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各类古籍医案及论述

中医各类古籍医案及论述

前言中医医案是医者诊治疾病的书面记录,她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医者诊治疾病时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思维过程,注重事实,不尚空谈,既有成功之经验,又有失败之教训,惿怵砥砺,是以启人心智,垂范后学。

中医医话乃医者记录读书、临证、做人、做学问等见闻阅历、心得体会的短文、随笔,为医者的经验之谈,行文不拘一格,文字精炼,内容广博,言出有据,富于新颖性、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等,切于用而博子学,给人教益良多。

总之,中医医案医话内涵丰富,源自心得,实效切用,多有发明。

原汁原味、真实生动地体现了中医临证理法方药,神圣工巧的实践过程,不失为启渝性灵,体悟中医智慧,提高临床技能,真正步入中医之门,登其堂、入其室、窥其奥、师其法、博其用、显其效、章其道的一条光明大道。

学习中医医案医话,应注意以下几点:1.广闻博览,开阔眼界;2.精研思,领悟要旨(eg:诊察疾病的技巧、识证立法的要点、遗方用药之经验、剂型剂量与用法、复诊转方之变化、失治误治之原因etc);3.参看评注、借鉴运用等。

现就古今医案医话中遴选数则,以与读者共享之:正文:附:先贤论医案医话①余听鸿:医书虽众,不出二义:经文、本草、经方,为学术规矩之宗;经验、医方案、笔记,为灵悟变通之用,二者并传不朽。

②孙一奎:医案者何?善诊治有成效,剂有成法,固记之手册,俾人人可据而用之。

③方耕霞:医之有方案,犹名法家之有例案,文章家之有试读。

④周学海:海家医案中比有一生最得力处,细心遍读,是能箤众家之所长矣。

⑤俞震:闻之名医能审一病之变与数病之变;而曲折以赴之,操纵于规矩之中,神明于规矩之外,靡不随手而应,始倍法有尽而用法者之巧无尽也。

成案甚多,医之法在是,法之巧亦在是。

⑥张山雷:医书论证,但纪其常,而兼证之纷淆,病源之递嬗,则乃不能条分缕析,反致杂乱无章。

惟医案则恒随见症为迁移,活泼无方,具有万变无穷之妙,俨如病人在侧,馨咳亲闻。

所以多读医案,绝胜于随侍名师而相于晤对一堂,上下议论,何快如之!⑦陆渊雷:宋后医书,多偏玄理,惟医案具事实精核可读,名家工巧悉箤于是……学者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读医案最有线索可寻。

⑧章次公:录之(医案)既自砥,且勉后学⑨程门雪:一个中医临床医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会缺乏指导临床实践的有力武器,而如无各家医案作借鉴,那么同样会陷入见浅识寡,遇到困难束手无策。

⑩许勉斋:夫医者之有医话,犹学者之有笔记,所以免遗志,抒心得,使读者觉平易显明,容易了解,大之可以启发心灵,以资模仿,小之可信手拈来,以作消遣……合学理经验而治为一炉,非医话其谁欤?裘吉生:(医话)往往出自心得,多有发明之处,立论不多,要旨独具创建,尤以所载方法,无不经历试验,遂有不拔不挠之学说垂示于人。

周师——周德昭宋某,男,40岁,1969年8月1日初诊(由我代抄处方)。

患者原有肺结核病史,今年入夏以来,每天除咳嗽加剧、痰中带血之外,还兼见午后潮热、食欲减退等症状。

西医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两个多月来始终无效。

周师诊毕用轻可去实法,按肺痈论治而获效。

他说:“此病虽迁延日久,久病必虚,然而脉搏重按有力,舌苔黄滑黏腻,显然属虚中夹实之象。

法当轻可去实,遵四两拨千金之意,先用清络、苇茎合方施治。

”金银花9克,扁豆花9克,淡竹叶9克,鲜荷叶15克,西瓜翠15克,丝瓜络9克,鲜芦根30克,冬瓜仁15克,薏苡仁30克,桃仁6克,青蒿9克,水煎饮,5剂,每日1剂。

