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使用建议和教学建议
四、营造“我的课堂”――教学与个人经 验之整合
道德目的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中,然而,只 有当一门学科的知识能够和学生的经验结合 起来,激发学生行动的动机,这样的知识才 是道德的知识,这种知识才能够使行为改善, 属于品格的一部分。
学生有两个世界:压缩在教室黑板上的逻辑世界和 游动在玻璃窗外的那个世界。后一个世界对儿童是 更有益、更重要的,它是前一个世界的思想源泉, 是知识的活力的来源――它就是学生的生活,就是 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知识教学只有与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 才能成为具有个人意义的知识,才是具有陶冶功能 的知识,否则,它们对于人而言,便始终只能是 “外在的财富”[1]。 [1] 〔德〕雅斯贝尔斯著 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 书店
一、教师要懂得教材背后的理念
任何教材总是在某种特定的理念指导下编写的,编 写理念是教材编写者在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指导下, 对教材编写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基本观点,体现 了课程的基本教育观。教材理念虽不直接出现在教 材中,但理解它才能把握教材精神宗旨。 教师如果只知道教材而不知道教材背后的理念、哲 学,就好像只有血肉而没有骨头,教材背后的理念 便是支撑教材的脊梁。在教材编写试讲过程中发现, 如果教师不理解新教材背后的编写理念,那么教材 编写再精致也是没有用的。
2、学生参与教学 备课阶段的参与。 上课阶段的参与。
“学习教材不是最终目的:教材只是一个中间站, 是走向广阔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中间站。” 辩论结束后学生们用创作一件作品来表达自己的 感觉,作品的内容丰富多彩。一位同学交上来的 作品就是一张白纸,他解释说:一张白纸就是希 望地球无污染。最后的村民代表大会学生发出的 呼吁也是:反恐,可持续发展,延长义务教育年 限,武器大炮的用途是放烟花,开发无污染能源 等。主持人从大家的作品中选了一首诗作为课的 结尾:人口少一些,思想高一点,绿地多一片, 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
《人民代表的责任》(九年级)
新课导入: 师:一个三口之家要买房,这样一件家庭大事是怎 么做出决定的呢? 生(众):父母商量。 生(个别):好像是爸爸做主。 师:这一般是以一家三口坐下来共同商讨的方式做 出决定。那么,一个国家遇到大事该怎么办呢? 13亿人一起坐下来这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就有 了一个制度,叫做―― 生(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课标:内容标准:一、成长中的我:1.4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 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二、我与他人的关系:3.2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 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三、道德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俄罗斯道德哲学家德洛布尼斯基说,道德不是一个可以从生活 中抽离出来的、单独的现象,生活中没有一种孤立的现象叫做 道德,道德现象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 “道德总是存在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生活中的一切在场、不 在场(指背景性存在)都会和道德纠结在一起,难分难舍。” (鲁洁) 生活是道德的基本存在形态,道德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人应 当如何生活是道德的基本问题。所以道德不能作为一个孤立的 东西来教,道德问题广泛地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校道德教 育也应在学生的广泛而真实的生活中进行。
二、熟练掌握课标,综合分析每课要达成 的目标。
教材中每课都有机整合了课标中道德、心理、 法律和国情的目标要求。每一课的目标往往 体现了课标中若干处若干个子目标,这就要 求老师要参看《教师用书》的分析,综合把 握每课要达成的目标。
教育目标
感知全新的中学生活,体验成长感觉,树立 克服困难的自信;了解国家教育状况,初步确立 受教育是公民权利的观念。
Percent 24.3 58.6 16.2 .9 100.0
Valid Percent 24.3 58.6 16.2 .9 100.0
1、情境缩短距离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意象与情趣互相契合,人情与物 理互相渗透。情恰能称景,景恰也能传情,即景生 情,因情生景,情景相生而且相契合无间。“一片 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以物理移人情,美学家 称为“内模仿”[1]作用。情境是物理和心理的结 合,情境教学是物理移人情、心情促心情的教学方 法,通过情境的创设将知识与个人经验结合起来。 使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 情境的创设能为教材与学生的经验、情感相结合提 供影响的场力。我国情境教育的开拓者李吉林认为 恰当的情境可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心理距离。 [1] 朱光潜著 诗论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第37页
表2.5 关于“知识传授与学生经验结合”的态度
Cumulative Percent 53.2 91.0 98.2 99.1 100.0
Frequency Valid 很重要 比较重要 一般 不重要 很不重要 Total 59 42 8 1 1 111
Percent 53.2 37.8 7.2 .9 .9 100.0
使用情境教学法注意: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返 照,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而不同。每人所见到的 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 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 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1]。教学中创设的情境, 对于不同的学生意义可能是不同的。在教学中, 情境的创设要能对学生发生作用,师生双方就要 相互识别、了解对方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需要 相互了解对方独特的情景定义,否则就很难理解 情境的意义。 [1] 朱光潜著 诗论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第39页
Valid Percent 53.2 37.8 7.2 .9 .9 100.0
表 2.6 实际上 将知识传授 与学生经验 结合的程度
Cumulative Percent 24.3 82.9 99.1 100.0
Frequency Valid 很多 比较多 一般 比较少 Total 27 65 18 1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