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治疗方法目前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最主要的是以下几种:一、手术治疗二、化药治疗三、放射治疗四、中药治疗五、生物治疗手术、放疗和放疗一起,并称为癌症的3大治疗手段。
第一部分手术治疗一、外科手术均为限期手术或急诊手术1.预防性手术-----治疗癌前病变2.根治性手术-----适应于Ⅰ、Ⅱ、Ⅲ(早)各个脏器的肿瘤有其根治性切除范围3、诊断性手术-----切除活检术(切取活检术、剖腹探查术)4.扩大根治术----根治范围+邻近脏器及区域淋巴结(乳癌扩大根治术----根治+乳内淋巴结清除;胃癌一R1、R2 、R3手术)5.姑息性切除术----解除,减轻症状(晚期胃癌伴幽门梗阻------胃肠吻合术;晚期结直肠癌伴肠梗阻---肠造瘘术,吻合术;胆道肿瘤伴梗阻----胆肠吻合,引流术;喉癌-----气管切开术)6.其它手术(1)、减瘤手术----减少肿瘤负荷(2)、动脉插管化疗、栓塞(3)、间接手术治疗----乳癌的卵巢切除术(4)、急诊手术—出血、穿孔、梗阻(5)、复发和转移灶的手术治疗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的方法,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
许多介入治疗方法成为了一些疾病(如:肝硬化、肝癌、肺癌、腰椎间盘突出症、动脉瘤、血管畸形、子宫肌瘤等)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一)主要技术1.血管内介入使用1-2mm 粗的穿刺针,通过穿刺人体表浅动静脉,进入人体血管系统,医生凭借已掌握的血管解剖知识,在血管造影机的引导下,将导管送到病灶所在的位置,通过导管注射造影剂,显示病灶血管情况,在血管内对病灶进行治疗的方法。
包括:动脉栓塞术、血管成形术等。
常用的体表穿刺点有股动静脉、桡动脉、锁骨下动静脉、颈动静脉等。
2.非血管介入简单的讲就是没有进入人体血管系统,在影像设备的监测下,直接经皮肤穿刺至病灶,或经人体现有的通道进入病灶,对病灶治疗的方法。
包括:经皮穿刺肿瘤活检术、瘤内注药术、椎间盘穿刺减压术、椎间盘穿刺消融术等。
(二)治疗方法1.支架技术(1)食管支架:晚期食管癌患者难以进食时,可经口咽将食管支架置入病变处,改善患者进食状况,同时支架对肿瘤有一定压迫作用,造成肿瘤缺血,延缓肿瘤生长。
(2)胆道支架:适合于因肝门、胰腺等部位肿瘤压迫胆管引起的阻塞性黄疸,采取经皮肝穿,将胆道支架置于狭窄段,使胆汁直接进入十二指肠,是解决阻黄的首选方法。
2栓塞治疗(1)肿瘤的栓塞:肝癌、肺癌、盆腔等部位肿瘤均可通过导管将栓塞剂注入供血动脉,阻断其血运,达到“饿死肿瘤”的目的。
(2)出血的栓塞:晚期肿瘤常引发大出血,如不及时控制,常引起其它并发症,导致死亡。
如肺癌、膀胱癌、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该类患者应行急诊介入治疗,栓塞其供血血管,控制出血。
如支气管动脉、髂内动脉、胃冠状静脉等。
第二部分化学治疗一、化疗概述二、作用机制三、药物分类四、不良反应一、化疗概述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是利用化学药物阻止癌细胞的增殖、浸润、转移,直至最终杀灭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式。
它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
1.1946年,氮芥(HN2)治疗恶性淋巴瘤,取得短暂疗效;1948年,甲氨蝶呤(MTX)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至此揭开现代癌症化学的序幕。
2.50年代,甲氨蝶呤(MTX)治疗绒毛膜上皮细胞癌取得成功。
氟尿嘧啶(5-Fu)、环磷酰胺(CTX)等药物的发现,化疗取得了快速发展。
3.60、70年代,长春碱(VLB)、顺铂(DDP)、博来霉素(BLM)等都已发现,化疗也开始转向以根治为目的,一些肿瘤的联合化疗方案更加成熟。
其中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通过联合化疗已能治愈。
4.80、90年代,长春瑞滨(异长春花碱)、紫杉醇等应用于临床,主要进行耐药机制研究,提高治疗的疗效。
