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省沈阳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16-2020年)

辽宁省沈阳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16-2020年)

辽宁省沈阳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16-2020年)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转型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

智慧城市是国际上公认的推进城市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有效提升政府效能、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服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选择。

沈阳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以及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全国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正面临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的重大挑战。

紧紧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深化落实国家推进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以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释放数据红利为核心,加快推进智慧沈阳建设,实现数据兴市、信息强市、智慧融市、创新立市,已成为沈阳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速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抉择和必由之路。

本规划结合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发〔2014〕4号)、《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高技〔2014〕1770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等文件精神,是全面规范沈阳市智慧城市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2016-2020年推进沈阳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依据和行动指南。

一、发展现状(一)智慧城市发展基础。

1.区位环境优势明显。

沈阳市是国家7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骨干流通大通道的国家级骨干城市。

沈阳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城际铁路网密集,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航空港,通过沈西工业走廊与营口港相连,是‚辽满欧‛、‚辽蒙欧‛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节点城市,具有带动全省、辐射东北、面向东北亚的交通优势。

沈阳市与周边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7城市构成的沈阳经济区是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基础设施发展较快。

沈阳市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运行,移动通信网络基本实现城市全覆盖,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逐步推进,三网融合快速推进。

初步建成了由东北区域超算中心和运营机房组成的云计算支撑环境。

建成了电子政务内网、外网和业务专网,实现了核心业务网上运行。

全市政务云平台已初步应用,承载多项业务应用,并提供政务信息交换及协同办公等服务。

部分部门已建异地容灾备份中心,有效提升了系统安全防范能力。

智慧管网建设已启动,实现了城市排水、煤气、电力、电信、自来水等管网设施的信息共享和数字化管控。

3.民生服务特色显著。

‚我的沈阳‛智能门户上线运行,功能逐步完善。

教育信息化成果显著,教育城域网实现全面覆盖,基本普及校校通、班班通,建成300所数字校园,建设了教育资源库和资源超市,提供‚千节微课‛网络视频教育服务。

基础医疗卫生机构已全面实现网络互通和数据传输,居民健康卡试点发放,支持新农合报销、网上预约挂号等功能。

部分社区建成区级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网格化信息管理体系,提供低保、医保、计生、综治、房产和就业等民生服务。

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建成,对营运车辆实现视频动态监控,向市民提供快速、直接、精准的乘车信息查询服务。

4.社会管理成效突出。

构建了全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和共享服务平台。

平安城市视频监控联网整合全市23万个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信号,基本覆盖全市重点路段、重点街面、重点地区,实现了跨地区跨警种的图像信息共享和应用,社会自建视频监控点基本覆盖全市重点地区。

建成市级和9个城区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形成市区两级联动,推进了城市部件的数字化和网格化管理。

建成了沈阳信用数据中心,实现了37家信源单位的互联互通,被评为国家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建成了药品经营和生产的监管系统,实现了对全市2700余家药品经营企业和21家高风险药品生产企业的实时监控。

污染源在线系统全面完善,环保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5.传统产业稳步发展。

沈阳市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基本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业为主、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入选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

机械产业关键领域突破发展,龙头企业的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领先,打破了国外市场的垄断。

机器人、民用航空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软件服务业产能居东北地区龙头地位,软件园区体系初步形成,东软软件园已成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单体软件园,国际软件园配套设施、服务能力、基础设施居全国前列。

服务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金融业成为支柱产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6.智慧城市进入整合阶段。

沈阳的信息化建设已取得显著进展,数字化阶段基本完成,正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整合化前期阶段。

目前沈阳城区宽带用户普及率达62%,超过国内平均宽带普及率(40%)和国际平均宽带普及率(50%)。

2015年沈阳的信息社会指数在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9,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2,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国内中上。

图1智慧城市发展阶段示意图(二)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无线城市建设尚未全面开展,重点场所无线网络覆盖不全,仍有提升空间。

