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歧义现象浅析中本0701班霍晓婷指导教师:姚勤智摘要:语言运用中的歧义现象常会影响人们对话语意思的正确理解,但歧义并不总是消极的,它也有可取之处。
本文在简介歧义现象的成因及分类的基础上,以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歧义现象为例,探讨了歧义现象在语言交际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歧义;歧义分类;歧义作用引言英语作为世界性的官方语言,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这两种语言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歧义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在任何语言运用中都会产生这种语义模糊的语言现象,因此对歧义的产生和形成加以研究有广泛而切实的意义。
本文将就英汉语言中的一些典型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歧义在语言运用中的积极作用。
一、歧义现象的分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英语和汉语尽管语种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民族性特征,但语言作为一种全人类共有的社会现象,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总有某些反映语言共同规律的东西,语言歧义是任何自然语言的内在特性。
英语中有歧义现象,汉语中也时常会出现此种现象。
歧义显露于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和语言的各个层面。
正如亚里士多德说:“词是有限的,句式也是有限的,而事物却是无限的。
故而同一个词、同一个句式便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意义。
”①(一)语音歧义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早在文字出现以前就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范围和频率远比文字大得多,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沟通主要是通过声音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转引自张维鼎.意义与认知范畴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338.传递和接受来实现的。
而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词,及说话时语气的停顿、语调的不同、读音的轻重都为歧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1.停顿停顿指句子内部、句子之间的声音间歇。
同一个话语,停顿的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义就不同。
例如:①John said Mary is a fool.a. John said/Mary is a fool.约翰说:‚玛丽是个傻瓜。
‛b. John/said Mary/is a fool.玛丽说:‚约翰是个傻瓜。
‛②Those who bought quickly made a profit.a. Those who bought quickly/made a profit.卖的人很快能够获利。
b. Those who bought/quickly made a profit.买的人很快能够获利。
③奶奶爱吃鸡蛋面包。
a. 奶奶爱吃鸡蛋/面包。
(鸡蛋和面包是并列关系)b. 奶奶爱吃/鸡蛋面包。
(鸡蛋和面包是偏正关系)④六加四乘以八减三。
a. 六加四,乘以八,减三。
b. 六加,四乘以八,减三。
2.同音异义同音异义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包括同音同形异义词和同音异形异义词,在此只讨论后者。
例如:①She is fond of [səuing].a. She is fond of sewing. 她喜欢缝纫。
b. She is fond of sowing.她喜欢播种。
②这个方案没有yi yi。
a. 这个方案没有意义。
b. 这个方案没有异议。
3.重音英语单词有单词重音,句子也有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而汉语除了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基本声调外,也有重音和轻音之分。
读音的轻重可能成为歧义现象产生的根源。
像“I will do it”这样的句子,如果重读“do it”意思是“我将做这件事”;如果重读“will”则是“我愿做这件事”。
同样“是去年发表的诗歌”,如重读“是去年”强调的是时间;如重读“诗歌”则强调作品的类型,侧重点明显不同。
再比如“我请你去”这句话也可能有两种解释:如果其中“去”读的是重音就相当于英语中的“I ask you togo”;反之“去”读轻音,则为“I will invite you”。
此外,语调的不同也同样造成歧义。
“I do not know”如用升调,表示反问;如果用降调,则为陈述。
同样“我不知道”加不同的标点符号,或使用不同的语气都可能表明说话者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可见,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复杂而又灵活的过程,对语义的理解,除了和词义、词序、语法相关之外,和语音也有重要的关系。
(二)词汇歧义由词汇产生的歧义主要也有两种:词形同词性不同和词形同词义不同。
1.词形同词性不同①我的房间没锁。
a. 我的房间没有锁头。
(锁用作名词)b. 我的房间开着,没锁上。
(锁用作动词)②More beautiful girls.a.更多漂亮的姑娘。
(more用作形容词)b.更漂亮的姑娘。
(more用作副词)③Is he that kind?a. 他真是那种人吗?(that用作指示代词,kind用作名词)b. 他真的那么和蔼吗?(that用作副词,kind用作形容词)2.词形同词义不同①这三箱书要送图书馆。
(这三箱书要送到图书馆;这三箱书要送给图书馆。