5.21世纪,分子靶向药物称为研究的新热点,包括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用于治疗CD20+B细胞性淋巴瘤和HER2阳性的乳腺癌。
二、化疗作用机制(一)化疗目的1.根治性化疗完全杀灭肿瘤细胞,使患者获得治愈。
如绒毛膜上皮细胞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睾丸癌等。
化疗药物杀灭肿瘤的基本过程:开始是诱导缓解,使肿瘤细胞缩小,缓解后再巩固和强化治疗,达到根治的目的。
2.姑息性化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减轻痛苦、缓解某些压迫和梗阻症状。
如晚期乳腺癌、胃癌、小细胞肺癌等对化疗有一定敏感性,部分患者能延长生存期,不能治愈。
化疗不敏感肿瘤如晚期食管癌、胰腺癌、原发性肝癌等,短暂缓解症状,不能延长生存期。
(二)细胞增殖正常细胞的增殖特点:1.正常要不断增殖,产生新细胞,以代替衰老、死亡和创伤所损失的细胞,这是机体新陈代谢的表现,也是机体不断生长发育、赖以生存和延续种族的基础。
产生与丢失的细胞呈稳定的状态。
肿瘤细胞的增殖特点:1.细胞周期失控,就像寄生在细胞内的微生物,不受正常生长调控系统的控制,能持续的分裂与增殖。
2.在肿瘤的初期,肿瘤细胞群生长呈指数式,即倍增时间短;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倍增时间逐渐延长。
(Gompertzian曲线)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分为是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所经历的过程,又称为细胞增殖周期。
分为G1期(DNA合成前期,合成DNA前体物质、A TP和酶类)、S期(DNA复制加倍,合成组蛋白)、G2期(合成RNA和微管蛋白)、M期(有丝分裂期),M期后有些进入下一次细胞周期过程,有些细胞则进入休眠期G0期(不分裂、分化,有再增殖能力,受到刺激会再次分裂,进入细胞周期,肿瘤细胞复发的根源。
)(三)作用机制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诱导细胞凋亡。
(四)作用时相G1期,抑制DNA前体物质合成;S期,破坏DNA,抑制DNA复制;G2期,抑制合成RNA 和微管蛋白;M期,抑制有丝分裂;G0期,致死或刺激增殖,使细胞处于增殖期。
三、药物分类(一)按照作用时相分类1.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只对细胞群中的一部分细胞有作用,作用于细胞周期的某一时相,对G0期细胞无效。
对恶性肿瘤细胞作用强,能迅速杀伤肿瘤细胞,杀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机体耐受的限度内,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加,持续给药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剂量)可提高疗效。
2.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细胞周期的各个时相,包括G0期细胞都有效。
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较弱,杀伤作用呈时间依赖性,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发挥作用,达到一定剂量后即使剂量增加作用不增。
在一定范围内与剂量呈正相关,因此大剂量间断给药优于小剂量连续给药。
(二)按作用机制分类四、不良反应给药途径血管外给药:口服、肌肉注射、体腔注射血管内给药:动脉、静脉注射药物在组织中广泛分布,经过肝脏、小肠代谢吸收,经肾脏排泄。
(一)局部反应1.局部药物渗漏后的组织反应局部渗漏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溃疡,溃疡敬酒不愈或形成纤维化,造成功能障碍。
对组织有强刺激性药物ADM、MMC、HN2、VCR、VLB、VDS、NVB等2.栓塞性静脉炎早期为红肿、疼痛,后期为静脉栓塞、变硬呈条索状,色素沉着。
