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

评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

评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作者:龙晓东【来源】: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1:53-58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 )作为西方现代心理学领域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心理治疗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并成为现代西方心理治疗论的主要流派的“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为人们普遍瞩目。

1956年美国心理学会首次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就是授予给他的,以表彰他在心理治疗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虽然他的理论和有关研究方向一直在改变,但是他重视人的主观经验,相信人的自我实现潜能和自我指导能力,这些基本观点却始终如一。

这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独特之处。

本文试对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的构建基础、基本观点、实践意义及局限性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1罗杰斯提出“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来源于他对人性自然因素的基本理解。

在长期的心理治疗实践中,他认识到:(1 )人具有建设性和自我实现的潜能。

“来自我们临床经验的最革命性概念之一是这样一种不断增长的知识,人性最内在的核心,人格的最深层,人的‘动物性’基础,在本质上是积极的——基本上是社会化的、朝前发展的、合理的和现实的。

”〔1〕“人的基本属性自由发挥作用时是建设性的、可以信赖的,这是二十五年心理治疗经验中得出的一个必然结论。

”〔2〕这与弗洛依德对人性的看法刚好相反。

在弗洛依德看来,攻击性和破坏性是人的本能赋性。

因此,在人类的先天潜能中,罗杰斯看到了人类的希望,对人的发展抱一种乐观的态度。

(2 )人是根据自己的知觉体验行动的。

“正是患者自己知道鞋子在什么地方卡脚,应该朝什么方向走,什么问题最关键,什么体验被埋于心底。

”〔3〕由此他深信人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

(3)个体的世界从任何真正完整的意义上说,只有个体自己才了解。

“无论怎样以心理测验或生理测验的方法测定刺激或测试进行知觉的有机体,事实仍是,个体是唯一能够最生动、完整地体验到挨针扎或考试不及格是什么滋味的人。

”〔4〕因此,罗杰斯眼中的人不是行为主义动物实验室中的“大白鼠”,也不是弗洛依德所强调的那种“性本能”和“破坏性”本能的人,而是他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所接触到的20世纪40、50年代美国社会中活生生的人。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社会心理学在现代美国的普遍兴起绝不是偶然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的充裕并没有使美国人的精神状况产生同样的跃进。

美国国内的各种社会问题随着资本家的激烈竞争而日趋严重。

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去,核战争的威胁又笼罩在美国和西方世界的上空。

人们感到恐惧、焦虑、迷惘,甚至绝望。

社会生活动荡不安,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的急剧变化,造成人们各种复杂变态的心理特点。

悲观颓废和忧郁不安的情绪日渐滋长。

现实的异化进一步加深了人的自我异化,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人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而戴上假面具,投人所好。

竞争导致了人际间的敌对,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人无暇顾及人情,内心的极度空虚与孤独感迫使他们转向心理学家寻求理解和帮助。

而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数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他们与这些内心痛苦、渴求理解的人们朝夕相处,因而他们对人们心理上深刻的异化感、人的价值、尊严、情感和需要有更深刻的体会。

他们呼吁心理学要转向探索人的“内部空间”,关心人的尊严,探究人的价值、创造性和自我实现。

本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异军突起,成为现代心理学派中有影响的第三种思潮。

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形成的。

2“自我概念”(self—concept )是罗杰斯心理治疗理论中的一块主要的奠基石。

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

自我概念包括具有“我”之特性的一切想法、知觉及其价值,是个体整个现象场中与自身相联系的那部分知觉及其相关的意义,它是个体看成“我”的那部分现象场。

在罗杰斯看来,人格不健全的人,其自我概念与经验是不一致的,他们将自己的真实体验拒之于意识之外,防御性地维持着自我,他们的评价系统不是建立在自己真实体验的基础上,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许,投射别人的态度。

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人格,使之朝正常方向发展?罗杰斯提出“以患者为中心治疗法”。

它与精神分析与行为治疗不同,不是靠探究无意识领域,也不是改变形式来纠正不良行为,而是依靠患者自身的潜力来治愈他的“疾病”。

因为罗杰斯相信人自身内部存在一股巨大的理解自己并改变其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行为的潜能,只要提供适宜的气氛,这些潜能就能开发出来。

什么是适宜的气氛?“构成这种气氛的条件不是知识、智力训练和某些学派的思想方向或技术。

这些条件是感情与态度……。

根本的要素是:治疗者的真诚、坦率、和谐一致,对患者的感情和个人的意义具有一种敏锐的设身处地的理解,对患者做出热情的接受的评价以及在这个积极的关系方面不受任何的牵制。

”〔5 〕这就是他为患者提供的治疗气氛,也是人格改变的三个条件:第一,真诚一致(Congruence),这是指治疗者的真诚态度和自身的和谐一致。

治疗者越是把自己置于与患者的个人关系中——不是象一位科学家和研究对象那样的关系,也不象一位医师在准备诊断医治,而是象一个人和一个人之间的关系,那么患者以建设性的方式发生变化和改进的可能性就大。

他认为只有把存在于治疗者身上的真诚现实提供出来,患者才能成功地寻找到他身上的现实。

第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nco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就是把患者作为一个具有无条件自我价值的人——无论他的处境、他的行为方式或他的情感如何都具有价值的人来热情的接受,不论患者当时的情绪是混乱、怨恨、恼怒或畏惧、骄傲,治疗者都能坦然地承受和理解。

