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卢沟桥烽火
【教学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教版)六年制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
【教材简析】
《卢沟桥烽火》是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在六年级学生心中,抗日战争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至于卢沟桥事变具体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并不了解,毕竟现在的孩子距离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已很久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读准多音字“爪”、“咽”、“处”。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攻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
【教学准备】
1、查阅历史资料
2、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
尤其是这篇属于情感护强烈的文本,更应学生自读自悟。
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攻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巧用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背景音乐《松花江上》。
2、学生交流:
关于日本侵略的历史,我们都了解哪些:
生1:…………
生2:…………
生3:…………
【设计意图】: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学生人人参与,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更准确把握课文容,获得初步感知。
3、老师讲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导语:这是一段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历史,可惜不幸的是近年来,日本有一部分人却在歪曲历史事实,不承认他们的先辈曾经在我国犯下的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甚至还美化他们的侵略战争,把他们无耻的侵略行为说成是正义的。
事实到底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卢沟桥烽火》。
4、揭题,板书课题,理解“烽火”,再解题、读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出示生字词,检查自习效果。
○1、认读生字词。
烽火妄图伪军咽喉凌晨呐喊歼灭震耳欲聋哭爹喊娘
○2、认读多音字“爪”、“咽”、“处”。
3、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容。
○1、边读边画出描写时间词语的句子。
(师相机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2、分段朗读课文,说说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三、紧扣容,解决问题。
(一)、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
1、引导学生通过对“蚕食”“妄图”等词的理解,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2、配以中国地图找找“东北三省”、“华北”位置,理解“咽喉”的意思。
【设计意图】:多媒体显示卢沟桥事变示意图,形象地显示“激活”了文字,促进了学生的正确感知,使学生对卢沟桥重要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为感悟后文所描写的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奋力守桥的英勇精神做铺垫。
过渡:敌人对此是如梗在咽,恨不得一举拿下,好扫平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
美丽祥和的卢沟晓月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卢沟桥事变的详细经过。
(二)、仔细品读2-5自然段,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的爱憎感情。
1、边读边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然后就其中一个时间段里的战事情况进行小组讨论,把讨论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1、“全副武装、偷偷摸来、气势汹汹、恼羞成怒”可以体会出日军的蛮
横无理,不可一世的狰狞嘴脸,事变的发生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指导朗读,读出坚定的语气。
比一比下面的两组加点词语:
a、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
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
偷偷地
...向卢沟桥摸.来。
b、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
...
...向卢沟桥进发。
师生交流并相机小结:“偷偷地”和“摸”是贬义词,讽刺挖苦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行为。
“悄悄地”和“进发”是褒义词,赞美中国军队正义反击侵略行为。
○2、“人仰马翻、哇哇吼叫、疯狂扑来、狼狈而逃、哭爹喊娘”可以体会出日军遭到我军的迎头痛击。
“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砍去”可以体会出我国守军不畏强敌,勇抗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指导朗读,突出“同仇敌忾”、“奋起反击”时守军的英勇无畏。
过渡:日寇的蓄意肇事,使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谁知日本侵略者竟然认为我军胆小懦弱,不堪一击,再次向我军发动进攻。
面对敌人的再次进攻,我军是如何应战的呢?日寇又是如何顽抗的呢?
○3、“猝不及防、人头滚落、鬼哭狼嚎、抱头鼠窜”可以体会出日军在正义面前遭到惨败的下场。
“手握、腰佩、悄悄、进发、呐喊、两面夹击”我军的英勇无敌。
比一比:
a、平津、华北、中华民族危急!
b、华北危急!平津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师生交流并相机小结:三个感叹号表明当时中国形势非常严峻,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了。
不能调换顺序,因为这是按围的从小到大安排的,说明中国的领土正在被日寇逐渐蚕食。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要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安排学生的自读、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敌军的蓄意挑衅、无理取闹;我军的义正严词、正义凛然。
(三)卢沟桥事变的意义:
(1)师引读:卢沟桥事变拉开了…………。
从此,…………。
(2)“序幕”是什么意思?
(3)“如火如荼”是什么意思?能找几个词语替换一下吗?(红红火火、蓬蓬勃勃)
(4)小结:抗战之火,由卢沟桥的烽火点燃,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见证了这段历史。
在同是中国人,同样爱祖国这根红线的连接下,抗战之火很快燃遍祖国各地。
经历了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军民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的领土。
四、读写结合,拓展运用
1、编写提纲,练习复述。
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抓住描述敌我双方神态举动的关键词语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先同桌对说、小组互说,再全班交流评议。
师总结: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和平与发展——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心声,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心声,这是时代的最强音。
希望大家将来能为维护中日和平、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
2、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谈你还知道哪些抗日故事
3、推荐阅读抗日文章:《狼牙山五壮士》、《王二小》、《倔强的小红军》等。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感情及时总结升华,从而引导他们走出课堂,关注生活,热爱祖国,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板书设计:
5、卢沟桥烽火
时间敌军我军
1937年7月7日深夜全副武装气势汹汹大声喝问严词拒绝
恼羞成怒首先开火……立即还击……
第二天凌晨人仰马翻吼叫疯狂扑来同仇敌忾奋起还击
哭爹喊娘狼狈而逃……举起冒着冲出
砍去……
当天晚上猝不及防鬼哭狼嚎手握腰佩
抱头鼠窜……悄悄进发齐声呐喊
两面夹击……
正义永远战胜邪恶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可以说是微型的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板书设计具有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