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诸子百家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姓名:班级:第21课诸子百家主备:审阅:时间:教材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自由的时期。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
在我国文化史上、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在辩驳中相互吸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课堂流程:第一课时(预习+展示)一、导入(1分钟)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征:列国并立、大国兼并,制度改变。
导出文化特征:百家争鸣二、明确目标(1分钟)三、阅读课文,勾画重点。
(10分钟)四、个人完成自主探究,老师巡视。
(10分钟)五、小组合作交流,把疑难点写在报道站里。
老师巡、看、查、问、点。
(8分钟)六、大展示(7分钟)预见性问题及措施:1、学生对于诸子的名言理解上可能有偏差,需要老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知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掌握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及他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贡献;(重点)3、了解孟子、老子、韩非、墨子、孙子等诸子的主要思想。
自主探究:1、我的教材我理解“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百家”中的主要流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家等,各学派间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形成“ 百家争鸣” 的局面。
注意:“子”是中国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百”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
2、我的教材我整理把有关诸子的名言警句整理在下边,并试着理解其大意。
(要求合理安排、字迹工整)p103《论语》含义:自己不想干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为国家要无怨无悔,为家庭要任劳任怨。
自己明白的事,也让别人明白是,自己能做的事,也要帮助别人做到。
体现了孔子仁爱的博大胸怀。
p104“孟子语”:我很注意修身养性,培养正义之气。
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庭,家庭的根本在于家庭成员的修养。
p107“韩非语”:惩罚罪过不避让大臣,赏赐善行不遗忘百姓。
指惩罚和奖赏应一视同仁,不应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
也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地位高低之分。
p107“孙武语”:用兵的方法不可长时间只用一种,好似水一样没有任何形态。
孙子想表达的思想为用兵长胜之道在于多变让敌人琢磨不透3、我的教材我归纳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地位儒家孔子思想核心:仁、礼;教育思想:首办私学,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等儒家创始人,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后世尊为“至圣”。
孟子思想核心:仁政、民贵君轻。
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提倡做人要有骨气。
把儒家学说发扬光大,后世尊为“亚圣”道家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道教尊其为“道家始祖”法家韩非主张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今世必然胜于前世;强调“法治”;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论。
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墨家墨子非攻、兼爱、举贤、节俭墨家学派创始人兵家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避实击虚;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兵家始祖师点拨。
2、学生对于诸子的主要思想可能归纳不全或难于理解,可在小展示和大展示期间予以点拨。
七、巩固记忆(8分钟)第二课时(展示+反馈)一、反馈:每组单号同学反馈孔子、孟子的相关内容,双号同学反馈老子、韩非子的有关内容。
反馈完后组内互查(8分钟)二、合作探究。
(15分钟)任务分配:1、2组一题,3、4组二题,5、6组三题预见性问题及措施:第2题和第3题稍有难度,可指导每组的1、2号同学,再进行组内帮扶。
三、大展示(10分钟)四、整理导学案(5分钟)五、课堂小结(1分钟)百家争鸣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
先代哲人们的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回首历史时,发现,百家争鸣的地位不可超越,这些思想和智慧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维。
这堂课内容已结束,你到底掌握了多少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达标测评。
五、达标测评(6分钟)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姓名:班级:第21课诸子百家主备:审阅:时间:知识储备:1、孔子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老子“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学说精华所在,其本意是顺应自然,遵循民意,天人合一,对当政者而言,要避免极端、奢侈、过度的做法,要以民心为心。
这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思想不谋而合。
3、法家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第一,依法治国。
法家认为,像尧舜一样的圣君和像桀纣一样的暴君可能几百年才出一个,我们不可能等到几百年一遇的圣君出现时再去治理国家,大部分的领导者其资质比较一般,可能比布衣百姓略高一点点,对于这些占大多数的管理者,合作探究:我的教材我思考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哪一历史事件之后,“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复存在?课本p103第一段秦始皇“焚书坑儒”2、课本p106复习与议论。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统治,曾经运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恢复和发展生产,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但这一主张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适用。
往往是在战乱之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的时候比较合适,一旦经济有所发展,国力强大起来,统治者就不再采用这一主张。
3、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试举例说明。
例:“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
“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
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
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达标测评:1、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被奉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历代封建王朝都对孔子奉若神明,尊为“至圣”,其重要的原因是( a )a、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b、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c、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XX·西宁)秦始皇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此制度的理论来自战国时期的( c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3、(XX·浙江金华中考)战国末期,主张“君主应凭借权力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地位”的思想家是( c )a、孔子b、老子c、韩非d、孙子4、(XX·湖北孝感)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百家争鸣”一课后,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围绕着如何遏制校园内“损害公物”行为进行分组讨论,产生了若干观点。
这些观点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中哪个组的观点更为合理( a )a、儒家组:损害公物属于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说服教育解决b、法家组:损害公物属于犯罪行为,应依照法律条款惩处c、道家组:损害公物属于无意识行为,可以让学生闭门d、墨家组:损害公物属于奢侈浪费行为,要提倡节俭5、(XX·临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儒家所最终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
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
“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适应自然规律。
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经过长期熏陶,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话,造就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①材料中的“仁”的含义是什么?这种学说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仁:爱人孔子②根据材料,指出儒家所强调的“和”是指的哪两种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请从中国古代友好交往史上举出三个重要事例说明中华民族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开辟丝绸之路,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
就应当用统一的法律和制度去进行管理,通过激赏让他们为国家贡献力量,通过惩罚让他们不敢枉法。
在今天的企业管理里,越是大型企业,越是注重制度和规范的管理,应该说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不可因私废公。
在《六微》、《七术》中,韩非子明确提出个人情感和因素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上,任用官员应当看其才能与品德,而不能将权力交给亲近而没有能力的人。
第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有做到今泰学院推荐文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保持法律的威严;法律有了威严,领导者就能做到令行禁止。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第 11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