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职业暴露与防护一、什么是护理职业暴露护理人员工作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周围存在着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心理因素。
在为病人的护理活动中,经常暴露(置于、显露)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如: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各种导管等,还有各种理化损伤因子,如:光、热、电磁辐射等及工作压力的影响,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即职业暴露。
自有医疗护理事业后,就有职业暴露,如古代的神农尝百草,因中毒而死亡,白求恩大夫手术中感染破伤风,2003年SARS流行中医生护士感染SARS 而牺牲,2005年12月14日安徽省三医院神经外科34岁护士长丁艾梅身患重病坚持工作,以身殉职等。
二、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环境的危险因素(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客观存在的各种物质条件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由空气、土壤、水、阳光各种植物等组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物质体系,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医务人员暴露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
(二)护理职业暴露环境危险因素构成护理职业暴露环境的危险因素有:1、生物危险因素:主要指细菌、病毒等。
细菌主要有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常见的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
细菌可广泛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血液、尿液、粪便、积液、脓液等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也可存在病人的衣物及用过的器具中。
病毒常见的有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冠状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消化道及血液中。
细菌与病毒可通过病人的呼吸道、排泄物及血液污染环境,医务人员受到感染。
2、化学因素主要有消毒剂、麻醉剂、化疗药品,如氯制剂、醛类、细胞毒类化疗药等。
3、物理因素主要有噪声、高温、光、电离辐射。
如:X线、非电离辐射、微波、超声波、紫外线等以及锐器切割伤、针刺伤等。
4、运动功能性因素护理工作中由于负重过度,搬病人、用物。
用力不当,不正确的弯腰,造成肌肉骨骼损伤。
超时静立、走动,引起静脉曲张等。
5、社会心理因素护理工作面对病人呻吟、意外伤害、死亡等社会环境,影响护士情绪,病区普遍存在护士编制少、工作量大、超负荷的工作。
病人对护理服务要求逐日提高,医疗纠纷的增多,给护士造成心理、生理上的损害。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频率医务人员因职业关系,接触致病因子的频率高于普通人群,2003年SARS 引起医务人员发生的院内感染是普通人群的2倍,据卫生部统计,确诊为SARS的患者中18.8%为医护人员,位居各职业发病率的首位。
因针刺伤接触HIV的频率为0.19%,其中护士占67%,内、外科医生占17.5%,其他占15.5%,急诊科医务人员接触病人血的频率为3.9%,以皮肤接触者居多占95%,粘膜接触占3%,针刺伤为2%。
针刺伤或锐器伤对护理人员的威胁时刻存在。
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源性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其中护士占80%,经常发生在注射或采血时或处理注射器过程中,手术中传递剪刀、刀片及缝合中,收拾手术污物或器械时,皮肤粘膜受损或血液污染的机会也多。
国内学者调查发现,临床医务人员HBV、HCV、HGV等肝炎总感染率为33.3%比普通人群(12.3%)明显高。
我国某医院调查证实,有一组医务人员,HBcAg血清阳性率高达53.5%。
四、生物因素暴露危险与防护(一)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与防护1、血源性传播疾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1)病人血液中会有致病因子,是造成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先决条件,医务人员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
职业暴露后感染的机率较常人高。
血源性致病因子对医务人员传染常发生于锐器和针刺损伤皮肤粘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等方式传播,多发生于护士,其次是检验科人员及医生。
(2)长时间从事采血、急救以及妇、产科、血液疾患的操作,接触血量越大,时间越长,机体获得致病因子的量越大。
医疗、护理活动中一切可能接触血液、体液的操作,包括注射、采血、输血、手术、内镜、透析及病人各类标本的采集、传递、检验及废弃处理过程均可造成职业性感染。
综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资料,医务人员因针刺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感染乙肝的危险性为2-40%,感染丙肝危险性为3-10%,感染HIDS为0.2-0.5%。
护理职业暴露感染HBV危险性明显高于HCV、HIV。
2、血源性传染疾病(1)乙型肝炎(HBV),我国为乙肝的高发区之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实验证明HBSAg,阳性的血浆稀积1000万倍,给易感者注射后仍可引起HBV感染医务人员,尤其是外科、口腔科、妇科、产科、内镜检查的医生、护士、感染HBV甚多。
(2)丙型肝炎(HCV)人类对丙肝普通易感,我国丙肝的感染率一般为3%,接触血液的护理人员感染率高达50-60%。
国内外学者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认为,HCV的传播途径50%可通过血液,10%通过性传播,40%传播途径不明确。
(3)艾滋病(AIDS)、AIDS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据有关专家报道,自1988年以来,国外HIV感染的医务人员已超过60人,我国同样面临着AIDS的职业感染危险。
与AIDS的传播关系最密切的是静脉抽血。
