不仅是不生病,不体弱多病,而是人体处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上的完美和谐状态。
———WH O ,1948健康须是:能满足生存的期望,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挥自己的价值,能处理各方面的应激,能避免各种疾病的危险和过早死亡。
———WH O ,1984文章编号:1004-9231(2002)04-0193-04・继续教育・收稿日期:2001-11-29作者简介:俞顺章(1932~),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枫(1949~),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叶舜华(1933~),女,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现代健康系列新理念1 健康健康不仅是不生病,不体弱多病,而是人体处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上的完美和谐状态(WH O ,1948)。
1984年WH O 提出健康促进后,进一步扩展了健康的定义。
健康的个体和群体能满足其生存的期望,能适应各种环境的改变。
健康是生活的来源,而不是生活的目的。
健康是从解剖、生理和心理相结合的状态出发来考虑,能发挥自己在家庭、单位和社会中的价值;能处理来自生理、生物、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应激(stress );能避免各种疾病的危险和过早死亡。
健康是人类与物理、生物和社会环境的平衡;是各种功能活动的和谐。
健康的人体首先要各器官各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社会上和谐相处的表现和处理各种危险因素及应激的能力。
健康的具体内容:①体魄健全。
②精力充沛。
③处世乐观。
④应变力强。
⑤能吃能睡。
⑥体重适当。
⑦眼睛明亮。
⑧牙齿整洁。
⑨头发光亮。
λυ走路轻松。
健康是动态的,不同年龄段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健康是相对的,从健康到不健康有许多移行的过程。
人的精神状态、自我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健康的基础。
防微杜渐,预防为主是健康的保证。
(俞顺章)2 健康寿命随着期望寿命的不断增长,人们开始注意到不仅要继续延长期望寿命,还要延长健康寿命,要提高生存质量。
1998年上海市统计居民的期望寿命已达到77.13岁,居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
上海市提出今后主要应以提高居民的健康寿命为主。
健康寿命(active life expectancy ,A LE )是以生活能够自理者的期望寿命计算出来的,统计时应有当时居民的年龄别死亡率、年龄别丧失生活自理患病率和年龄别丧失生活自理转化率。
1998年上海市居民出生时期望寿命为77.13岁;健康期望寿命为54.81岁。
60岁以上健康期望寿命为8.57岁;85岁以上为2.42岁。
另一资料分别为14.48岁和3.12岁。
男女间的差别不是很大。
以上两个材料的差别,来自所用的年龄别丧失生活自理患病率的不同而产生的。
在丹麦Avlund K 用自理生活分类(Active Life Classification ,A LC )来调查,特别强调有无独立功能,社会参与能力高低。
日本H onma Y 认为丧失生活自理者指:治疗在家6个月以上或在某机构,上车、洗澡、穿衣、上厕所和用膳需要别人帮助者。
在计算丧失生活自理率时,需要用数学模型,如C OX ,Logistic ,Markov 链模型等修正。
(俞顺章)3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存质量。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的行为改变。
诚然,改变行为与生活方式是艰巨的、复杂的过程。
许多不良行为并非属于个人责任,也不是有了个人的愿望就可以改变的,因为许多不良行为或生活方式受社会习俗、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卫生服务等影响;更广泛的行为涉及生活状况,如居住条件、饮食习惯、工作条件、市场供应、社会规范、环境状况等。
因此,要改变行为还必须增进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如获得充足的资源、有效的社区领导和社会的支持以及自我帮助的技能等。
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帮助群众了解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做出自己的选择以改善他们的健康,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某种行为,所以健康教育必须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健康教育是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通过人们自我学习或相互学习取得经验和技能,另一方面是通过有计划、多部门、多学科的社会实践获得经验。
健康教育活动已经超出了保健的范畴。
更确切地说应该包括整个卫生体系和卫生服务的开展以及非卫生部门如农业、教育、大众媒介、交通和住房等许多涉及卫生问题的部门。
因此健康教育不仅是教育活动也是社会活动。
迄今为止,仍有不少人把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等同起来,无疑,通过信息和教育提供基本知识与技能用以武装个体、家庭和社区,使其做出更健康的选择是十分必要的,但当个体和群体做出健康选择时,更需要得到物质的、社会的和经济环境的支持,积极的政策,可获得的卫生服务以满足群众的需求,没有后者要改变行为是困难的。
因此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促使群众积极参与并自觉采纳健康行为,这种健康教育是不完善的。
例如仅仅告诉群众什么是健康行为,这不是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应提供改变行为所必须的条件以促使个体、群体和社会健康行为的形成。
(李枫)4 健康促进健康促进一词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见于公共卫生文献,近十年来才引起广泛的重视。
健康促进的概念要比健康教育更为广义。
健康促进的定义较多,但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有两个,其一是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市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的《渥太华宪章》中指出:“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过程。
”这一定义表达了健康促进的目的和哲理,也强调了范围和方法。
该宪章并提出了健康促进的五点策略,摘录如下:4.1 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超越了保健范畴,它把健康问题提到了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上,使他们了解他们的决策对健康后果的影响并承担健康的责任。
