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日本园林发展历史源流(佛)与造园方式
日本园林发展历史源流(佛)与造园方式
提倡与民同乐 引入西洋造园法 产生公
园
大正时代(1912-1926年)
田园生活与实用庭园结合,公共活动与自然山水结合
昭和时代(1926-1988年 )
既有传统精神,又有现代精神
平成时代(1989年至今)
把传统精髓进一步整合到园林之中
总结
总的来说: 1- 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是中国式自然山水园的引进期 2- 平安时期是日本化园林的形成时期和三大园林(皇家、私家 和寺院园林)的个性化分道扬镳时期 3- 中世的镰仓时代、南北朝时代和室町时代是寺社园林的发展期 4-近世的桃山时代是茶庭露地的发展期 5-近世的江户时代是茶庭、石庭与池泉园的综合期
禅和日本园林建筑的影响
2.1 禅宗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
2.1.3 分灯禅 • 分灯禅,亦即“一花开五叶”。禅宗根据教授和方 法的不同而形成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 个派系,历经晚唐和五代而延续至后世。
2.1.4 文字禅 • 禅宗发展至宋代,经过儒、道、佛三家的融和,形 成了文字禅兴盛的局面,禅宗从“不立文字”向“ 不离文字”转变。在禅宗的传播过程中,文字、绘 画、诗词与园林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形成了以禅 宗美学为基础的审美经验,禅宗趋于文人化。
日本园林景观
——历史源流与造园方式及特征
日本园林发展历史源流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从古至今一直有着广泛的 交流。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 之后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
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
化。
园林史4阶段
1.古代园林 2.中世园林 3.近世园林 4.现代园林
•
禅和日本园林建筑的影响
•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远甚于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的教义迎合了当 时日本社会文化修养水平较低的武士阶层的精神需求,得到了幕府的保护, 迅速发展而成为日本社会文化意识的主流,影响甚至主宰了日本社会生活的 方方面面。
与中国古典园林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影响不同,日本古典园林主要是受到佛教 尤其是禅宗的影响。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现世享乐中世俗审美情趣 ,而日本古典园林则崇尚来世向往,从而否定现世的怆苦的意境美。相对于 中国古典园林来说,日本古典园林所给予人内心的震撼是来自于心灵深处。
•
禅和日本园林建筑的影响
禅的定义:禅,梵文“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 虑”、“思维修”、“弃恶”等。就是在生活中静静过 滤碎片,修正错误的思维,抛弃恶念。 禅大体分有两种,一曰如来禅,乃佛陀一代时教所开 讲之止观禅定,二曰祖师禅,乃达摩西来直指人心,见 性成佛之最上乘禅! 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 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禅和日本园林建筑的影响
2.1 禅宗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
2.1.5 现代禅 • 20世纪,禅宗通过日本禅师和禅学家将禅传播至欧美国家。铃木大拙 是其中贡献最大的人物,他用英文写了许多介绍禅宗的著作(《大乘 佛教纲要》、 《中国佛教印象记》),创办英语杂志(《东方佛教徒 》),并成立禅学研究所,讲学于欧美。 • 21世纪,现代禅学思想的一大趋势,是注重禅与世俗生活的结合,努 力探求当代人在紧张繁忙的生活中容易参修而又能顿获受益的新路。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日本茶道、茶庭中的禅宗思想
• 镰仓时代,禅师荣西不仅将临济禅宗带回日本,还将中国茶种和饮茶文化 带回了日本,为日本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所著的《吃茶养生记》就 是日本的第一本《茶经》。15世纪末,村田珠光创立了具有禅理的茶道。 最后由千利休集大成,将茶与禅结合,确立了正宗茶道。 茶庭,形成于桃山时代,最初是作为一个小巧而独特区域用来引导通向茶 室的路径。不久以后,茶道逐渐被认为需要单独的建筑空间,于是与住所 分离的“茶室”产生,而茶庭也相伴而生。茶室就是举行茶道的场所,茶 庭就是茶室所在的庭园。在千利休的影响下,茶室设计开始变得简朴:一 般只开一扇窗,刚刚允许足够的光线而不会有使人分心的景观进入,还有 一个进出必须的门口。茶庭好像是为了补偿茶室的这种严肃气氛,被精心 设计成世俗化的空间,为了进行茶室中的茶道做好心理准备。
(主流) (主体)
中世园林史
室町时代园林(1392-1573年)
独立枯山水 茶庭 回游取代舟游
近世园林史
桃山时代园林(1573-1603年)
传统的池庭 豪华的平庭 枯寂的石庭 朴素的茶庭
江户时代园林(1603-1867年)
儒家思想(中庸思想) 天人合一 皇家、武家、僧家三足鼎立
现代园林史
明治时代(1868-1912年)
日 本 禅 宗 园 林 实 例 分 析
西 芳 寺 庭 园
a. 西芳寺历史沿革 西芳寺是在奈良时代所创建的佛教寺院,作为净土宗寺院保存至 日本中世。直至中世南北朝时代,由禅僧造园家梦窗疏石在原寺院的基址 上修建、扩建,并通过设计加入了禅的意味。他在设计中提出:“对山水, 常觉醒,利修行”,认为营造合适的禅寺环境,能促进修行和开悟。 随后,西芳寺受到战乱的破坏并已经修建。长期荒废的庭园和残 枝古树,为各种青苔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阴湿环境。厚厚的青苔逐渐长满 全寺,犹如绿色的绒毯,共有120余种,因此西芳寺又名“苔寺”。 西芳寺饱经沧桑,全寺长满苔藓的园林环境与梦窗国师当时的设 计思想相距甚远,但这样的巧合又恰恰成为了禅宗美学的众多表现中的一 个出色的例子。庭园中宁静而幽闭的自然环境,很好的体现了禅的思想。 因此,在后来的枯山水营造中,材料除了岩石和沙砾以外,还会使用到苔 藓。
