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2) PPT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2) PPT
• 8、元代统治者推行人种等级制度和“七匠 八娼,九儒十丐”阶层分类观念的影响, 人们在传统观念中对元代儒学及儒家教化 思想的发展持谨慎态度。
• 但实际上元代发展了两宋时期兴起的儒家 理学,而且在崇文重儒政策的引导下,最 终建立起一整套仿照汉人政治制度的国家 政权,更为重要的是完善了以理学为唯一 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在书院平台建立的 基础上,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治国方针, 也确立了理学在社会教化和国家意识形态 中的统治地位
• 自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式微, 诸侯并立,周公时期所确定的礼 乐制度逐渐被破坏,各个诸侯国 家,甚至包括一些掌握实权的大 夫也常常改变和抛弃礼乐文教, 而作出专事征伐等违背礼制的僭 越之举。礼乐制度严重损坏,如 何对人、对执政者进行系统的伦 理道德教育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为此,孔子兴教化,勇敢承担起 他们的历史使命,逐渐提出、明 确并创立了儒家教化思想体系。 期望以此美风俗、序人伦。
• 思想文化发展层面,王阳明基于心学理论提出的教化工夫 论,实为儒学教化思想在封建社会后期最大的一次突破。
• 与之相对应,在基层社会治理层面,统治阶级推崇乡约的 教化和控制功能,借助士绅群体的力量,通过宣讲圣谕、 编著推广劝善书等活动在美化地方风俗,教民向善及维护 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 10、清朝借鉴前期外族统治经验,完全坚持前朝 旧制,继续推行八股取士,将儒家义理特别是宋 明理学的精神贯彻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人群中间。
• 5、隋朝取士儒家化,重新强调并确立了儒学的统 治地位。文帝称:“儒学之道,训教生人,识父 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于朝,任之 以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范。”
• 以此思想为指导,隋朝诏封孔子后裔,在全国范 围内大兴儒学教育,搜集整理儒家经典,重用儒 士,特别是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选 举制度和政策的改变,有力引导了全社会对儒家 思想和学说的尊崇,同时也为儒家教化思想和实 践在唐代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 周公始作《周礼》,制礼作乐,将文治教化工程推向全国。 在《周礼》中,他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 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等机构编制和岗位职责条分缕析,要求各色人等各安其责, 各守其分,将社会纳入到一个统一有序的规范之中。同时, 借用“礼辨异”、“乐统同”的功能,用“大礼三百,小 礼三千”从外部规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人心的统 合,社会不至于僵死呆板,他又根据各种仪式典礼,创制 了相应的雅乐,如《小雅》之《鹿鸣》,《大雅》之《文 王》等,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民众从内心深处 去感受天人合一,物我调适 之道。
• 无论是黄帝“顺天地之纪”,还是尧命令 羲和、羲仲二人定历法,辨四季,都说明 古时人们已经通过观察天体运行和物候变 化,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时空概念有了初步 确认。对规律认知和把握基础上的趋利避 害行为,也使人们同时明白,只有把人纳 入自然的轨道,以合乎自然规律的方式生 产生活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得到上天的眷 顾而保持个体和部落的持续发展。(天人 合一)
• 总之,传统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要求人们 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部落之间的战乱纷 争,也使人们逐渐明白人心向背的利害,顺天应 人,修德以教,天下咸归的理念也逐渐在统治阶 级的实践中不断被发扬光大。可以说,思想政治 教育从上古黄帝轩辕氏起,就已经为人们所重视 和领悟,期间经过尧、舜、禹、商汤、文、武的 积累和总结,至周公之时,完成了一种思想的自 发到自觉的飞跃,这是生产生活方式和长期政治 实践的结果。至此,由上古历代圣王积累演变而 成的思想在周公这里因为礼乐制度的订立而开大 端。
• 2、原则——仁义忠信
• (1)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 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中庸》)
• 首先,从治国理政角度而言,要求主政者仁民爱 物,修身以仁。在此方面,将孔子仁学思想发扬 光大的非孟子莫属。孟子的民本、仁政理论成为 儒家在后世教化实践中对统治者提出的最基本的, 也是从未改变的原则要求。
• 6、唐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儒家经典 教材全面修订,科举士子推广实践,使得儒家教 化思想愈加普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 7、两宋前后涌现了众多儒学大家,实现了 儒学历史的一次伟大复兴。借助印刷术的 发展,实现了儒家典籍数量的快速增长与 传播,特别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 体的理学思想体系盛行,朱熹为集大成者。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端
• 古代儒家思想何以发端,究其 缘由还是因为现实社会给思想 界提出了问题。
• 首先,从黄帝开始,人们已经 认识到顺天理、化万物的智者 对部落发展的重要性。
• 黄帝面对当时诸侯相互侵伐的 乱局,司马迁说他“修德振兵, 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 四方,”“顺天地之纪,幽冥 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 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 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 物。”