这种良好的治疗关系,能使患者感到温暖和慰藉,产生自信自尊的力量,从而改变他不正确的自我概念。

第三,移情地理解(emphatic und—erstanding),就是有意识地设身处地地理解患者的各种感情,并把这种理解传递给患者。

只有当治疗者理解了在患者看来是如此恐惧、软弱或伤感或离奇的各种感情和思想时,患者才能真正地揭示出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常常掩饰的经验,只有移情地理解患者,治疗者才能深入到患者的内心世界,不仅能了解患者意识到的含义,而且还能理解患者自己觉察不到的意思。

这就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它没有任何特殊的技术,治疗者既不会诊断,也不评价,而仅仅是提供一种理解的气氛,从而使患者在这种理解的气氛中,根据自己的体验做出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行为选择。

罗杰斯认为,通过治疗,患者的人格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对经验的开放态度。

对经验的开放是与防御性态度相对立的。

防御是个体对自我概念具有威胁的经验的反应,这些经验由于在意识中被歪曲或被拒绝而变得暂时没有威胁性。

但是,在改变过程中,大部分人对经验的愈益开放代替了防御态度,变得更能倾听自己,倾听自身内部正在进行的经验,对他的恐惧感、沮丧感、痛苦感更为开放,对他的勇气、柔情和崇敬的情感更为开放,更能充分体验他的机体的经验,而不是把这些经验关在意识之外。

第二,对自身机体的信赖。

在人格变化过程中,患者愈益表现出对自身机制的信赖,相信他的机体是达到每一存在情境中的最满意的行为的一种手段。

“因为他越来越正确的认识到,如果他们对自己的经验开放,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这一准则就会成为一种值得信赖的行为向导。

”〔6〕第三,评价场所发生变化。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个体从采用他人评价转向肯定自己的评价。

他愈来愈觉得评价场所存在于自身内部,自己就是评价的标准,他将没有任何关于价值条件的考虑,并拒绝自己认为不适当的赞誉和批评,他能大胆地感受自己的各种感情,根据自己内在的价值而生存,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自己。

他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内在选择,很少依照别人的态度来选择,他在以自己机体经验为根据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与那些具有良好调节人的评价系统相一致的评价系统。

第四,成为真正的自我。

罗杰斯认为,人格改变的最终目的是成为真正的自我。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个体越来越成为他自己。

他开始丢掉假面具,不断地探求审查他各个不同的经验方面,认识和大胆地面对他常常发现的内心矛盾,从而达到一个真正的自我。

在自由、安全的关系中,他变得更加和谐,更加自信,更具有健康和功能良好的人格特征和自我指导的能力。

以上是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理论的基本观点。

但这些观点大部分来自于他对治疗过程的体验。

他坚信,在治疗中一种深深的主观经验存在于患者和治疗者中。

“在引起人格变化的深层知识中,如果这种主观经验是一种有意义的经验,那么这些变化应经得起研究的检验。

”〔7〕为了对这种主观体验进行客观检验,他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法。

〔8〕他的理论假设是:(1)通过治疗,患者的自我概念与理想自我趋向一致。

(2)通过治疗,观察到患者的行为愈趋社会化,愈趋成熟化。

实验从两方面来证实假设:第一,有意义的变化发生还是不发生;第二,如果发生,这种变化可归因于治疗,而不是其它因素。

1、自我概念的测量罗杰斯认为,心理疾病的基本因素在于经验与自我概念不协调,因此,在实验中他以自我概念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作为适应不良的客观指标。

自我概念是不可能共同观察的,罗杰斯采用了斯蒂芬逊(Setephenson)发展的Q分类技术(Q—Sort technique)。

(1)量表的设计从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大量谈话录音中,挑选出患者对自我体验的100种具有代表性的陈述报告,如:“我是一个顺从的人”,“我不相信我的感情”等等,从理论上讲,这100 种陈述代表个体各种可能的自我概念。

(2)测验程序a.被试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两组对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施行同等控制。

b.实验组在疗前、疗后和结束治疗后的6—12 个月的跟踪期内分别接受三次Q测量,要求他们按照最符合本人现状到最不符合本人现状的顺序将100张卡片分为九类后,然后再要求他们从100张卡片中按照最符合他们理想中的自我到最不符合理想中的自我顺序将卡片分类。

c.控制组无治疗,他们只配合实验组三次接受测量的时间,接受同样的测量,以便和实验组进行比较。

d.从实验组中另抽出一部分人为“组内控制组”(Own—controlgroup),治疗前等待60天(为控制期),分别接受四次测量:第一次请求治疗时进行一次测量,60天后进行一次,疗后和跟踪前分别进行一次。

设置这个组的目的是:如果个体发生变化仅仅是因为他们有治疗的明确目的,或是因为他们有某种人格结构的形式,那么在控制时期,这个变化也将发生。

(3)实验结果处理a.将实验组在疗前、疗后所选择的自我概念与理想自我概念做相关处理,如果疗后的相关系数比疗前的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提高,则说明患者的自我概念与理想自我比疗前趋于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