禅和日本园林建筑的影响
2.1 禅宗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
2.1.2 祖师禅 • 六祖惠能大师,三岁丧父,其母守志抚孤,家贫,惠能 以采樵为生,一日,负薪到市上,听到别人读《金刚经 》,有所领悟而前往黄梅(湖北)向禅宗五祖弘忍禅师 学法。几经艰辛和磨难,得到五祖的心法和衣钵,经过 十五年时间,才在广州的法性寺(今广州光孝寺)大弘 禅法。 • 《六祖法宝坛经》记载,五祖大弟子神秀作有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惠能见此偈,亦作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见祖师禅强调顿悟自 性,行住坐卧、饮食起居都是修行。
建园数量超过前朝 喜曲水建制
古代园林史
平安时代园林(794-1185年)
唐风庭园
寝殿造庭园
(主流)
净土庭园
(佛教宗教开始)
中世园林史
镰仓时代园林(1185-1333年)
净土园林格局 舟游式 回游式
禅宗思想 枯山水
天龙寺
西芳寺
临川寺
中世园林史
南北朝时代园林(1333-139史过程
2.1.1 如来禅 禅宗典籍《景德传灯录》记载,释迦在灵山会上,对着 百万人,默然不说一句话,只自轻轻地手拈一枝花,普 遍地向大众环示一转,大家都不了解他的寓意,只有大 弟子摩诃迦叶,会心一笑,于是释迦便当众宣布:“吾有 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便是禅宗的开始。后来由 迦叶尊者为印度禅宗的第一代祖师,历代相传,到了第 二十八代菩提达摩大师,正当中国南北朝时代印度佛教 衰微,大师谓东土震旦(即中国),有大乘气象,所以 便于公元五、六世纪从海路到达广东番禺,随后开始了 艰难的传法历程。
禅和日本园林建筑的影响
2. 关于禅宗
• 禅宗,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是与中国文化精神结合后形成的中国佛 教,同时也是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学最精粹的宗派。在禅宗思想体系确立 的过程中,禅宗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变化 的过程: 如来禅 祖师禅 分灯禅 文字禅 现代禅
禅和日本园林建筑的影响
连接上下两 段的门
上段(北部)的干涸瀑布
最北部竹林景观
园中建筑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室町时代
室町时代,能乐、狂言、连歌、香道、歌舞伎、插花、茶道等至今 被日本引以为荣的传统文化形式纷纷诞生,这是日本文化史上的黄金时期 。造园也兴盛起来,禅宗园的构成和表现趋于抽象化,组合着的石块模拟 成佛像,白砂表示流动着的水。在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 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禅宗庭园 中,树木、岩石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却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 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这样的园林纯粹是一种“精神园林”。
禅和日本园林建筑的影响
2.2 禅宗的思想核心
2.2.2 “顿悟” • “顿悟”在禅宗中的意义,就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的改变过程。在 “顿悟”之前,人们是用功利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这种看待事物 的心态可以称为“凡心”。而禅宗的修行过程就是褪却“凡心”的过 程。在“顿悟”后,“凡心”就会转变为“禅心”。而所谓的“禅心 ”关注的是事物现象本身,关注事物现象对人的心灵影响。“禅心” 以一种超脱于功利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世界在“禅心”面前就会呈现 一种审美的境界。比如,同样对待“雨”,“凡心”惦记这“雨”的 功利性,给干旱的土地带来滋润或影响出行等,而“禅心”指排除了 一切功利思想,剩下只是关注“雨”的本身,雨的声音和雨的形式。
古代园林史
大和时代园林(公元300年至公元592年)
苑囿特点 池泉山水园
古代园林史
飞鸟时代园林(公元593年至公元710年)
造园水平 技术源流 内容 文化
类型 传承 手法
古代园林史
洲浜
特点是池庭铺鹅卵石,又称玉石,岸线喜欢出半岛,同样铺以玉石,成为洲浜。
古代园林史
奈良时代园林(公元711年至794年)
也可以说: 1-飞鸟、奈良时代是中国式山水园 泊来期 2-平安期是日本式池泉园的 “和化”期 3-镰仓、南北朝、室町期是园林 佛教化的时期 4-桃山期是园林的 茶道化期 5-江户期是佛法、茶道、儒意 综合期
禅和古代日本园林建筑
1. 绪论
• 日本的禅宗是从中国引进的,在公元12世纪由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将禅宗临济 一派介绍到日本,其后在公元13世纪又由日本高僧道远禅师将禅宗曹洞一派 引进到日本。经过镰仓和室町幕府时期后,深深地渗透到了日本的思想和文 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相对于中国的“乐感”文化而言,“物哀”文化是贯穿日本传统文化和审美 意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种文化形式与岛国恶劣的气候和多震的地理环境 不无关系。“物哀”文化是悲情之美,这种情绪更多的是使人冷静和沉思乃 至形成一种悲天怜人的博大情怀。因此日本文化的特性与禅的精神有着非常 合拍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