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鼻咽癌诊疗常规

鼻咽癌诊疗常规

鼻咽癌诊疗常规一临床概述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本病好发于中南五省,但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的发病率也逐见增高。

鼻咽癌约 90% 以上是低分化鳞癌。

因其病理特点为分化差的癌故颈淋巴结转移机率较高,就诊时约 80% 左右病人伴有颈淋巴结肿大。

二诊断依据及要求鼻咽癌的诊断需要收集以下方面的材料,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辅助检查和病理诊断等。

1.病史采集:病史采集主要包括首发症状 / 主要症状和体征,持续时间,发展过程,诊疗经过,主要阴性体征等2. 临床症状血涕、鼻堵,耳鸣、耳聋、听力减退、头痛、面麻及复视是鼻咽癌最常见的症状,晚期时可出现眼睑下垂、眼球固定、吞咽活动不便、伸舌偏斜、声哑、张口困难及颈淋巴结肿大等症。

3. 临床检查鼻咽部检查为重点,要求掌握后鼻镜或鼻咽光导纤维镜检查方法,明确大体肿瘤的形状,侵犯范围等,检查鼻腔后鼻孔、口咽、眼、耳、喉及 12 对颅神经的感觉和运动反应,颈和锁骨上区淋巴结的改变。

常规全身体格检查是必需的4. 影像检查 CT 或 MRI 扫描检查对鼻咽部肿瘤及邻近结构受侵或颅底骨破坏、颈淋巴结转移等的显示直观,要求所有患者有二者之一。

对于调强放射治疗患者,最好行鼻咽颅底 MRI 检查。

胸片和腹部 B- 超为必须检查。

晚期患者还需要骨扫描检查5. 血清学检查 EB 病毒抗体的检测阳性者,对鼻咽癌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中 EA/IGA 的阳性反应,更有其特异性。

6. 病理检查经鼻腔或口腔钳取鼻咽部肿瘤组织作病理检验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

临床难以获得鼻咽部病理标本时,可考虑行颈部淋巴结活检术。

7.其他辅助检查:血象,肝肾功能,电解质,乙肝,艾滋病,梅毒等病原学和抗体指标。

垂体 / 甲状腺功能检查。

三诊断和分期根据诊断依据要求,获得病理诊断和影像学资料后,按照 92 福州分期标准和 UICC 2002 第 6 版分期标准,同时分期。

四治疗原则早期鼻咽癌 (I/II期):根治性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 III/IV M0)患者:同步放化疗(临床科研)M1患者,以化疗为主,辅以放射治疗。

五放射治疗疗前处理主要包括口腔处理,合并症处理放射治疗目的根治性放射治疗姑息性放射治疗靶区确定鼻咽癌的靶区通常包括鼻咽,颅底,咽旁间隙,高危及低危淋巴引流区,并根据危险程度给与不同剂量。

六疗中 /疗后注意事项治疗中:1.血象,常规查体(肿瘤消退情况,正常组织反应)每周一次2.DT50Gy,复查肿瘤影像学资料,疗中肿瘤疗效评价3.进入同步化放疗患者,复查肝肾功能4.治疗结束:疗效评价,影像学和临床检查,肝肾功能5.治疗开始同时张口练习等功能锻炼。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远地转移治疗后:•保护放疗野皮肤•继续功能锻炼•三年内禁止拔牙•生育年龄妇女 2年内避免妊娠,接受放化疗的男性患者,2年内应取消生育计划。

•一月后复查,近期疗效评价。

七预后估计早期鼻咽癌根治性放射治疗疗效满意, 5年生存率在90%左右中晚期 5年生存率60-70%晚期5年40-50%左右八随诊疗后应定期到医院随访检查,对比鼻咽、咽旁间隙、颅底等部位的改变。

颈部彩色超声检查了解有无残余淋巴结。

胸、肝及骨的 X 线摄片、超声波或骨 ECT 扫描的选用有助于全身状况的随访观察。

恶性淋巴瘤的放射治疗常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恶性淋巴瘤是发生于网状内皮系统的恶性肿瘤 , 分为霍奇金病(HD) 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两大类。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

在我国,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位于十大肿瘤之后 , 近年来 , 发病率有增长的趋势。

