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导入先给学生几句关于修辞手法的句子让学生猜出正确的答案。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
二、教学内容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作用: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2、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夸张(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4、排比(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例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设问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6、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三、练习时间:说说下面这些句子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2、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5、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6、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二)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
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5、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
6、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7、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8、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9、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10、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1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1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2、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比喻)3、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4、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5、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6、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7、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8、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9、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11、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12、葛洲坝真好象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13、苍蝇和蜘蛛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14、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人民。
15、他们好像寄居在人家房檐下的燕子。
19、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20、因为红色是火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旗帜的颜色。
21、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拟人)22、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2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2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25、什么花儿秋天阵阵香?什么鸟儿秋天排成行?桂花秋天阵阵香,大雁秋天排成行。
26、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27、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二、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
用比喻手法: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
用拟人手法: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
用拟人手法:5、树叶很绿。
用夸张手法:8、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
用比喻的手法:选择题1.面一段话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B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A.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修长茂密充满自然美。
B.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挺拔强劲,充满顽强的生命力。
C.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修长茂密,充满自然美。
D.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挺拔、强劲,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
2.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无误的一组是( A )(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闭塞眼睛捉麻雀。
(3)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个人地位,只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
(4)他的头脑就象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
A.(1)对偶、比喻 (2)比喻 (3)引用、比喻 (4)比喻B.(1)对偶、讽刺 (2)比喻 (3)引用、夸张 (4)比喻C.(1)夸张、比喻 (2)比喻 (3)引用、比喻 (4)夸张D.(1)对偶、夸张 (2)夸张 (3)引用、比喻 (4)象征3.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A、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B、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
C、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
瞧,多么像它的父母。
D、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4.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B]A.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
B.它躺在露台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C.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D.(斑羚)在离对面山峰还有一米多的空中哀咩一声,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
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而过的小河犹如一条碧绿的玉带。
(比喻)2.睡着的水乡小镇,被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了。
(拟人)3.学校读书的孩子们,去工厂上班的姑娘、小伙子们,去镇外湖上捕鱼的渔民们,都急匆匆地走着。
(排比4,.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
(比喻)5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
(拟人)6从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汉族的。
(排比)7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夸张)8女孩儿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比喻)9.选,它们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只填序号)A.排比 B.比喻 C.拟人D.设问 E.反问 F.夸张(1)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 )(2)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
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 )( )(3)这个孩子,难道不是勤奋好学的好孩子吗? ( )(4)我家的菜园能长出豌豆吗?一定能! ( )(5)飞流直下三千尺。
( )(1)C; (2)A;B; (3)E; (4)D; (5)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