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8年教育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的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的(D)。
A. 阶段性
B. 差异性
C. 顺序性
D. 不均衡性
2.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B)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A. 环境
B. 遗传素质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 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
A. 弗洛伊德
B. 华生
C. 桑代克
D. 巴甫洛夫
4. 教育系统的三要素不包括(B)。
A. 教育者
B. 教育内容
C. 学习者
D. 教育影响
5. 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A)作用。
A. 导向和动力
B. 关键
C. 基础
D. 物质基础
6. 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A)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 遗传素质
B. 教师水平
C. 父母培养
D. 后天学习
8.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C)。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9.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的规律。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差异性
D. 不均衡性
10. 主张教学的主导任务在于传授有用知识,至于学生的能力则无需特别训练的教学理论是
(D)。
A. 传统教育理论
B. 现代教育理论
C. 形式教育论
D. 实质教育论
11.将孔子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的是(D)。
A. 孟子
B. 荀子
C. 曾子
D. 朱熹
12.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D)。
A. 语言智力
B. 人际智力
C. 自知智力
D. 认识自然的智力
35. 假定某个年龄组的平均分数为70分,标准差为10分。
某生测验得80分,则该生的智商为(C)。
A. 80
B. 110
C. 115
36. 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反应强,这是哪种气质类型的行为表现?(D)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
37. 教育心理学普遍认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出版于(A)年。
A. 1903
B. 1913
C. 1914
D. 1900
38. 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C)。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辐合型
D. 发散型
39. 教师在教授课文时采用列提纲的形式来板书,教师使用的学习策略是(B)。
A. 精细加工策略
B. 组织策略
C. 元认知策略
D. 阅读理解策略
40. 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这是一种
(A)。
A. 替代强化
B. 直接强化
C. 自我强化
D. 负强化
36. 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反应强,这是哪种气质类型的行为表现?(D)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
37. 教育心理学普遍认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出版于(A)年。
A. 1903
B. 1913
C. 1914
38. 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C)。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辐合型
D. 发散型
39. 教师在教授课文时采用列提纲的形式来板书,教师使用的学习策略是(B)。
A. 精细加工策略
B. 组织策略
C. 元认知策略
D. 阅读理解策略
40. 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这是一种
(A)。
A. 替代强化
B. 直接强化
C. 自我强化
D. 负强化
46. 按照自我意识发展理论,生理自我成熟的年龄是(B)。
A. 7岁
B. 3岁
C. 12岁
D. 18岁
47. 学生为了自己在班级中的成绩排名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学习动机主要属于下列哪种动机?
(B)
A. 内部动机
B. 外部动机
C. 认知性动机
D. 交往性动机
48. 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B)。
A. 组织策略
B. 精细加工策略
C. 元认知策略
D. 复述策略
49. 一般认为,小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关键年龄是
(C)。
A. 8—9岁
B. 9—10岁
C. 10—11岁
D. 11—12岁
50. 动作技能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分为细微型动作技能与(C)型动作技能。
A. 连续
B. 闭合
C. 粗放
D. 徒手
51. 心理测验的信度大小一般介于多少之间?(B)
A. -1与0之间
B. -1与1之间
C. 0与1之间
D. 0与10之间
52. 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B)。
A. 公正评价权
B. 隐私权
C. 人格尊严权
D. 名誉权
53. 当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时,即进入了(A)阶段。
A. 关注生存
B. 关注情境
C. 关注学生
D. 关注课程
54. 在我国,承担培训中小学教师任务的单位一般是(C)。
A. 当地教育行政部门
B. 教育局指定的学校
C. 各级教师进修学校
D. 高等师范院校
55.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D)特点。
A. 示范性
B. 复杂性
C. 创造性
D. 长期性
56. 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A)。
A. 教学
B. 课外活动
C. 生产活动
D. 社会劳动
57. 《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是(B)。
A. 因材施教原则
B. 循序渐进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启发性原则
58. 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C)强调创造能力,需要产生新的模式或结构。
A. 分析
B. 评价
C. 综合
D. 领会
59. 教师通过记录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攻击行为来研究攻击和性别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是
(D)。
A. 个案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观察法
60.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D)。
A. 特级教师
B. 教学熟手
C. 优秀班主任
D. 专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