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 直流电机的换向解析

3 直流电机的换向解析


2018/10/10 第19页
• 三种不同的换向过程,分述如下。 • (1)∑e=0,直线换向。这是最理想的换向情况。 换向电流只有iL分量,随时间线性变化,从+ia均匀 地变化到-ia。可以证明,此时电刷下的电流密度 也是均匀分布的。
2018/10/10 第20页
• (2)∑e >0,延迟换向。此时,换向电流同时包含iL和ik分量, 且ik≥0,其结果是曲线轨迹处于直线换向上方(图(d)),致使过 零时间滞后于直线换向,“延迟换向”由此而得名。 • 延迟换向时,左刷边(参见前图,电刷与换向片l接触的部分, 通称后刷边)的电流密度会大于右刷边(与换向片2接触部分, 亦称前刷边)的值。当电刷滑离换向片1时,很大的电流突然 突然断路,换向回路中贮存的电磁能量通过空气释放,便导 致火花在后刷边产生。 2018/10/10 第21页
第三章 直流电机的换向
• • • • • • • 引言 §3.1直流电机的换向过程 §3.2 经典换向理论 §3.3 产生火花的原因 §3.4 改善换向的措施 §3.5环火及补偿绕组 小结
2018/10/10 第1页
引言
• 换向是一切装有换向器的电机的一个专门问 题,它对电机的正常运行有重大影响,是直 流电机的关键问题之一。 • 本章首先介绍换向的电磁理论,并简要地介 绍点接触,离子导电、氧化膜等理论作为补 充,进而分析火花发生的原因和改善换向的 方法。最后扼要地介绍环火、补偿绕组。
2018/10/10 第13页
• 综上可知,换向元件中总的电动势应是旋转 电动势和电抗电动势的代数和,即 • ∑e=ek+er • 对于换向良好的电机,在理想情况下,ek和er 大小相当,方向相反,∑e≈0;反之,∑e不为 零,导致换向不良,就有可能在电刷下发生 火花。
2018/10/10 第14页
2018/10/10 第7页
§3.2 经典换向理论
• 一、换向元件中的电动势 • 二、电动势平衡方程式及电流变化规律
• 三、换向理论的补充
2018/10/10 第8页
一、换向元件中的电动势
• 1.旋转电动势ek • 设换向区域内磁场的磁通密度为Bk,电枢表 面线速度为va,换向元件匝数为Ny,元件边 长度为l,则换向元件中的旋转电动势大小为
• (3)∑e <0,超越换向。此时ik≤0,换向电流曲线 落于直线换向下方(图(d)),过零时间提前,故称为 ‘超越换向”。与延迟迟换向相反,超越换向致使 右刷边电流密度大于左刷边,在前刷边产生火花。
2018/10/10 第22页
• 三、换向理论的补充 • 1 .物理角度对经典电磁换向理论进行补充: • 接触面的点接触与离子导电理论
2018/10/10 第31页
一、装置换向极
• 装置换向极是改善换向的 最有效方法 。 • 换向极(Nk,Sk)装在相邻主 磁极(N,S)间的几何中性 线上(亦即主磁场的磁中性 线或称交轴上),作用是产 生一个换向磁场Bk。 • 图示是按发电机状态画出 的一台两极直流电机安装 换向极的示意图。
2018/10/10 第32页
er e L e M di Lr dt
2018/10/10 第10页
er e L e M
di Lr dt
• i为换向电流,Lr为换向元件的等效漏电感, 2 且 Lr 2N y l • λ称为等效比漏磁导,其定义为所有单匝式换 向元件通入单位电流所产生的漏磁场与所研 究元件交链的磁链对元件长度2l之比,其大 小与漏磁路的结构和绕组电流的分布有关, 一般取值在4μH/m~8/μH/m范围内。
• 换向极要在换向区域内产生所希望的换向磁 场,显然首先必须抵消掉交轴电枢反应的作 用。因此,运用叠加原理,可将换向极绕组 产生的磁动势Fk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以 平衡交轴电枢反应磁动势Faq,另一部Fδk。则 用于建立换向区气隙磁场Bk,即
Bk 1 Fk Faq Fk A k 2 0
• 式中,δ´k为换向极下的等效气隙长度。
2018/10/10 第33页
• Bk的大小当然要根据所要求的ek来决定。在理想情 况下,ek和er在任意瞬间都能完全抵消,但实际上 难以做到。因为ek取决于Bk的波形,而er则取决于 换向电流的变化规律。因此,折衷的解决办法是要 求它们的平均值能相等,即 • ek=erav • 由于 ek∝Bk;erav∝Ia • 亦即要使 Bk∝Ia • 故最终要求 Fk∝Ia • 这就是说,换向极绕组必须与电枢绕组串联,并要 求在设计电机时尽量使换向极磁路不饱和,从而保 证换向极绕组产生的磁动势和所建立的磁场能满足 要求。
§3.4 改善换向的措施
• 一、装置换向极
• 二、移动电刷位置
• 三、选用合适电刷
2018/10/10 第30页