• 其次,仅追求天时地利不能满足部落和社 会的持续发展,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存在, 部落首领能否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 生存条件下,给部落成员以必要的生存发 展条件,关系到部落的人心向背,也关系 到部落的未来发展。为此,道德修养的高 尚与品行的高洁成为判断部落首领能否带 领部落成员继续发展壮大的标准。
• (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简略
• 1、春秋至战国时期,孔、孟、荀创儒家思 想
• 2、秦朝重法家,而弃儒家,“焚书坑儒”
• 3、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 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治国思想之后,儒家思 想也随之迎来了第一个大发展时期。
•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相互斗争 与融合,玄学思潮被推崇,儒学由此失去 了往日独尊地位,但是出于统治的需要, 其正统地位并未完全丧失。
• (四)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 1、核心——修己安人 • (1)修己 • 笃学为修己之基 ,《大学》有言,“故知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
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格物。” • 善学为修己之要 ,尊重具有朴素辩证法色彩的、按照因人而异、因地 制宜、因时而变要求进行学习的规律。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就是指学与思不可偏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五者不可偏废,废其一也,非学也。”
• 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候按照天理、人情、事理等 “义”的原则进行的一种规范性实践活动,这种 活动不但符合“义”,也符合仁爱、孝悌等道德 原则,更符合儒家所提倡的“礼”、“义”本身 是作为一种德目以具体实践来表现的观点,它是 一种道德规约和道德实践的统一体
• (3)忠:
•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忠”解释为“敬也, 从心,中声。”段玉裁注之曰:“敬者,肃也。 未有尽心而不敬者……尽心曰忠。”以敬释忠, 将“从心”、“尽心”作为“忠”的本义 。古代 深化经历了尽己敬人、臣民忠君、公忠体国三个 层次演进。
• 公忠体国:以自身的德行修养提升为基础,忠于 国家,忠于民众,主张倡行治道是这种道德品质 的主要外在表现 。所谓“忠者,中也”的意思也 是说公允中正,不以一家一姓之私利害天下中正 公允之大德。以大公无私之心,为天下万民谋福 祉,君臣各守其道,做到“元首明哉,股肱良 哉”,才能实现“庶事康哉”的理想
• 经武王牧野一役,奴隶倒戈,天下归心而一举伐 纣功成。
• 通过司马迁对汤武革命过程的描述,发现在这个 朝代更迭关头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德”,无德 之君无法治国,无论夏桀还是殷纣,皆因失德而 失国。而商汤和文王、武王父子也因修德而得天 下。
• 有感于商纣王的失德亡国的教训,周朝统治者特别是武王 和周公筹划如何使国家安定,万民归顺。为此,周公在辅 佐成王期间,除了用武力维护统治之外,更多情况下是自 觉意识到了“为政以德”才是安定天下的最好办法 。
• 孟子接力孔子思想,为了论证 教化的可行性,提出了性善论, 从而证明了人性的可教,进而 指向社会的可化。荀子则从性 恶论入手,首倡教化之思。虽 然孟、荀二人切入角度不同, 但共同指向人的道德品行是可 以改变的,于是教化始出,并 分别经过秦朝“三老掌教化”、 西汉全面推向社会政治实践等 一系列积累,而逐步完成了由 道德教育向政治范畴的转变。
• 9、明代教化思想和实践在前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日 趋完善。具体在政策制度层面,统治者在文教政策的制定 上唯程朱理学独尊,惟程朱理学精义是举,八股取士政策 导向性相当明显,以致儒家士子不得不自觉灌输理学要义。
• 社会生活导向层面,儒家的“三纲五常”等伦理规约渗透 至各个阶层和群体,特别是对女性道德方面的控制较前代 有了明显加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4)信
• 诚在《说文解字》中被训为“信”,这种 “诚”、“信”互训的做法表明“信”作 为道德规范,意在要求言语上真实无妄, 行动上恪守诺言,不欺不骗,以言行合一 的实际行动履行好自己所允诺的义务和责 任,以保证人与人相互间关系的合理与规 范,从而实现和谐与美好。
• 其次,从推动社会教化角度而言,要求教民以仁, 亲亲为大,奉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仁爱原则, 以维护各类社会成员之间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
• (2)义:
• “正当”、“应当”;“合适”、“合理”; “天理之宜”;“善”及“道理”、意义“等五 层意思。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义”“是指一般的 道德准则,其顺乎人情,合乎事理,通乎天理, 是指导和判断人之行为的道理与意义,其基本特 征是合情合理。”
• 尧、舜、禹禅让制度的确立就是对这一选 贤任能标准的最佳诠释。
• “帝桀之时……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 堪。”“汤修德”,故“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 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
• 殷纣王比之夏桀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好酒淫 乐……妲己之言是从……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 而盈钜桥之粟。”以致发展到“以酒为池,悬肉 为林”的荒淫无耻地步。
• 尽己敬人:忠作为儒家倡导的一个基本道德信条, 起初也是作为调节人自身的身心关系,以及人我、 人物之间的关系而诞生的。换言之,“忠被当作 一种普遍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贯穿于处己、 待人、为政的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