无症状艾滋病毒感染者,对医务人员有较大威胁,此类人无症状、无阳性体征,但每个感染者都是传染源,护理人员要提高警惕。
3、血液性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血液性传播疾病多系由于意外接触有传染性的血液所致,一旦传染上给心身及家庭带来不幸,到目前为止,血液性传染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1)树立全面预防的观念:视每一例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按传染性的物品对待,预防污染其他物品及感染医务人员。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污染器械分类消毒后洗刷,一次性器械消毒后销毁操作时小心,尽量避免意外损伤。
(3)做好个人防护,操作时衣帽整齐、戴手套减少皮肤或粘膜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皮肤或粘膜损伤时更应注意,接触血源性传染病人或疑似血源性传染疾病时应戴双层手套,如血液、体液或排泄物可能溅到面部,还需戴口罩、眼防护镜。
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认真洗手,用肥皂流水洗,避免造成感染和污染医疗环境,病人用过的针头放入针头回收器中集中处理。
(4)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增强体质,如注射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等,皮肤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血污染后服用高效抗艾滋病毒疗法,可使医务人员感染HIV危险性降低79%。
(5)使用安全产品,如使用真空抽血设备,取代注射器,用留置针取代钢针、头皮针等。
(6)建立锐器损伤、针刺伤报告管理制度,护士一旦被刺伤,报告医院有关部门,医院应立即评估发生情况,使受伤者得到恰当的治疗及跟踪观察。
4、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后的紧急处理(1)锐器伤、刺伤:①戴手套者应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手套;②立即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排出血液,相对减少污染的程度;同时用流动净水冲洗伤口;③用0.5%碘伏,2%碘盯,75%酒精对污染伤口进行消毒。
(2)HBV暴露后应尽早监测抗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HCV暴露后3-4周内进行抗体检测,6-9个月复查以确定是否感染HCV,如感染、HCV要查肝功能,为尽早使用α干扰素提供依据,早治疗减少慢性肝炎的发生。
(4)HIV感染后2周—3个月为窗口期,因此暴露后当时,暴露后1个月及6个月进行连续监测以确定是否受感染,并参照美国CDC推出的时间,4h 以内,服用高效抗艾滋病毒疗法,二联疗法严重暴露用三联疗法,双肽芝,双肽芝佳息患等按疗程服用。
(二)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暴露与防护1、职业暴露与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是病人和病原菌携带者高度集中地方,是病原微生物聚集处,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手均有致病微生物的污染。
有报道对门诊、病区空气污染情况进行监测结果,候诊室、注射室、治疗室空气污染严重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不合格率达90%以上,对门诊、病区的门把、水龙头等物体表面微生物监测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等致病菌。
医生手带菌为76.9%,护士手带菌95.7%,卫生员手带菌100%。
医护人员的白工作服,抽样50件洗干净的白工作服监测,7件有菌生长占抽检总数的14%。
穿过的工作服监测50件,有22件有菌生长,占抽检总数的44%,检出的细菌种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等病原微生物。
长期在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的鼻咽部普遍携带病原菌,分离最率高为副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这些病原微生物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局部微生态平衡失调时,入侵机体引起感染。
医务员感染病毒情况,国内某医院在1997年1-3月,1988年1-3月调查到医务人员中携带有10种常见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3、7,流感病毒甲、乙,副流感病毒1、2、3。
柯萨奇病毒B组,巨细胞病毒等,医务人员易呼吸道感染。
2003年上半年SARS暴发流行期间,据卫生部统计确诊为SARS患者中,18.8%为医护人员,住居各职业发病率的首位有资料表明护士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是造成护士这特殊群体结核菌感染率增高的原因。
国内对结核病医院新职工的结核病发病情况的调查显示,在6年间新参加工作的30岁以下医务人员225名中,活动性肺结核12例,青年医生2例,青年护士10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调查资料指出,医生结核的感染率为相同年龄普通人群的2倍。
2、呼吸道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1)一般措施①增强体质,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适度的运动,增强抗病能力。
②有良好的营养状况,摄入蛋白质、维生素食物,注意营养的补充。
③避免受凉,接触呼吸道传染病人时戴口罩。
④预防接种多价肺炎球菌疫苗,注射后有效保护达5年,流感病毒疫苗注射。
(2)特殊措施①医护人员学习掌握呼吸道传染病消毒隔离的知识,对乙类传染病中的SARS禽流感等采取严密的隔离防护措施,定期做好消毒监测,保证消毒效果。
②做好空气消毒,地面、物体表面消毒。
③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须排到加盖容器中,用1500-2500mg/L有效氯消毒液,作用30-60分钟后倒入病人的厕所。
五、物理因素暴露危险与防护物理因素暴露危险有噪声、高温、电离辐射、X线、r线等非电离辐射,微波、高频电磁伤、超声波、激光、紫外线、针刺伤、锐器伤等。
(一)噪声1、噪声的来源,呼吸机、吸引器、治疗车、轮椅、开关门声,病人的呻吟等。
2、噪声对人体的影响(1)耳鸣、听力下降。
(2)强噪声可使情绪不稳定,易激怒、易疲倦等,长时间噪声可有头痛、头晕、耳鸣、心悸、睡眠障碍等。
(3)心血管系统,心率加快或变慢,血压不稳(多为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