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考试笔记绪论:1、地理学(1)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2)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这一“表层”是具有独特物质结构形状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
地球具有圈层构造: 外部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
(3)自然地理学的任务1、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2、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
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4、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5、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
第一章:1、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共同特征①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接近圆形。
②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的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③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④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⑤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比较接近。
⑥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产生自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地方时不同。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关系。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3、昼夜长短变化与极昼极夜现象4、产生四季更替4、地球表面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等。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并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第二章:1、矿物的概念矿物是化学元素(单个或若干个)在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天然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2、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1、水平运动:指地壳物质大致平行地球表面,沿着大地水准球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
岩层在水平方向遭受挤压力或张力,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裂。
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
2、垂直运动:指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缓慢升降运动。
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
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
3、地质构造(名词)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层产状和构造形态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
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张应力和扭应力等三类,可分别形成压性、张性和扭性构造。
第三章:1、干洁空气含义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结空气,简称干空气。
2、大气分层(各自特点)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5 层。
1、对流层:大气的最低层,自地面到8—18km,平均11km。
特点——剧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对人类和地球生物影响最大。
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5km 高度为平流层。
特点——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温随高度的升高不变或微升,大气透明度良好。
3、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5km 高度为中间层。
特点——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降低(因为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氮、氧能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的大气吸收了);存在强烈的垂直对流,所以该层又称为高空对流层。
4、暖层:从中间层顶到800km 高空为暖层。
特点——空气稀薄;温度因大气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随高度上升迅速升高;高度电离;常常出现极光。
5、散逸层(外层):800 —约3000km 的大气层。
特点——空气极其稀薄;气温很高,而且随高度升高;地球引力小,高速运动的分子可逃逸至宇宙空间。
3温室效应(名词解释)大气辐射向下指向地面的部分,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几乎全部为地面所吸收,这对地面因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所以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这种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或温室效应。
4、凝结核的作用(1)对水汽的吸附作用(2)使形成的滴粒比单纯由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滴粒大得多,使之处于潮湿环境中,有利于水汽继续凝结。
