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写作
抒情诗篇幅短小,语句精练。它是诗人
站在内视点(“以我观物”)的思维角度,通 过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化”和“心象化”的艺 术处理,来书写和表现世界。
叙事诗一般篇幅较长,而且有相对完整
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但叙事诗因为受到诗 歌表达的制约,又比小说和戏剧等叙事文体更 简洁,跳跃性更大,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故事 情节都比小说和戏剧单一。
铺陈,就是对同一事物意象从不同侧面反 复铺写,以达到意义强化和情绪渲染的目的, 如:“网撒在河上。/网住了月光嘛?/网住了 河水嘛?/还是网住了风?/呵,什么都网不住! /但网住的是一江春水的柔情,/网住了鱼虾, /网住了梦,/网住了夜来迎接黎明。”
(四)悖谬与突反
悖谬,就是将相反或相对的语词并排在一 起,使诗歌出现一种语义含混和打破常规的审 美效果。如“是不情愿的情愿,不肯定的肯 定” , “这是痛苦,是幸福,要说出它/需 要以冰雪来充满我的一生”。
(三)实在美与空白美的和谐统一
如柯蓝的《海在呼唤》:
我在海岛上,日夜谛听着海的呼啸。我觉得 海是一颗巨大的、无法比拟的、不可捉摸的心 灵。
但我感觉到:海向一切发出呼啸,不管是愤 怒,还是爱慕,都是异常深沉而又巨大。
海的呼啸,难道是海在不停地思索?
三、散文诗的写作方法
(一)注意对日常生活的关键细节和重要 物象进行诗意聚焦。
的《雨巷》等。
五、含蓄朦胧的意蕴
诗歌借助暗示来表达思想感情,语义含 蓄多解,富于朦胧美。
诗人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并不是直接呼吁 出来的,而是借助诗歌意象间接地暗示出来的, 因此,借助暗示来表达思想感情也是诗歌的重 要特征。
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 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在世界民族文学史上,诗歌是最早 出现的文学样式,它几乎与人类语言一 同产生。中国新诗的发虽然历时不过百 年,但已经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诗 歌,这为我们学习新诗的写作提供了极 为有利的条件。一般来说,诗歌的主要 功能是抒情,它借助比喻和意象,用超
常化的语言组合来表情达意。
第一节 诗歌的文体界定
一、诗歌的定义
胡适在纲领性的《谈新诗》一文中,明确 提出了新诗的创作原则,这就是必须“推倒词 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 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 就怎么做。”胡适提出的新诗创作“作诗如作 文”的指导思想,成了中国新诗最基本的创作 规范,也是促成新诗以自由诗为主要文本形式 的重要原因。 1917年2月《新青年》第二卷上 刊载的胡适《白话诗八首》是最早见诸报端的 新诗作品,1920年3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 的胡适《尝试集》,是中国新诗的第一部诗集。
(二)色彩错杂
诗人在组合诗歌意象时,常常将许多颜色 错杂在一起,在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里呈现繁 复的诗意。如何其芳的《欢乐》:“告诉我, 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 嘴?”
(三)博喻与铺陈
博喻,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写同一个事物意 象,以各不相同的喻体来喻指同一个本体,如: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 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 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二)词类活用
诗歌中的词类活用一般是名词、动词和 形容词之间相互的词性转换,通过活用,扩大 了现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空间,充分挖掘了词语 的表达潜能,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审美表现力。 “田亩已荒芜了——/狼藉着犁翻了的土地” , “请停下来,停下你疲劳的奔波” ,“我喝 了一口街上的朦胧” ,“但它的生命内部/却 贮满了这么多的芬芳” 。
第四节 散文诗的特征与写作
一、散文诗的定义
散文诗是诗与散文的合体,是将诗歌的 某些表现性因素与散文的某些再现性因素巧妙 融合在一起,兼具散文的活泼自由和诗歌的简 洁凝练特征,通过意象和意境来表达诗人的主 观情志,歌唱生活的文学体裁。
二、散文诗的文体特征 (一)篇幅短小,表达自由
如郭风的《犁痕》:
(一)动词精选
对于诗意呈现来说,动态的意象比静态意 象作用更大,它能使诗歌更显得情绪流溢,力 度扩张,意蕴生动,充满饱满的内在张力。动 态意象还能抓攫住读者的阅读视线,撩发他们 丰富的审美联想与想象。一个恰切的动词会让 诗歌意象变得灵动鲜活,从而使整首诗歌的艺 术水准跃升到更高层次。
如陈敬容的《哲人与猫》:“雨锁住了黄 昏的窗,/让白日静静凋残吧”。藏克家的 《难民》:“日头堕到鸟巢里,/黄昏还没溶 尽归鸦的翅膀。”
诗歌是以意象为诗情表达的基本结构单 位,借助丰富的想象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强 烈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高度概括地表现诗 人主体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由衷 咏叹的文学体裁。
二、中国诗歌的演变叙略
(一)古诗的发展历程 (二)新诗的发展历程
我们对诗歌文体特征的归纳和总结,主要 是根据中国新诗近100年来的创作实践而作出的。 新诗(白话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是 在对传统文学解构的同时建构起来的。