NVB、HN2、5-FU、ADM、DTIC、VM26易引起静脉炎。
(二)全身反应1.过敏反应表现为发红、荨麻疹、低血压、发绀等,严重引起休克。
常见ADM、EPI、L-ASP、紫杉醇、鬼臼毒素类。
2.发热高热,常伴寒战,一般给药2~4h出现,偶伴呼吸急促、低血压、甚至死亡、恶性淋巴瘤患者易发生。
常见BLM、ADM、ASP、ACTD、DTIC、PCZ、GEM。
3.造血系统反应Ⅰ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为主,严重时,发生感染概率明显增加,造成生命危险。
常见亚硝脲类、蒽环类、紫衫类、NVB、VLB、VP16、IFO。
Ⅱ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下降会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并伴有出血、危及生命。
常见MMC、CBP、GEM、亚硝脲类。
Ⅲ贫血成因很多,包括癌症本身、放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
肿瘤侵犯骨髓、溶血、脾大、失血、铁生成障碍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缺乏。
常见顺铂。
4.消化道反应Ⅰ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药物刺激胃肠道、胃肠上皮受抑制及血浆游离色氨酸升高有关。
常见顺铂、卡波、环磷酰胺、多柔比星。
Ⅱ黏膜炎、腹泻消化道上皮细胞更新受到抑制可使口腔到肛门整个消化道粘膜变薄,易产生继发感染,如口角炎、舌炎、肠炎等,严重引起消化道溃疡、出血、出血性或伪膜性腹泻等。
常见氟尿嘧啶类(UFT、FT207、去氧氟尿苷、卡培他滨)、MTX、AraC、伊立替康(CPT-11)Ⅲ便秘引起麻痹性肠梗阻,常见长春花生物碱类(VCR、VDS、VLB、NBS)。
5-HT3受体拮抗剂、吗啡类止痛药、高钙血症或脱水也能引起便秘。
5.心脏毒性引起急性心肌心包炎、亚急性心肌病、迟发性心肌病,表现为短暂可逆的心动过速、心律不齐、ST-T改变,剂量达到一定程度是,出现心肌话术,甚至充血性心率衰竭。
常见蒽环类中ADM、EPI、MIT,环磷酰胺、紫杉醇、丝裂霉素等6.肺毒性肺间质性改变,包括纤维性渗出、透明膜形成、间质及肺泡纤维化。
常见亚硝脲类、植物碱类、烷化剂等7.肝毒性表现为急性化学性损伤所致的肝细胞坏死和慢性长期用药后引起的肝纤维化、肝脏脂肪沉淀。
常见亚硝脲类、6MP、Ara-C、HU、L-ASP、DTIC、MTX。
8泌尿系统反应Ⅰ肾损害损伤肾小管,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变性,上皮脱落及官腔扩张。
常见DDP、MTX、IFO。
Ⅱ出血性膀胱炎代谢产物经泌尿系统排泄入膀胱后引起出血性膀胱炎。
常见IFO、CTX。
9.神经毒性周围神经毒性肢体远端麻木、感觉异常、腱反射迟钝或消失、肌无力。
常见长春花生物碱类、紫衫类、铂类。
中枢神经毒性意识模糊、人格改变、焦虑失眠、甚至轻度偏瘫、癫痫发作。
常见FU类、MTX、IFO等。
(三)远期毒性1.性腺男性产生性腺功能不全,导致精子缺乏、睾丸萎缩。
女性性腺过早衰竭,闭经、不育。
常见烷化剂及PCB、VLB。
2.第二原发性肿瘤抗癌药物本身又是致癌物质,多次化疗后长期生存的患者第二原发性肿瘤的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
第三部分放射治疗一、放疗概述二、作用机制三、临床应用四、不良反应一、放疗概述1.定义:利用放射线如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α、β、γ射线和各类x射线治疗机或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电子线、质子束及其它粒子束等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方法。
俗称“烤电”、“照光”。
通常采用X(γ)线、电子线或质子射线等放射性杀灭和损伤癌细胞,放射线破坏照射区(靶区)的细胞,使这些细胞停止分裂直至死亡,从而使肿瘤缩小或消失来治疗肿瘤。
约70%的肿瘤患者需要接受放疗,在接受单纯放疗或包含放疗的综合治疗后,数以万计的肿瘤患者被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