水、电、气、热、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传感器等尚未整合,地下管网、城市部件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感知和监控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政府部门业务尚未统一接入政务云,云计算服务能力有待整合,系统统筹建设情况不理想,未能充分利旧。

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各部门建设的信息化系统存在防护能力不强、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

2.数据资源价值性尚未释放。

沈阳市基础数据库建设尚未完成,数据共享开放和基于数据的社会化应用程度低,数据红利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各部门自身的数据采集不规范,数据更新机制不完善,无法保障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实时性,可用性较差。

受到条线分割、各自为政的束缚,部门间无法进行数据共享,‚纵强横弱‛、信息孤岛现象明显,数据开放的条件尚不完备。

3.公共服务便捷度仍需提升。

行政审批未能实现并联处理,市民、企业办事程序繁琐。

交通出行方面,交通拥堵、停车不便等问题突出,乘车信息服务便捷度不高。

由于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加剧了大医院看病难、看病繁问题,‚掌上医院‛等智能化服务系统对老年人的服务能力不强。

教育资源库建设与教师需求匹配度不高。

全市健康卡、电费卡、公交卡、居游卡等多张卡功能未集成,尚未实现‚一卡通用‛。

4.城市治理精细度有待增强。

城市治安、综治执法、市场监管等领域的信息化决策支撑能力、网络应急联动能力亟待提升。

监督、预警、执法、受理等业务未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市区两级平台对接不完善,业务系统和数据库更新不及时,视频监控、执法信息等尚未实现跨部门的统筹建设和共享交换,在城市治理工作中存在管理粗放、效率不高、重复劳动、数据偏差等情况。

5.产业转型支撑力尚显不足。

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薄弱,提质增效面临较大困难。

服务业贡献率不高,支撑作用不明显,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小。

工业企业平均规模小,龙头企业较少,产能利用率低。

信息化手段对传统优势产业的驱动和引领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缺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共性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低。

新兴产业发展缓慢,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占比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充分发挥,没有成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

6.辐射带动引领性亟待建立。

作为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和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沈阳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有待深化,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才流转、产业配套、产能转移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为区域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创新中心和航运物流中心,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性尚未完全发挥,产业间、区域间统筹协调的规划体系有待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增强。

二、基本形势(一)国家政策部署为沈阳打造智慧城市示范样板提供了良好契机。

近年来,国家陆续发布了物联网、云计算、宽带中国、信息消费、信息惠民、电子商务、智慧城市、‚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互联网金融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显加强了新常态下信息化促进四化融合、加快创新发展的工作力度。

智慧城市是汇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服务的综合载体,满足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诉求。

深化落实国家信息化系列政策部署,打造智慧城市示范样板城市,已成为新时期沈阳深化信息化应用、加速经济社会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和现实选择。

(二)东北振兴战略为沈阳打造智慧产业改造升级提供了有力手段。

东北地区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

沈阳的产业基础以装备制造业等传统工业为主,亟需完善体制机制、鼓励创新创业、加速提质增效,通过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以数据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企稳回升,加快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

以智慧城市为集中代表的信息化工作,作为‚新四化‛发展中的核心,已成为东北振兴的战略重点,将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发挥驱动和引领的关键作用。

(三)沈阳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区域协同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沈阳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处理好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群的关系,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是沈阳完善城市功能、发挥辐射作用的基本前提,也是进一步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的良好机遇。

借助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大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区域协同融合发展,有助于产业配套发展、人才流动、资金配置,将有机会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使得沈阳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中发挥先导作用,并在沈阳经济区乃至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中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四)沈阳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创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必然选择。

智慧城市已被公认为国内外应对城市化挑战、促进经济发展和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通过建设智慧沈阳,能够促进提升全市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跨系统的数据融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水平,使得政府服务管理效能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更加精细,居民生活品质日益提高,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全面提升,从而推进城市从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型升级,对于沈阳市创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具有重要意义。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