和欧美国家比较 , 我国非霍奇金淋巴瘤比例多于霍奇金病。

第一节霍奇金病霍奇金病发生于 B 淋巴细胞 , 病理分为淋巴细胞为主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及淋巴细胞削减型 . 主要沿邻近淋巴结转移,纵膈受侵多见 , 较少侵犯结外器官。

【诊断要点】1. 常见症状淋巴结肿大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 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增大、质中或硬、活动或融合。

抗炎治疗时 , 肿块可有暂时性的缩小。

发生部位以颈部淋巴结最多见 , 其次为纵隔、腋窝、腹盆腔和腹股沟淋巴结。

原发于纵隔淋巴结的 HD 常有咳嗽、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全身症状有发热 , 盗汗 , 体重减轻。

2. 临床检查病理检查应做淋巴结切除活检而不是淋巴结穿刺 , 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不能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包括行为状态评分、全身浅表淋巴结、韦氏环、心肺、肝脾、腹部肿块、皮肤等。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 LDH )、血沉、心电图和骨髓穿刺或活检是最基本的检查。

可做免疫功能检查。

4. 影象学检查•胸部正侧位片。

• CT: 胸部 CT 检查纵隔淋巴结和肺,腹盆腔 CT 主要检查肝、脾和腹盆腔淋巴结。

•B超:在经济困难时 , 可考虑腹盆腔 B 超代替 CT 检查。

•同位素扫描 : 纵膈大肿块或淋巴结大肿块 (>10 cm) 时 , 镓67 同位素扫描应作为常规检查。

5. 临床分期目前国内外主要根据 Ann Arbor 进行临床分期 ,分期标准如下。

Ann Arbor 临床分期-------------------------------------------------------------------------------I 期:一个淋巴结区受侵 (I 期 ); 或一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受侵 (IE).II 期:横膈一侧两个或超过两个淋巴结区域受侵 (II); 或者一个淋巴结外器官受侵合并横膈同侧一个或多个区域淋巴结受侵 (II E ) 。

注 : 淋巴区域受侵的数目用下标注明,如 II 2 。

III 期:横隔两侧淋巴结区域受侵 (III), 上述情况下可合并局部结外器官或部位受侵 (IIIE); 或合并脾受侵 (IIIS); 或结外器官加脾受侵 (IIIE+S) 。

IV 期:同时伴有远处一个或多个结外器官受侵。

-------------------------------------------------------------------------------临床分期应标明有无 B 组症状 , 无 B 组症状为 A 。

B 组症状指下列症状 :•连续 3 天不明原因发热超过 38 ℃ .•盗汗 .•诊断前 6 个月内不明原因体重减轻 >10% 。

巨块型病变定义为:•纵隔肿瘤宽度超过第 5 和第 6 胸椎间胸廓最大横径的 1/3 ;•肿块最大直径 >10 cm 。

【治疗】(一)成人霍奇金病的治疗原则1.早期 (I/II 期 ) HD 的治疗以放疗为主或化放疗综合治疗 . 晚期 HD 的治疗以化疗为主 , 辅以放疗 .A 早期 ( 临床 I/II 期 )HD 的治疗a. 预后极好型 : 临床 I 期、肿瘤局限于中上颈部淋巴结、女性、年龄 <40 岁和淋巴细胞为主型或结节硬化型。

建议单纯放射治疗 , DT 36 Gy 。

或单纯化疗。

b. 预后不良型 : 临床 I/II 期具有下列不良预后因素之一或多项者 , 认为是预后不良型 .•有 B 组症状 ;• ESR>70 mm;•大纵隔 , 或肿块直径 >10 cm;• >3 个淋巴区域受侵 ;•淋巴细胞削减型 .治疗上建议 ABVD 化疗 4-6 周期 , 然后受累野照射, DT 30~36Gy 。

