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能化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价及护理_余桂芳

智能化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价及护理_余桂芳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07B 080701021) ■通讯作者。

E-m a i l :r o s z @m e d m a i l .c o m .c n智能化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价及护理*余桂芳 文玉琼 陈重■ 邝建 杨华章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广州510080) 【摘要】 目的 探讨和评价智能化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临床实用性和重复性;总结护理配合经验,提高实验成功率。

方法 应用智能化葡萄糖钳夹技术对20例观察对象(正常糖耐量16例,糖耐量异常(I G T )4例,其中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P C O S )各2例)行正糖钳夹试验,其中3例正常糖耐量者在1个月内重复测定。

结果 ①23例次钳夹实验进入稳态期时间平均为(105.57±26.72)m i n ;②稳态期平均血糖离散值为(0.10±0.06)m m o l /L ;血清胰岛素水平(94.64±13.72)p m o l /L ;③3例正常个体重复试验稳态葡萄糖利用率(G u )差值为(-0.19±0.91)m g /(k g ·m i n )(t =0.385,P =0.754);④正糖钳夹测定的G u 与H O M A 1-I R 的线性相关系数r =0.614(P=0.011),与H O M A 2-I R 线性相关系数r =0.593(P=0.02);医护配合默契,顺利完成。

结论 智能化葡萄糖钳夹操作相对简捷,较快进入稳态,血糖钳夹精确性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

H O M A-I R 指数与钳夹技术测定的G u 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护理配合在各环节衔接良好,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关键词】 葡萄糖钳夹技术 胰岛素抵抗 护理 智能化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糖尿病主要发病机制,临床上缺乏理想的检测评价手段,葡萄糖钳夹技术是评价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金标准[1-2],目前此技术在国内大多采用手工操作,费时烦琐、精确性不足,我院在国内率先引进德国E K F 半闭环智能化葡萄糖钳夹技术系统作为胰岛素抵抗基础研究与临床评价的重点试验平台,2006年10月至2008年1月对20例个体进行智能化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探讨和评价该试验的临床实用性和重复性,现将操作要点及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共20例,按W H O 1999年诊断标准,正常糖耐量组:男10例,女6例,共16例,平均年龄(25.9±4.8)岁;糖耐量异常(I G T )组:男1例,女3例,其中2例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P C O S );多囊卵巢综合征且糖耐量正常2例;其中3例正常糖耐量者在1个月内重复操作。

研究对象均排除高血压、肝、肾疾病,排除急、慢性胃肠道疾病。

未使用任何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药物。

操作前3d ,研究对象每天碳水化合物饮食不少于200g ,维持体重稳定。

1.2 方法1.2.1 钳夹技术方法简介 启动电脑钳夹模式,输入基本数据。

抽取血样用B I O S E N 葡萄糖分析仪测定血糖(作为患者基础血糖)并在程序中输入,同时也输入实验对象的体重以及胰岛素最大剂量和初始剂量,注射持续时间,电脑即时计算出实验过程所需胰岛素的总量,启动电子胰岛素泵和葡萄糖输液泵开始钳夹实验。

试验0~10m i n 内以2m U /(k g ·m i n )胰岛素输注率注入初始负荷剂量胰岛素溶液(丹麦N o v o 诺和诺德公司人正规胰岛素)使血浆胰岛素水平迅速升高保持在100m U /L ,随后以1m U /(k g ·m i n )速率持续输注,获得浓度近于80~100μU /m l (±10%)的血胰岛素水平的平台。

试验开始10m i n 后,每隔5m i n 测定1次动脉化的静脉血浆葡萄糖,电脑可以即时记录血糖水平、根据血糖值计算葡萄糖输注率和相应的葡萄糖利用率,并相应调整20%葡萄糖液输注率予以输注,维持血糖浓度保持在预设目标浓度(研究对象空腹血糖值),通常在4.4~5.0m m o l /L 。

试验过程中每30分钟取血测定胰岛素、C 肽。

所有血样均经离心分离血清或血浆,-20℃保存至测定。

取血标本的一侧前臂置于恒温加热毯中(温度55℃)以使静脉血动脉化。

整个实验是在研究对象清醒安静状态下进行。

1.2.2 实验仪器和检测方法 德国E K F 智能化葡萄糖钳夹系统:B I O S E N 5030血糖分析仪1台,装有葡萄糖钳夹实验软件(德国内卡公司提供)的医用个人电脑(Wi n d o w s N T /2000,符合E N 60601-1标准),T F T 医用监视器(符合E N 60601-1标准),精密注射泵(费森尤斯I n j e c t o m a t C-I S O ),容积泵(费森尤斯I N C A-S T )。