(三)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一语双关,这也是诗歌创作 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吴晓的《给奏琴的少女》中有这样的诗句: “笼罩我的琴面的/是月光一样轻柔地洒落的/ 你的凝视/我的弦因幸福而绷得紧紧/一颗渴望 歌唱阳光、花朵、溪流的心/在你芳香的呼吸 的抚摸下/刹那间明朗地开放” 。
(四)省略与跳跃
诗歌写作通常要做到言简意赅,讲究简约 之美。诗歌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意义省略和情绪 跳跃,这些意义省略和情感跳跃为读者预留了 发挥想象的巨大空间,也使诗歌的意蕴无限, 经得起多次阅读与阐释。
新时期以后,中国新诗再度出现了异常活 跃的创作局面,以艾青、流沙河、公刘等为代 表的“归来诗人”,在“复出”后创作出了大 量优秀的诗作;以舒婷、顾城、杨炼等为代表 的“朦胧诗”派,用现代的诗歌写作技巧勾勒 了青年一代的真实心灵世界,把中国新诗推向 了一个新的创作高度。随后,以海子、韩东、 王家新、于坚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又称“第三 代”)诗人,从不同的艺术角度来演绎新诗, 使中国新诗在20世纪末出现了群雄逐鹿、异彩 纷呈的状况。
(二)自由诗与格律诗
自由诗是指表达形式活泼自由、不拘一
格,在语词和诗句组构中不受格律的影响和制 约的诗歌。
格律诗是指依照固定的格套和严密的节
奏与韵脚而创作出的诗体。
(三)古体诗与现代诗
古体诗使用的语言是古代汉语语言系统,
也遵循古典诗歌的创作规则。
现代诗使用的语言系统是现代汉语。
(四)民歌与散文诗
期。
40年代是中国新诗的收获季节,以胡风、 冀汸、曾卓、鲁黎等为代表的七月诗派,以郑 敏、穆旦、袁可嘉、杜运燮等为代表的九叶诗 人,以及写出水平相当高的《十四行诗》(共 27首)的西南联大代表诗人冯至,他们的相继 出现,使40年代的诗坛呈现出群星璀璨、熠耀 争辉的繁荣态势。1949年后直到新时期,由于 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新诗创作出现了相对的低 潮期,这一时期以贺敬之、郭小川等人的政治 抒情诗较有影响。
如曾卓《我遥望》:“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里,偶而抬头/遥望六十岁,象 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风暴雨、 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 轻的时候,象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
(五)近比与远比
“近比”,是指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 之间相似关系极为明显,读者读后可以马上接 受,如“当我的生命嫩的像花苞,/每样东西 都朝着我发笑。”
“远比”,是指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性不 明显,二者跨度很大,读者粗看起来一时难以 接受,这种比喻陌生化效果强烈,给读者带来 的审美刺激也更大。例如“精神世界最深的沉 思象只哀愁的手。”
四、艺术地组合与叠加多个意象
(一)感觉挪移
感觉挪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感”,在 诗歌创作中,通感的运用也极为频繁。
如何其芳《圆月夜》:“你的声音柔美如 天使雪白之手臂。”
诗歌创作要注意灵感的培育,注意在日 常生活中留心观察,锤炼诗思,集聚生活感受 和生命体验,只有做到了这些,诗歌灵感才会 在我们的创作活动中不期而至。
同时,还要重视对诗歌意象的采撷与提炼。 诗情表达必须借助典型的意象,而典型意象的 得来必须依靠我们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
三、以超常化的语言构造来呈现意象
(二)句式整散结合,表意虚实相生。 (三)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融为一
炉。
耿林莽的《秘密》:
雪来到人间的时候,脚步轻轻。 象湖水那样清澈,梦一样安宁;少女的肌 肤那样润洁,白鸽的羽毛那样纯净。 雪来到人间的时候,正黑夜,人们已经安 寝。 在无人行走的柏油路上,我走过去,留一 行浅浅脚印。绵密的雪花,匆忙赶来,又把它 填平。 就象初恋的少女,怀着难言的羞怯,敛起 那看不见的笑纹。 这是个秘密,埋藏得很深。
突反,就是诗歌首先围绕一个核心的意象, 使用若干相近的意象将诗意层层展开,步步深 入,等到核心意象的烘托和诗意的渲染到达一 定程度后,再拈出一个与之相对或相反的意象, “卒章显意”,从而将前面的诗意全面颠覆。 如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 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末, 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 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第三节 诗歌的写作方法
一、敏锐捕捉瞬间感受和体验
对于诗歌创作来说,“生活”的含义应 该是广义上的,不仅包括社会实践,而且包括 内心生活,二者的配合才构成了诗人的全部生 活内容。在生活中,我们必须注意敏锐地捕捉 瞬间的感受和体验,及时将它积淀在思维的信 息库中,以备日后的诗歌构思和诗歌创作之用。
二、注重灵感的培育和意象的提炼
1921年郭沫若诗集《女神》的问世,显 示了中国新诗的初步成就,也意味着新诗从此 掀开了新的一页。20年代诗坛较有影响的诗歌 流派是象征诗派和新月派,前者的代表诗人是 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等,后者则以闻一多、 徐志摩为代表。到了30年代,围绕着当时影响 较大的文学刊物《现代》杂志,许多优秀诗人 纷纷登上新诗创作舞台,这其中包括戴望舒、 何其芳、卞之琳等。30年代艾青、藏克家等诗 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诗创作已经步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