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vs非手术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vs非手术
术中透视影像
掌侧or背侧钢板?
要看损伤机制即移位方向 如果掌侧移位则掌侧钢板 如果背侧移位则背侧钢板,
但如果用锁定钢板也可以掌 侧入路
背侧入路的缺点
手术剥离较大 僵硬 肌腱刺激症状 肌腱断裂的危险
掌侧入路的优点
钢板有旋前方肌覆盖保护, 不需要取出
不会磨损肌腱 背侧关节囊粘连机会少,有
利于腕关节的屈曲
沈XX,男,23岁,23-C1型
合并尺骨茎突骨折 是否需要手术?
一般认为移位的基底部骨折需要内 固定, 因为移位的基底部骨折可能会损伤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 影响下尺桡 关节的稳定性 固定方法包括:单枚拉力螺钉、张力带等
固定方法包括单枚拉力螺钉、张力带等
合并下尺桡关节分离的处理
稳定性判断:
①显著的粉碎性骨折 ②骨质疏松者 ③背侧粉碎达50%或超过干骺端直径 ④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有移位 ⑤关节面移位台阶>2mm ⑥主要骨折块成角>20° ⑦短缩>10mm ⑧年龄>60岁
以上因素通常被认为是不稳定因素
病人因素
年龄 一般状况 职业 骨质疏松程度 要求
损伤因素
损伤机制 损伤能量
绝大部分桡骨远端复位后DRUJ自动 复位
如桡骨远端复位后DRUJ仍分离,可 手法挤压复位,外支架的侧杆固定 或克氏针贯穿固定DRUJ于中立位或 轻度旋后位
植骨的问题
植骨的适应证: ❖ 短缩>10mm ❖ 桡骨的尺侧短缩>5mm ❖ 骨质疏松患者
引自 Pening & Gausepohl .Injury Vol.27 No.1 P1-15
高能量 低能量
合并伤
软组织缺损 血管损伤 神经损伤 其他损伤
手术适应证
(1)存在不稳定因素的骨折 (2)不稳定的边缘型剪力性骨折 (3)无法复位的关节面骨折 (4)桡腕关节骨折脱位 (5)骨折复位后过早丢失 (6)合并腕管损伤或软组织缺损 (7)合并同侧的前臂或肘关节骨折 (8)陈旧性畸形愈合
骨折复位后过早丢失
Collert等发现首次手法复位 后1-6天骨折再移位的患者,再 次手法复位的失败率达87%, 7-15天骨折再移位的患者,失 败率为50%。
桡骨远端骨折处理选择顺序
手法复位 石膏固定 石膏 + 克氏针 外固定支架 切开复位内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 植骨 切开复位内固定+ 外支架 切开复位内固定+ 外支架
石膏避免过度掌屈尺偏位固定
易导致反射性交感 神经性骨萎缩
正中神经卡压
经皮穿针的适应证
关节外骨折 (Type A2,A3) 部分关节内骨折(Type B1,B2) 关节内骨折粉碎不严重 (Type C1)
女性, 50岁 23-A2型
经皮穿针内固定+石膏
女性, 61岁 23-A3型
桡骨远端骨折: 手术vs非手术?怎Biblioteka 办?保手守
术
双侧B3型骨折
决定是否手术的骨折因素
骨折能否手法复位?
能复位 首先考虑保守治疗
不能复位
手术治疗
复位后是否稳定?
稳定 不稳定
石膏固定 手术治疗
骨折能否手法复位?
关节外骨折(A型):绝大部分能复位 部分关节内(B型):部分能复位 完全关节内(C型):绝大部分不能复位 陈旧性移位骨折: 不能手法复位
经皮穿针( Kapandji 技术)
退针
钢板内固定的适应证
闭合复位失败 掌侧移位的骨折如 Smith’s 或 Barton’s骨折
(B3型) 需要清创的开放伤 伴有腕管综合症 陈旧性骨折或畸形愈合
23- B3型
掌侧钢板
23-C1型, 掌侧移位
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
男性, 36岁 23-C2型
植骨的问题
植入骨的选择:
目前常用植入骨包括自体骨、异体骨、人工骨 也有主张植入注射的液状、胶冻状的人工骨
可塑性强,植入后能较好地恢复 关节的功能
主张植自体骨
结论
1. 手术还是非手术取决于骨折的类型、病人 的因素以及软组织的条件等
2. 重视关节面的解剖复位 3. 严格掌握每种方法的适应证 4. 要重视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 对下
尺桡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 植骨
男性,42岁,23-A2型
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复位良好
女性,45岁,23-A3型
手法复位掌屈尺偏位石膏固定, 复位满意
男性,35岁,23-C1型, 坚决要求保守治疗
手法复位后石膏 指托牵引
关节面不平整
男性,54岁,23-C2型,伴有 严重脑外伤
手法复位后石膏指托牵引
关节面不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