• 经典电磁换向理论表明,附加换向电流ik是导致延迟或 超越换向,进而产生火花的根本原因。因此,改善换 向亦必须从减小ik入手,具体途径亦不外乎减小换向回 路合成电动势∑e 和增加换向回路电阻两大类,并且前 者显然是更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 • 要使∑e减小,办法之一是减小电抗电动势er,具体是 减少元件匝数Ny和降低等效比漏磁导λ。这对于有电枢 铁心并通过电枢绕组实现能量转换的电机来说,实现 难度较大,收效也比较有限。办法之二是在换向区域 内建立一个适当的外磁场,使它能在换向元件内产生 适当大小的旋转电动势ek,借以抵消er,使∑e≈0。这 是一种更积极也更有效的方法,在工程实际中得到了 比较多的应用,其实现方法亦包括设置换向极和移动 电刷两种。
• 因为bs=bk时,有 T
k
bs bk bk Da vk vk va Dk
• Da和Dk分别为电枢和换向器的直径。 N i • Ny=Na/2K,Kbk=πDk,且线负荷 A D 代 入式有
a a a
erav 2N y lAva
• 对已制成的电机来说,Ny、l、λ为常数, erav∝Ava,故负载A愈大,转速va愈高,则 erav愈大。
2018/10/10 第23页
• 2.化学方面对经典电磁换向理论进行补充: • 接触面的氧化膜理论。
2018/10/10 第24页
• 从以上新理论可以看出,经典电磁换向理论 还只是建立在很不严密的基础之上,因而所 得结论严格讲只适用于定性分析.虽然工程 实际中也用它来进行定量分析,并作为直流 电机的主要设计依据。但大多还要结合电机 的换向试验(无火花区域试验法)对电刷位置进 行调整,才挺较好地解决换向问题。
2018/10/10 第28页
三、化学原因
• 前面已经指出,换向器表面的氧化亚铜薄膜 的形成,对电机的良好换向有重大作用。如 果电刷压力过大,或在高空缺氧与缺乏水汽, 或在具有破坏氧化膜的气体(如酸性气体等)的 环境中工作,都会使换向器表面的氧化膜遭 到破坏,于是就容易引起火花。
2018/10/10 第29页
ek 2N y Bk lva
2018/10/10 第9页
• 2.电抗电动势er • 换向元件在换向周期内电流从+ia变为-ia,故与换 向元件交链的磁通要发生变化,并在元件中感应电 动势,称为电抗电动势。 • 同时存在自感电动势eL和互感电动势eM两种成分。 • eL为换向元件自身电流变化对漏磁场的影响。 • eM为其它换向元件电流变化对漏磁场的影响。 • 总括起来写成漏感压降的形式就是
• 当电刷与换向片1和2相接触时(图b),元件1被电刷短路。 • 当电刷仅与换向片2相接触时(图c),元件1属于电刷左边的 一条支路,电流也为ia但方向与原来相反。 • 当电刷从换向片1过渡到换向片2 时,元件1中的电流从+ia变 到-ia,元件电流方向的这种变化过程称为换向过程。 2018/10/10 第5页
二、电动势平衡方程式及电流变化规律
• i是元件l中的换向电流,i1和i2分 别表示引线1和2经换向片1和2流 过电刷的电流。设Ry、R1和R2分 别为元件l、引线1和引线2的电阻, Rb1和Rb2分别为换向片1和2与电 刷间的接触电阻,则按电路定律, 可列写换向回路的电动势平衡方 程为
iRy i1 Rb1 i1 R1 i2 Rb2 i2 R2 e
2018/10/10 第3页
• 图示一单叠绕组元件的换向过程。设换向元件编号为1,电刷 宽为bs,换向片宽为bk,bs=bk,电刷固定,换向器以线速 度vk按图示方向运动(从右向左移动)。 • 当电刷仅与换向片1相接触时(图a)元件1属于电刷右边的一 条支路,元件1中的电流为ia。 2018/10/10 第4页
2018/10/10 第11页
• 由于换向电流i的实际变化规律很复杂,电抗电动势 er的瞬时值很难计算,工程中采用平均值,定义为
erav
1 Tk
ia

Tk
0
1 er dt Tk

Tk
0
di ( Lr )dt dt
Lr Tk
2 Lr ia ia di Tk
2018/10/10 第12页
2018/10/10 第16页
• 设Rb为单片换向片与电刷完整 接触时的接触电阻,并取换向 开始瞬间作为时间起点,可得
Rb1 Rb Rb 2 Rb Tk Tk t Tk t
• 图 (b)中的相关节点有
i1 ia i i2 ia i
2018/10/10 第17页
• 将上两式代入式电动势平衡方程式,进而忽 略R1、R2和Ry(对普通电刷,它们的数值远 小于接触电阻),可解得
2018/10/10 第27页
二、机械原因
• 主要是换向器,转子和电刷装置等方面的缺 陷,如换向器偏心,换向片间的云母绝缘突 出,转子平衡不良,电刷在刷握盒中松动, 电刷压力不适当以及电刷表面粗糙等,都可 能导致电刷与换向器接触不良或发生振动而 产生火花。也有由于各个刷杆之间,或磁极 之间距离不相等,使换向元件受到主极磁场 的作用而引起火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