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辛亥革命的几点看法
自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开始长达2000年的封建社会。
在这2000年里,中国在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物质及文化成就的同时,也逐渐的落后与世界社会制度改革的浪潮中。
在安稳度过了相对繁荣的1000多年后,西方国家对社会制度的探索开始呈现百家齐放的局面;而在古老的东方世界,中国仍然片安于一隅,做着天朝圣国的美梦。
在西方用从中国火药研究得来的洋枪大炮侵略中国的时候,腐朽而落后的中国封建地主们选择了一味的退让和妥协。
所以从客观上说,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其历史必然性。
下面我想通过几个方面来阐述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原因。
1)封建社会的内在落后性:政治学观点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纵观历史,当生产力的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质变后,其落后的社会制度必然会阻碍生产力的
进一步提高。
纵观中国历史,从奴隶制社会上升到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中国步入到封建社会的前半段时间,客观的说中国的生产力的发展得到了长足
的进步,不光是物质经济方面,文化上也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
在文化上面,春
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我们在文化方面领先与世界,即便在当今这个物质文
化高速发展的阶段,百家争鸣时期留下的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都对社会的发展有
着积极地指导意义。
明朝李时珍的著作《本草纲目》,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
展都有着长远的影响。
再看物质方面,也就是生产力方面,东汉蔡伦的造纸术;
隋唐之际的印刷术;宋元时期的火药;战国时期的指南针;水车等农用器械的发
明;都代表着当时先进的生产力水平,也都被世界各国所引用。
综上所述,我们
可以发现,中国在封建社会所取得的成就是领先与世界的,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中国取得不朽成绩的同时,其制度的落后性
也在不断的突显。
“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共有的一点,而这一点最深刻的表现就
是出现了自给自足的落后的小农经济。
商人在封建社会是地位相当低下的阶层,
这也直接导致了市场发展的滞后。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物物交换,商品经济
是最能提高生产力,并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直接有效的方式。
2)封建社会对经济探索的落后性:仍然从观点一来谈,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带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所以,在中国,各朝各代的先进知识分子也曾试图通过改革的方
式来缓和由于生产力发展所体现的社会矛盾。
例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明朝张居正的改革,王安石的变法。
这些变法其实从某些方面的确促进了经济的
发展,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但是,其落后性也同样显而易见。
剖析这几次有
影响力的改革,都是着力在农业上下功夫,例如对落后赋役的改革和在征兵制度
上的改进。
但是其共同点就是,对商业方面决口不谈,对关乎民生的重大物资采
用的是国家垄断的政策,例如对盐和粮食的控制。
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商品经济
发展的长期落后,甚至于在当今,这些制度也依然影响着中国。
而这些变法的根
本落后性并不在于这些变法对商业的控制,而是在于这些变法者所代表的阶级,
即封建地主阶级。
这些变法者所处的阶级直接影响着变法的宽度和广度。
从历史
上客观的判断,保护着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变法局限性严重,不能从根本上反映
当时社会所体现出来的矛盾。
从而也不能很好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个人认为,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些变法从本质上讲是失败的,也改变不了中国被
侵略的命运。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朝末年,随着中国封闭的社会被强行打开,西
方的先进的思想也得以传到中国的知识分子手中。
所以在1898年,康熙帝,康有
为等封建地主阶级掀起了著名的“戊戌变法”,但是这次变法遭到了失败,分析其
历史原因,在于照搬西方改革经验,不能做到真正的“因地制宜”,违背了万事皆
有特性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不能做到真正的实事求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加
之强大的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使变法毫无悬念的失败了。
但终究一点,这次变法也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护的同样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3)封建地主阶级自身的软弱性:清朝自康乾盛世之后,就一直被腐败所影响着,军队毫无战斗力,领导阶级又偏安与一隅。
这就使在英国用洋枪大炮攻入中国的时候,清政府毫无反抗能力,一味的选择退让和赔款。
而这一系列的赔款直接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穷苦。
赋役的增加使社会矛盾不断的升级,而反抗就变成了历史的必然趋势。
4)世界上的大趋势:随着英国1689年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并逐步控制了海上的霸权后,英国又在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对原材料和土地的强烈渴望使英国不断的扩张,而中国富饶广阔的疆土和丰富的原材料和人力资源使英国对中国垂涎三尺。
这直接导致了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
从上述几点可以看出,在内部矛盾和外部影响的双重压力下,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这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
下面,我再谈下个人对辛亥革命失败的一点看法。
1)对暴力机构的掌握:孙中山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革命家。
但说他是一个军事家,我却不敢苟同。
因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甚至在二次护法中,都没有掌握军队这一能直接能为其体现自身政治愿望的机构。
孙中山在几次革命中,依靠袁世凯和各大军阀来进行革命。
我认为这是战略上的失误,也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2)政治上的不成熟:在辛亥革命暂时性成功以后,孙中山体现的有些软弱,将胜利的果实转给了袁世凯这一个本身就没有什么革命决心的投机分子。
过分的相信袁世凯也直接催化了辛亥革命的快速失败。
3)忽略了当时的中国国情:当时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我们先从内部来分析,当时的中国,资本主义思想并没有得到普及,这种思想只是在小范围知识分子中得到认可和坚定。
而知识分子是没有军事力量的一部分人。
带军的辛亥革命参与将军又是老谋深算,政治投机性很强。
所以,没有广泛的统一战线和万众一心革命决心使辛亥革命在内部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再从外部分析,强大的西方列强对清政府这一代理人还没失去全部的信心。
异军突起的国民政府势必会影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控制,这是西方列强绝对不允许的。
自国民政府成立以来,在国际社会上,这个国民政府就是人不爱,娘不疼的光杆政府。
故从外部分析,没有稳定的利益伙伴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
4)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忽略:其实客观来说,辛亥革命同样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所谓民主革命。
从革命的筹划到失败,一直都是在少数知识分子和军阀的控制之中。
人民群众很少参与其中。
人民群众的利益很少得到根本的体现,这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5)急于求成的革命心态:辛亥革命一得到成功,没有过于稳定的利益范围,便急于建立为自己服务的国民政府。
这就很容易产生副作用和群体性事件,而主政地方的官员又是原来前清政府的知府县令,这就使得原本好的政策方案不能很好的在地方得以贯彻实施。
这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
虽然辛亥革命存在很多的不足和失误,但是我们实事求是的发现,孙中山等人对中国前途的探索是应该得到肯定的,也对中国后世的发展有这积极地推动作用。
在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的今天,我们回首历史,其民主,民生的执政观念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