8月7日二诊(由我代抄处方):患者服完上方之后咳嗽减轻,午后潮热渐退。

周师嘱仍用前方治疗,叫患者再服5剂,每日1剂。

8月14日三诊(由我代抄处方):患者午后潮热退尽,食欲增加。

周师改用培本之法,以他的经验方四百散加味。

百合500克,百部500克,白芨500克,白芝麻500克,冬瓜仁500克,三七500克。

制服法:讲全部药品打成细末,每日服30克,早、中、晚各10克,温开水送下,连续服半年。

(选自:《无闲斋医案医话集》)失眠治验《药用当而通神》失眠一症为临床所常见,虽非重危大病,但由于睡眠不足,次日头昏脑晕,影响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

长期失眠,则不利于健康长寿,故有人提出“睡眠为第一大补”的说法,确也不无道理。

失眠的原因甚多,常见有胃气不和、心脾两虚、痰热内蕴及心肾不交等,各有方药可治,当随其证而治之。

有虚烦不眠,心怯不安,舌淡脉弱,为肝血亏虚,心气不足哦,气阴两虚之证。

以仲景酸枣仁汤合定志丸以益气养血安神,每获奇效。

多年来以此方治疗上述证型失眠,屡试不爽。

一女孩,25岁,因情绪不畅,生活失节,三年来睡眠不佳。

平素则服用安眠药片维持,尚可入睡四、五小时,后因情绪波动,致彻夜不眠。

自感头晕目眩,心微烦,精神恍惚,心怯易惊,脉细而弱,舌淡苔少。

遂按气阴两虚论治。

方用:炒酸枣仁15克,知母9克,茯苓12克,川芎9克,炙甘草9克,党参12克,茯神12克,远志9克,石菖蒲9克,合欢皮15克,珍珠母15克。

水煎,服一剂后,从晚十时入睡,至翌日上午九时方醒。

继以上方调治十余日,数年沉疴,竟霍然而愈。

以后每遇此证,均以此调治,多获殊效。

瑾按:失眠一症,病因病机较多为复杂,此案仅就常见的肝血亏虚,心气不足,气阴两虚之证给出了治有实效的临床经验方,临床只要辨证准确,方证相符,用之多收良效。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病注重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等法则,万不可不加辩证,生搬硬套,否则,非惟无效,反留遗患。

彭某,男,38岁,1975年7月27日初诊。

患者咳吐脓血,量多,有腥味,胸中烦满,身热面赤,口渴喜饮,大便闭,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搏濡数(说明:原患肺痨,尚未痊愈)。

脉症合参,辩属肺痨未愈,复感暑邪所致的咳血证。

治拟清暑止血逐瘀法,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锡纯创制的补络补管汤加减。

青蒿9克,滑石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桃仁6克,白茅根30克,水煎服。

7月28日二诊:患者昨晚将汤服下,今朝咳血虽止,但午后血来如故,仍按原法医治。

上方加白芨9克,三七5克(三七研末对服,余药水煎)。

7日29日三诊:咳血已止,余波未平,呼吸不畅与胸胁满变为主症。

治从肃肺豁痰逐瘀着手。

瓜蒌15克,杏仁9克,桃仁6克,茯苓15克,冬瓜仁15克,水煎服。

7月30日四诊:上方服后疗效不明显,再三考虑,恍然大悟。

此病肺脏亏损为本,肺损即金虚不能克制肝木之横,加之瘀痰胶固,气机受阻,则有是证,治拟疏肝泄木豁痰逐瘀法。

柴胡9克,郁金6克,半夏9克,茯苓15克,桃仁6克,鲜荷叶30克,水煎服。

8月1日五诊:上方服后渐能咳出瘀痰,胸胁胀满亦减,再用千金苇茎汤加味以除余邪。

水芦根18克,薏苡仁15克,桃仁6克,杏仁6克,郁金6克,猪牙皂荚6克,冬瓜仁15克,水煎服。

8月2日六诊:据述服前方4小时后病情开始増剧,因当时我不在家,患者只好请其他医师治疗。

彼认作大气下陷,采用升陷汤。

怡余至,只见患者喘刻不休,坐卧难安,语声低微,苔仍黄腻,脉浮无根。

寻思之,此病增剧,必有原因。

病者原患肺痨,未痊愈,属体虚之人(久病多虚),加上复中暑邪,暑再伤人元气(《内经》有“热伤气”的记载),故虽有外邪,但仍属虚实夹杂的病证。

我治疗时只顾驱邪治标,未固正气治本,其因一也;前方中的猪牙皂荚辛散走窜,性极锐利,虚人不任峻攻,犯看虚虚之戒,其因二也;彼因升提大气,亦与病机相悖,其因三也。

思至此,遂集前医会诊。

彼建议用轻可去实法,取清络饮与千金苇茎汤施治。

余踌躇辗转,思此方只能顾及一面(治其标),特重申用药必与病机相符,方才不会造成顾此失彼之弊。

前医坚持己见,余只好暂时顺从。

归家后,余讲所诊之病情反复思考,因脉搏浮散无根,显然是元气将脱之兆。

虑其“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语)之时而暴脱,故诊时再三强调非用张锡纯的参赭镇气汤兼固元气不可!翌日临晨,余往视,所述果不出余预料之外,幸而抢救及时,暂且未殆,诊之脉症与昨日无异,仍处垂危之境。