5、雾的分类辐射雾——因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面层空气变冷,水汽凝结而成;多出现于秋冬季节无云的夜晚,谚语有“十雾九晴”之说。
平流雾——暖湿气流移到冷的下垫面上,冷却降温,水汽凝结而形成;出现范围广。
蒸汽雾——冷空气移动到暖水面上形成的雾。
上坡雾——潮湿空气沿山坡上升使水汽凝结而产生的雾。
锋面雾——发生于锋面附近的雾。
6、降水类型1、对流雨: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上升,冷却凝结形成积雨云而降雨,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常伴随雷电现象,又称热雷雨;赤道常年可见,我国夏季常见;2、地形雨:暖湿气流沿山地迎风坡抬升冷却凝结而降水。
山地迎风坡常形成多雨中心,而背风坡则由于焚风效应,降水少,成为雨影区。
3、锋面雨(气旋雨):冷暖气团相遇,暖湿气流沿锋面抬升凝结成雨。
降水范围广、时间长。
在温带占主要地位。
4、台风雨:产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空气气旋,可产生强度极大的降水。
夏秋季常见,有时造成灾害。
7、季风环流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是由于海洋与大陆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
南亚和东南亚季风过赤道,冬逆夏顺。
8、锋及其分类(1)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移动方向和结构可分为:①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②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③准静止锋:很少移动或移动速度很慢的锋;④锢囚锋:两条移动的锋相遇合并所形成的锋。
①冷锋天气一型冷锋:移动慢,锋面坡度较小(1/100)。
锋后为稳定性降水区。
由于移动慢,暖空气上升较慢较平稳而出现层状云,降雨缓和。
冷锋过境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
二型冷锋:移动快,锋面坡度较大(1/40~1/80),云雨区较窄。
由于移动快,暖空气受冷空气猛烈冲击快速上升而成浓厚的积雨云,常有雷雨狂风。
冷锋过境时,气温急降,但时间短暂,锋线一过天气转晴。
②暖锋天气:锋面坡度小(1/150 )。
锋前为较宽的连续性降水区,广阔的云雨区连绵数百公里,造成持续不断的降雨。
暖锋会使所经过地区的气温增高。
③准静止锋天气:锋面坡度比暖锋更小(1/250 ),锋前连续性降水区更宽广,但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更长。
锋面带上常有低气压扰动发生并伴随中到大雷阵雨。
④锢囚风天气:是两个移动锋面相遇形成的,其云系具有两种锋面的特征,锋面两侧都有降水区。
(2)根据形成锋的气团源地可分为:冰洋锋:冰洋气团——极地气团分界面极锋:极地气团——热带气团分界面赤道锋:热带气团——赤道气团分界面9、沃克环流◆赤道地区大洋的东侧是下层冷海水上升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
在东赤道太平洋地区强烈的冷海水上翻,使得其海洋表层温度与西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暖地”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东赤道太平洋冷水域的上空大气强烈下沉,西赤道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海洋大陆上空大气对流强烈,大气以上升为主,这样就形成一个闭合的东西向环流圈,称为沃克环流。
◆沃克环流是赤道地区海-气作用的产物,并通过大气的动力影响到世界其它地区,整个赤道均存在沃克环流。
(补充)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当洋流运动异常或大气环流变化而导致赤道东风和东南信风减弱时,赤道太平洋海面西高东低的温度分布将会被破坏,赤道逆流增强,西太平洋温暖的海水向东延伸,从而使东太平洋补充表层的下层冷海水减少,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形成厄尔尼诺。
◆而当赤道东风和东南信风增强时,东太平洋更多表层的暖海水被吹送到西太平洋,导致更多的下层冷海水补充上表层,表层海水温度因而下降,结果使太平洋东西两侧表层海水的温差加大,形成拉尼娜。
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①使来自东南部海洋上的夏季风强度减弱,造成夏季降雨带的位置偏南,出现南方暴雨成灾、北方干旱少雨的异常现象;②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期偏晚;③东部地区秋季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雨分布;④容易出现暖冬;⑤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的热带气旋或台风数量偏少。
第四章:1、各大洋分界从南美洲和恩角沿北纬68度至南极洲——太平洋与大西洋分界从马来半岛经苏门答腊、爪哇、帝汶等岛、澳大利亚的伦敦德里角沿塔斯马尼亚东南角至南极洲——太平洋与印度洋分界从非洲好望角沿东京20度至南极洲——印度洋与大西洋分界北冰洋大致以北极圈为界。
2、海及分类定义: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称为海。
海是洋的组成部分。
据国际水道测量局统计,各大洋共有海54个。
海的分类:(1)内海:四周几乎完全被陆地包围,只有一个或多个海峡与洋或邻海相通。
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
(2)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临海相分隔,但直接受外海洋流和潮汐的影响。
如白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3)外海:位于大陆边缘,但与洋有广阔联系的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4)岛间海:大洋中由一系列岛屿所环绕形成的水域,如爪哇海。
3、海水盐度(名词)含义: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
绝大多数海水的盐度为33‰—37 ‰;表层海水盐度分布:从副热带海区向高低纬递减,形成马鞍形;盐度等值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大洋盐度高于近岸。
◆最高是红海(>37 ‰);◆最低是波罗的海(3 ‰—10 ‰)。
4、潮汐的周期变化:分为半日潮、混合潮和全日潮三种类型。
5、洋流及分类1. 按照成因分:摩擦流(其中最重要的是风海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和潮流三类,重力-气压梯度流包括倾斜流、密度流和补充流。
2. 根据温度的高低:分为暖流和寒流。
6、河流分段及各自特点河源:河流最初具有地表水流形态的地方,是全流域海拔最高的地方,常与冰川、高原湖泊、沼泽、泉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