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京剧的ppt
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 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主要 分为文净、武净两大类。文净又分正净、 副净,武净分重把子工架的武花、重跌 扑摔打的武花、油花。
•丑 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
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分文丑(分方 巾丑、袍带丑、老丑、荣衣丑,并兼 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称开口跳)等。 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 做打的技艺上各具特色。
• 歌唱
• 音乐性的 念白
唱念
做
• 舞蹈化的 形体动作
打
• 武打和翻 跌的技艺
行当分类
•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 (身份、职业)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京剧班社旧有" 七行七科"之说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称占行)、净行、丑行、杂行、 武行、流行。
• 京剧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当中人的本来面貌出现的,而是 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在化 妆、服装各方面加以若干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 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 做"行当"。
流派代表
角色分 类
流派(创始人)
老生
武生 小生
旦角
老旦 花脸 丑角
谭派(谭鑫培);汪派(汪桂芬);孙派(孙菊仙);汪派(汪笑侬);王派(王鸿寿);李派(李洪春); 刘派(刘鸿声);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高派(高庆奎);马派(马连良);麒派(周信芳); 新谭派(谭富英);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唐派(唐韵笙)。
发声技巧
• 亦名大嗓、本嗓
• 京剧的生行、净 行、丑行、老旦 等行当,在演唱 时均用真嗓
真嗓
• 亦名小嗓、二本 嗓
• 京剧的旦角、小 生的演唱均用假 嗓
假嗓
• 亦作调嗓。京剧 演员的练唱方法, 也是音,能高而不能 低,另外声音刚而扁, 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 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 以此嗓演唱
• 无石不成班
石牌是安庆市怀宁县一个古老的集镇,"无石不成班"的"石"即 指这里,也泛指安庆及其所属各千艘。江西、福建、湖北等地客商 纷纷在此设馆驻节。当时的石牌除本地居民外,大都是过往船帮和 商户,在生存问题变得比较轻松的时候,他们开始构建自己的市井 文化。
表现手法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
荒腔
板式分类
京剧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结构形式。通俗的讲就是(唱腔节 奏。通常有四类:一眼板,三眼板,无眼板,散板。在各种声腔中, 原板是变化的基础。除原板外,还有慢板、快板、导板、摇板、二 六、流水板、快三眼等。
京剧脸谱
红黑蓝 脸脸脸
黄白金 脸脸脸
演绎道具
•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器与管弦乐器。 • 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 • 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
•生
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 称,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 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并 应工猴儿戏)、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穷生、武 小生) 、红生 、娃娃生。
•旦
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青衣(正旦)、花旦、闺 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
•净 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
左嗓
• 京剧演员练声方法, 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 个发声部位,正确地 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
喊嗓
• 京剧声乐名词。这是 对老生的圆润而较含 蓄的嗓音的一种比喻
云遮月
• 京剧演唱方法之一。 指演员唱曲时吸气的 方法
气口
• 亦作黄腔、黄调或凉 调。京剧声乐名词。 指演员唱曲音调不准, 习惯上专指略低于调 门的变音
唱腔分类
• 京剧主要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
• 《四郎探母》,杨延辉唱的"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就是老生的" 西皮导板",铁镜公主唱的"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就是青衣的"西 皮导板"。
• 《消遥津》中的刘协(汉献帝)在幕内有一大段唱"父子们在宫院伤 心落泪"就是闷帘导板,唱完后人物才出场。这是二黄导板
京剧中的名词解释
• 四徽班进京 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
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 进京"。 • 苏唱街梨园
苏唱街,是老扬州惟一保存下来的与戏班直接有关的街道。当 年盐商徐尚志从苏州招徕昆腔艺人办起的扬州第一个昆腔班"老徐 班",就在这条街上。昆曲的老家在苏州,所以又有苏昆之称。
• 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 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 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 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 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京剧以历史故事为 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 个以上。
•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以梅兰芳命名的京 剧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 体系之一。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 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
• 2006年5月,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剧形成
国粹京剧
生旦净末丑
简介
•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 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 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 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 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 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俞派(俞菊笙);李派(李春来);黄派(黄月山);杨派(杨小楼);盖派(盖叫天)。
程派(程继先);德派(德珺如);姜派(姜妙香);叶派(叶盛兰)。
陈派(陈德霖);王派(王瑶卿);梅派(梅兰芳);尚派(尚小云);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 筱派(筱翠花);黄派(黄桂秋);张派(张君秋);徐派(徐碧云);杜派﹙杜近芳﹚赵派(赵燕侠); 阎派(阎岚秋);朱派(朱桂芳);宋派(宋德珠);关派(关肃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