)②公路一边有一棵树。
(公路的两边各有一棵树。
公路的一边有一棵树。
)例①中,“送”这个动词有两个含义:运送、赠送;②中,“边”有旁边和边缘两个意思,因此给以上两个例子造成歧义。
③He is a kindly Fagin who harbors a nest of adolescent thieves.他是个面相和善的贼头,窝藏了一批少年盗贼。
“Fagin”是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中,专门教唆少年犯罪的贼首,现在已经变成了教唆犯的代名词。
(三)语法歧义语法层面上也有“同形异义”结构所造成的歧义,有的学者称其为“语法歧义”或“结构歧义”。
它既可表现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亦可表现为一个短语,即表层结构完全相同的句子或短语有一个以上结构分析或语义解释。
1.切分不一①fish blood systema. [fish] blood systemb. [fish blood] system②基本建设基金a.[基本]建设基金b.[基本建设]基金这两例中英汉结构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均是名词串,且前两个名词可以结合一体来修饰后一个名词,或后两个名词作为一个单位被第一个名词所修饰。
这类歧义在英汉修饰语名词化的趋势中是一种值得关注的问题。
2.词类或结构不明①Ship sails today.a. Sails are to be shipped today.b. The ship is leaving today.②学习文件(动宾\偏正)例①中的“ship sails”既可以构成动宾关系,也可以构成主谓关系;例②中究竟意为供学习用的文件还是让人学文件,不清楚。
3.省略内容不详①Lucy likes music better than her dog.a. Lucy likes music more than her dog likes music.b. Lucy likes music more than she likes her dog.②‚宝玉!宝玉!你好……‛(红楼梦中林黛玉临终语)a. 你好狠心b. 你好好保重4.施动和受动①The cat is ready to eat.a. It is ready to eat the cat.b. The cat has got ready to eat something.②爸爸要开刀了。
a. 爸爸要接受手术了。
b. 爸爸要给人做手术了。
这种歧义产生的条件:一是主语可兼任施动者或受动者,二是动词必须可以和主语构成主谓或动宾结构。
(四)语用歧义“语用歧义是在不同的语用背景或不同的语用前提下产生的歧义。
”①第一,它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说话者提供了一种不确定语境因素或间接的话语,如:1.他们都去了。
“都”可以重读,也可以轻读,重读是说:“他们全都出去了(一个没剩)”,轻读是说:“连他们都去了,(我们也应该去)。
”这是一个在语用平面上产生歧义的实例。
它主要是由于语音形式的不同而造成的。
语音形式,通常是指句调,而句调是由停顿、轻重音、长短音组成。
语言是通过语音形式表示意义的,而语音形式不同,句子的意思也就不一样,这里的语音形式不同,是指书面语音,正是因为语用为歧义的成立提供了解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因此对于同一个句法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语音形式,因而导致歧义的产生。
2. Son: About how long will it be before I die ?Father: You are not going to die .What is the matter with you ?Son: Oh,yes,I am .I heard him say a hundred and two.Father: People do not die with a fever of one hundred and two.That is a silly way to talk.Son:I know they do .At school in France the boys told me you can not live with forth-four degrees.I have got a hundred and two .父亲所说的体温记数是华氏温度,而这一语境知识在话语中并不明朗。
儿子在对父亲所提供的这一语境要素不了解的情况下,把102度理解为摄氏温度,从而产生歧义。
这样,语境因素的不明朗就导致了话语有摄氏记数和华氏记数的不同解读。
第二,不同的背景知识为同一语句提供不同的解释而产生的语用歧义。
在语言交际中,说写者常常是在已知背景的制约下进行表达的,听读者如果不了解这类背景,是会对说写者所表达的语义产生歧解的。
朱德熙说:“通常认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杨亦鸣.试论"也"字句的歧义[J].中国语文,2000(5):114.没有歧义的句子在某种特殊的语言环境里仍然有产生歧义的可能。
”①例如:1.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四回中说到:‚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
’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
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②曹操在亡命之中,思想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加之生性多疑,所以一听“缚而杀之”便以为吕伯奢要杀他,而误杀了吕一家。
其实,吕伯奢家人的对话,对于对话的人来说,没有歧义,他们知道杀的是猪;隔墙而听的曹操,因为不知道对方的语言环境,故误解了对方的好意。
2.在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现代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有时也会对语言信息的理解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下面一组对话:A.“What will lawyers do after they die?”B.“lie still.”以上对话可译为译句(1)A.“律师死后干什么?”B.“还是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