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 Word版含解析

2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 Word版含解析

1.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答案 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从1950年开始,中英关系逐渐发展,由“承认”到“互派代办”,再到“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这是在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从国家利益和现实需要出发所做出的选择。

中美关系的缓和从1971年开始,与材料信息不一致,排除A;1967年欧共体成立,与材料信息不一致,排除C;D项本身说法错误。

2.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

它表明()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

图片反映了从1972年到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的变化。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从1972年到1974年中美进出口总额呈增长趋势,从1975年到1977年呈下降趋势,1978年增长加快。

A项对图片中中美进出口总额的变化示意图描述正确,故A 项正确;B项错在“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文革”结束的1976年中美贸易正处于下降阶段,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在1971年,但自1972年后中美贸易出现了波动现象,因此C、D两项的描述均不符合图片中中美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故错误。

3.“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

”其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提高
B.美国承认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美国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D.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答案 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国民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故A项错误;“美国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是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之一,与题干中“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尼克松正式访华,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题干表明美国实际上承认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
于中国重返联合国,故B项正确。

4.1974年,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咱们是第三世界。

”这说明当时我国()
A.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B.争取团结国际力量反对霸权
C.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
D.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答案 B
解析不结盟运动的时间是1961年,材料中没有提及该信息,而且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当时中国想联合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格局实行时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C项错误;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时间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间与内容均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5.以下是1979~1991年的我国对日贸易(单位:百万美元)示意图,导致对日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②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③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贯彻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本题以数据图片的形式考查中日关系正常化。

解答的关键是抓住“1979~1991年”“对日贸易变化”“主要因素”等关键信息,并仔细分析数据的变化,同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日贸易变化,且中国对日进出口贸易呈现上升的趋势,与中日关系正常化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有关,因此②④说法正确。

而③是在1991年,不合题意;①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推动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

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

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

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
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

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

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材料四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

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
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答对其中四点即可)
(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

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重大改变原因: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日本:甲午战争及三十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紧扣材料一中的“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社会危机的加深”“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等概括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关键问题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可结合《联合公报》的发表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来说明。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中美、中日建交的时间来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可结合材料三以及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变化来分析。

第(4)问可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和30年代的侵华战争给中日人民带来的负面影响来进行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