c. 预后良好型 : 临床 I/II 期 , 不符合预后极好型条件,又无预后不良因素的病人。

建议 ABVD 化疗3- 4 周期 , 然后受累野照射或单纯放疗 ( 次全淋巴结照射 ) 。

B 晚期 HD(III/IV 期 ) 的治疗ABVD 化疗 6 周期 , 对大肿块或残存病变加局部放疗(二)儿童霍奇金病的治疗原则1 . II: ABVD 化疗 4~6 周期 , 加低剂量局部放疗 . < 6 岁 DT 20~25 Gy , 6 ~14 岁 DT 25~30Gy2 . III 、 IV: ABVD 化疗 6 周期 , 对大肿块或残存病变加局部放疗 .【护理】•观察血常规 , 每周至少一次 , 白细胞降低时 , 应用升血药物 .•放疗中注意保护脊髓 .【随访重点】•定期体格检查 , 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腹部 B 超、胸正侧位片 , 必要时做腹部 CT 或 MRI.•纵隔大肿块的患者 , 镓 67 同位素扫描应作为放化疗前后常规检查 , 以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非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来源于 T 或 B 淋巴细胞 , 根据新的修订欧美淋巴瘤病理分类 (REAL), 将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划分为 T 细胞淋巴瘤和 B 细胞淋巴瘤两大类 , 然后 , 根据 T 细胞和 B 细胞来源进一步分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 每一病理类型都是一种疾病 , 从细胞来源、免疫学特征、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预后和治疗都有各自的特点。

对于不同的 NHL 在治疗上必须区别对待。

在我国 NHL 以中高度恶性 NHL 和结外原发 NHL 多见 , 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 , 而滤泡中心性淋巴瘤比欧美国家少见 , 结外原发 NHL 以鼻腔多见。

肿瘤多为跳跃性转移 , 除儿童 NHL 和原发纵膈大 B 细胞淋巴瘤外 , 纵膈受侵少见。

【诊断要点】1. 常见症状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是常见的症状 , 淋巴结质软或中等,活动或融合 . 原发于结外的 NHL 常以局部症状为首发症状 , 鼻腔 NHL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鼻塞、鼻衄 , 可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原发于韦氏环 NHL 表现为口咽异物、咽困难等症状 . 全身症状有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

2. 临床检查淋巴结原发 NHL 建议做淋巴结切除活检术 , 做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包括行为状态评分、全身浅表淋巴结、韦氏环、心肺、肝脾、腹部肿块、皮肤等。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LDH 、血沉、心电图和骨髓穿刺或活检是最基本的检查。

胃粘膜相关淋巴瘤应做幽门螺旋菌检查。

4. 影象学检查•胸部正侧位片。

• CT: 腹盆腔 CT 检查肝、脾和腹盆腔淋巴结 , 在经济困难时 , 可考虑腹盆腔 B 超代替 CT 。

纵隔肺门受侵时 , 建议做胸部 CT 。

原发于鼻腔和韦氏环 NHL 建议做头颈部 CT 扫描 , 以明确病变侵犯的程度 .•同位素扫描 : 纵膈大肿块或淋巴结大肿块 (>10 cm) 时 , 镓同位素扫描应作为常规检查。

•消化道造影:原发于胃肠道NHL,应做消化道造影检查。

5. 病理分类表 1 : NHL 分类( WHO , 2001 年)-------------------------------------------------------------------------------B 细胞肿瘤I B 淋巴母细胞肿瘤(前体 B )II 外周 B 细胞肿瘤• B 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 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浆样细胞淋巴瘤•帽带细胞淋巴瘤•滤泡中心淋巴瘤•边缘带 B 细胞淋巴瘤•结外粘膜相关淋巴瘤(胃 / 胃外)•结内粘膜相关淋巴瘤•脾边缘带淋巴瘤•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浆细胞瘤 / 浆细胞骨髓瘤•毛细胞白血病•伯基特淋巴瘤,伯基特样淋巴瘤 *-------------------------------------------------------------------------------T 细胞和 NK 细胞肿瘤I T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前身 T )II 外周 T 细胞和 NK 细胞肿瘤• T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T 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LGL )•进展 NK 细胞白血病•蕈样霉菌病 /Sezary 综合症•外周 T 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 *•血管免疫母 T 细胞淋巴瘤•结外 T/NK 细胞淋巴瘤,鼻腔 / 鼻型•肠病型 T 细胞淋巴瘤•成人 T 细胞淋巴瘤 / 白血病•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原发全身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原发皮肤型•皮下脂膜炎样 T 细胞淋巴瘤•肝脾γ /δ T 细胞淋巴瘤-------------------------------------------------------------------------------6. 临床分期及国际预后指数NHL仍然根据 Ann Arbor 临床分期 ,分期标准见霍奇金病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