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考试卷A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考试卷A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2004 年第二学期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考试试卷(A)
课程代码及序号 TIR201——0
学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判断题(判断并说明理由,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1、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是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关键。



2、中国对外开放采取了逐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方针。

( )
3、当前,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已成为我国扩大出口贸易的最主要障碍。

(
) 4、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实现了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的转变。

( )
5、通过对外贸易实现实物形态的转换,是平衡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客观要求。

( )
二、简答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1、简要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2、我国为何要调控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投向?
3、简述《对外贸易法》修改的主要内容。

4、你认为中国现阶段实施“走出去”战略有没有可能性?为什么?
5、简要分析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的互动作用。

三、论述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以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分析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2、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我国对外贸易体制进行了哪些方面的重大改革?选取其中的两个方 面分析改革拟解决的问题。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考试试卷(A)
课程代码及序号 TIR201——0
一、判断题(判断并说明理由,每小题 4 分)
1、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是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关键。

对 (1 分)
(1)我国已成功迈入贸易大国行列,但与发达贸易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出口仍以劳动和资 源密集型产品为主。

(1 分)
(2)我国能否在最大的程度分享参与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主要取决于能否尽快提高对外贸易 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1 分)
(3)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依靠技术创新建立我国出口产业和产品新的动态比较优势,优化出口 商品结构,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竞争力。

(1 分)
2、中国对外开放采取了逐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方针。

对(2 分)
(1)1992 年以前,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开放。

(1 分)
(2)1992 年以后,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初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1 分)
3、当前,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已成为我国扩大出口贸易的最主要障碍。

错(2 分)
当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已成为我国扩大出口贸易的最主要障碍。

2 分)
4、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实现了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的转变。

错(2 分)
(1)在中国出口中粗加工、浅加工制成品仍占较大比重。

(1 分)
(2)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低。

(1 分)
5、通过对外贸易实现实物形态的转换,是平衡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客观要求。

对(1 分)
(1)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保持实物形态的基本平衡。

(1 分)
(2)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国社会总产品的实际实物构成,往往与社会再生产所要求的比
例关系有差距。

(1 分)
(3)对外贸易的主要职能是对外实现使用价值的转换。

(1 分)
二、简答题(每小题 6 分)
1、简要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以下每小点各 1 分)
(1)进出口贸易额迅速增长,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增长率。

(2)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3)进出口市场不断扩展。

(4)贸易方式多样化,其中加工贸易快速发展,成为推动中国外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

(5)外贸经营主体实现多元化,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十分迅速。

(6)沿海地区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基地。

2、我国为何要调控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投向?(以下每小点各3 分)
(1)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及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2)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对我国外贸易商品结构优化的影响。

3、简述《对外贸易法》修改的主要内容。

(以下每小点各2 分)
(1)对外贸法与我国入世承诺和世贸组织规则不相符的内容进行了修改;
(2)根据我国入世承诺和世贸组织规则,对我国享受世贸组织成员权利的实施机制和程序作了规定;
(3)根据外贸法实施以来出现的新情况和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要求作了修改。

4、你认为中国现阶段实施“走出去”战略有没有现实可能性?为什么?
有可能性。

(1.5 分)
从以下方面进行说明:
(1)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

(1.5 分)
(2)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1.5 分)
(3)我国资金的充裕程度。

(1.5 分)
5、简要分析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的互动作用。

(以下每小点各3 分)
(1)技术进步指技术创新,一国可以通过技术贸易和技术外溢带来技术水平的提高。

(2)技术进步亦可反作用于对外贸易,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贸易规模、改善贸易条件、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论述题(每题10 分)
1、以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分析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1)国际分工是客观的经济范畴,它的形成与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4 分)
(2)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国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而带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日益加强。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反过来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
一步发展。

(3 分)
(3)生产国际化、国际分工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一条客观经济规律。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作为一个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遵循客观经济
规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以加速经济发展。

(3 分)
2、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我国对外贸易体制进行了哪些方面的重大改革?选取其中的两个方面分析改革拟解决的问题。

一问答案:
(1)下放外贸经营权,扩大地方政府对外贸易经营权。

(1 分)
(2)扩大对外贸易经营权,打破垄断经营。

(1 分)
(3)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

(1 分)
(4)逐步缩小外贸计划控制范围,启用关税与非关税手段。

(1 分)
(5)改革外汇管理体制。

(1 分)
(6)实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

(1 分)
(7)改革统包盈亏的对外贸易财务体制。

(1 分)二问答案略。

(3 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