健康促进的政策由多样而互补的各方面综合而成,它包括政策、法规、财政、税收和组织改变等。
健康促进政策需要确定在非卫生部门中采纳健康的公共卫生政策的障碍及克服的方法。
其目的是必须使决策者也能较易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4.2 创造支持性环境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对健康采取社会—生态学方法的基础。
健康促进在于创造一种安全、舒适、满意、愉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任何健康促进策略必须提出:保护自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
4.3 强化社区性行动健康促进工作是通过具体和有效的社区行动,包括确定优先,做出决策,设计策略及其执行,以达到更健康的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核心问题是赋予社区以当家作主、积极参与和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社区开发在于利用社区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以增进自我帮助和社会支持并形成灵活的体制,促进群众参与卫生工作和指导卫生工作的开展。
这就要求充分、连续的获得卫生信息和学习机会以及资金的支持。
4.4 发展个人技能健康促进通过提供信息、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活技能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群众能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健康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并做出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促进群众终生学习,了解人生各个阶段和处理慢性疾病及伤害是极为重要的。
学校、家庭、工作场所都有责任这样做。
4.5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健康促进在卫生服务中的责任是要求个人、社区组织、卫生专业人员、卫生服务机构和政府共同承担,他们必须在卫生保健系统中共同工作以满足健康的需求。
卫生部门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临床与治疗服务而必须坚持健康促进的方向,调整卫生服务方向也要求更重视卫生研究及专业教育与培训的转变。
这就要求卫生服务部门态度和组织的转变,并立足于把一个完整的人的总需求作为服务对象。
另一定义是劳伦斯格林(Lawrence W.G reen)教授等提出:“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生态学支持的综合体。
”所提的教育是指健康教育,生态学是指社会的、政治的、组织的、政策的、经济的、法规的和影响行为的其他环境状况。
自然环境通常应予充分考虑,但在健康促进规划中应强调改善自然环境、保护人民健康、加强医疗预防环境的管理、提供良好的预防性健康服务。
在这一定义中,健康教育在健康促进中起主导作用,这不仅是因为健康教育在促进行为改变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对激发领导者拓展健康教育的政治意愿,促进群众的积极参与以及寻求社会的全面支持,促成健康促进氛围的形成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健康教育也就没有健康促进。
政策、法规、组织和环境的支持是对健康教育强有力的加强。
如果没有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尽管能为成功地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行为作出努力,但显得软弱无力。
综上所述,健康促进的概念要比健康教育更为完整,因为健康促进涵盖了健康教育和生态学因素(行政手段)。
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的结果。
健康促进是新的公共卫生方法的精髓,是“健康为人人”全球战略的关键要素。
(李枫)5 健康行为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行为的改变,健康教育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必然要与行为科学紧密结合起来。
行为(Behavior)是有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变化的反应。
为了达到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们行为的目的,必须对人类的健康相关行为进行诊断、分析与干预。
行为诊断指的是确定行为与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关系,并描述行为的流行特征。
行为分析指的是分析健康相关行为的形成因素与影响因素,即健康相关行为的倾向、促成和强化因素。
行为干预指的是在行为诊断和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行为改变的理论与方法,对行为实施综合干预。
其最终目的是使人们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美国学者于60年代末依据对近7000人为期五年半的研究,发现了七项与人们的期望寿命和良好健康显著相关的简单而基本的行为。
它们是:每日正常而规律的三餐,避免零食;每天吃早餐;每周2~3次的适量运动;适当的睡眠(每晚7~8h);不吸烟;保持适当的体重;不炊酒或少饮酒。
在此基础上,一般可以将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归纳为:积极休息与适量睡眠、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适度的运动锻炼、戒除不良嗜好、预防意外事故、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健康行为学是研究健康相关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探讨其动因、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制,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和方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服务于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需要。
健康相关行为指的是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健康行为指朝向健康或被健康结果所强化的行为,客观上有益于个体与群体的健康。
健康行为可分为五大类:5.1 基本健康行为指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如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积极锻炼、积极的休息与适量睡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