前医先临诊毕,已书方,视之果系参赭镇气汤。

余曰:非也!昨日集诊时,余将此病之因证论治言之甚详,即固元气非重镇入肾不可,宣肺清暑非气味清淡不能。

两者混合药味杂乱,煎熬时间也不一致。

遂再嘱病家与前医曰:“参赭镇气汤必服,煎之稍长;清络、苇茎亦用,熬之稍短。

两药交叉轮服(先服参赭镇气汤),间隔2时许,候药力各自归经、直达病所。

”8月4日傍晚七诊:据述只服参赭镇气汤,今晨又出现舌质红绛、神昏谵语之症。

前医认作暑邪入营,采用清营汤,效果不明显。

余诊之,患者虽疾数,然两尺重仍无根脚,虑是肾元还未恢复之故。

其现神昏谵语,非独邪热所致,最怕内愦也。

就此现状而论,本病危在今宵,可以二时定论,一在夜半阴盛之际,类似前次之危状;一在肝阳初萌,虚风内动之时,痰涎随风上逆,阻塞喉间而毙。

若论治法,仍建议两方间服,即固脱用参赭镇气汤,清暑用清络、苇茎方内再加犀角清心营之热、天麻平肝风、竹沥化痰涎。

虑其药物还未入口,恐力难达其所。

待药煎毕,将近子时,病始危笃,虽然进行了抢救而暂且未亡,但药液难下咽了。

鸡鸣时,喉间痰响,天刚拂晓,其人夭亡。

惜哉!绿汗王某,男,1977年,夏,汗出如绿豆汁,胸胁胀满疼痛,口苦,厌油,形体日渐消瘦,小便赤涩,经某医院诊断为内分泌紊乱,因无特殊疗法,返津治疗。

就诊时,脉弦数而滑,舌红苔黄白相兼稍厚,此肝经湿热,气滞厥阴所致。

治以疏肝解郁,清热利湿之法,方用逍遥散加减。

处方:柴胡5克,白芍0克,茯苓10克,陈皮5克,炒栀仁10克,茵陈12克,焦山楂10克,六一散15克(包煎)。

患者守方连服六帖,诸症悉除,迄今未复发。

(杨振明湖南省津市商业职工医院中医师)【春按】汗出如绿豆汁,与肝火内郁有关。

因肝属木,在色为苍,苍即青色。

说明汗出青色与肝火旺有关。

其胁痛,口苦,厌油都与肝胆有关。

且胆汁是青色。

故方中选逍遥散加减其中主要药物当属山栀、茵陈之清泄肝胆,六一散之导热下行。

使邪火有出路也。

眉毛脱落毛某某,女,18岁。

1991年2月18日初诊。

主诉:左眉毛脱落3个月。

患者未婚,年已及,天癸未潮。

体无病态。

近3个月,卒然发现左侧眉毛去三分有二,无其他症状,惟有损美观。

中西药,内服外擦均不见效。

皮肤病防治所检查否定麻风病。

辩证:眉亦发之类。

发为血之余,均属肝肾所司。

肾藏精,其华在发。

肝肾精血亏虚,不能濡养毛发,故致脱落。

治法:补益肝肾,濡养毛发。

处方:当归10g,熟地黄10g,川芎6g,羌活10g,甘杞菊花(各)10g,稀签草10g,墨旱莲15g,制女贞子15g,何首乌10g,山萸肉10g,黑芝麻10g,白蒺藜20g,。

(6剂)并嘱患者毋忧虑急躁,静以待之。

上方继进20剂,眉毛脱落处渐见萌生。

一个月后,患者欣然来告,月经已潮,眉毛亦见浓黑。

【按】本例患者,及而月汛未潮,显系肝肾精血不足,以致冲脉未盛,任脉未通,而天癸未至。

血燥生风,复见眉毛脱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