血浆葡萄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B I O S E N 5030全自动葡萄糖分析仪,德国N e c a r 公司);血清胰岛素、C 肽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德国R o c h e 公司E 170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1.2.3 计算方法 胰岛素-葡萄糖代谢稳定状态(钳夹稳态期)所需时间:稳态期是指高胰岛素状态下,血糖持续稳定在目标血糖值,葡萄糖输注率变化最小的期间。

稳态期平均血糖离散值均数(稳态期血糖与目标值的差值)。

稳态葡萄糖利用率(G u ):血糖进入钳夹稳定期后,计算此时的G u 作为I R 程度的指标。

计算3例正常个体前后两次试验G u 的差值,了解重复性。

钳夹技术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 O M A 1-I R =F I n s×F P G /22.5H O M A 2-I R 来自w w w .O C D E M .o x .a c .u k 。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试验数据前后对照采取配对t 检验,相关分析用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23例次的钳夹实验中,进入稳态期时间最短为75m i n ,最长为189m i n ,平均为(105.57±26.72)m i n 。

·1240·广东医学 2008年7月第29卷第7期 G u a n g d o n gM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J u l .2008,V o l .29,N o .7DOI :10.13820/j .cn ki .gd yx .2008.07.041稳态期平均血糖离散值均数为(0.10±0.06)m m o l/L,最大值为0.21m m o l/L,最小值为0.04m m o l/L。

正常糖耐量组血糖为(7.67±1.39)m g/(k g·m i n);H O M A1 -I R为1.25±0.79,H O M A2-I R为0.90±0.56;4例I G T的血糖为(4.47±1.54)m g/(k g·m i n),H O M A1-I R2.27±0.87和H O M A2-I R1.49±0.45,其中2例合并P C O S的G u为4.12和3.75m g/(k g·m i n);2例糖耐量正常的P C O S患者G u分别为3.27和3.55m g/ (k g·m i n),其中H O M A1-I R、H O M A2-I R分别为15.2,9.71和3.20,2.19。

3例正常个体前后两次试验葡萄糖利用率(G u)差值平均为(-0.19±0.91)m g/ (k g·m i n)(t=0.385,P=0.754)。

稳态期胰岛素浓度均值为(94.64±13.72)p m o l/L。

正糖钳夹测定的G u 与H O M A1-I R的线性相关系数r=0.614 (P=0.011),与H O M A2-I R线性相关系数r=0.593 (P=0.02)。

3 护理要点3.1 受检者准备 检查前1d20∶00后禁食,空腹12 h,次晨8∶00到实验室,检查当天禁食早餐,停用一切药物。

静息20m i n后,由专人测定身高、体重、脉搏、血压、腰围、臀围等。

在预约时护士必须给受检者解释该项检查的目的、意义及实验过程,让受检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检查前排空小便后平卧。

3.2 建立静脉通道 按留置针穿刺原则分别在双前臂行普通静脉留置针穿刺,选择较粗而直的浅静脉即可,一侧作采血专用通道,静脉留置针末端连接肝素锁成一封闭系统,以生理盐水肝素液封管,保持管道通畅,通道建好后将前臂置于恒温加热毯中(温度55℃)以使静脉血动脉化。

另一侧作输注胰岛素和葡萄糖溶液的共同通道。

3.3 频繁采血 试验开始10m i n后,每隔5m i n在静脉留置针抽血测定葡萄糖浓度1次,以调整葡萄糖的输入量。

每隔15m i n,在标本采集完毕后,通过肝素帽注入1m l肝素盐水(50U/m l)充满静脉留置针管,以防血凝块堵塞。

每次采血前先将停留在留置针管内的血液或肝素盐水液体抽出弃去。

试验过程中每30分钟取血测量胰岛素、C肽。

3.4 观察 在整个实验过程要创造轻松舒适的环境,让受检者在看电视或听音乐中完成实验,注意观察受试者是否处于清醒安静状态,是否感觉不适,胰岛素和葡萄糖溶液是否滴空,各管道连接是否渗漏等情况。

3.5 钳夹实验结束 先停止泵入胰岛素,以每400m l/h的滴速输入20%葡萄糖10m i n。

拔针后嘱受检者缓慢起床,切勿过快、过猛,坐位5~10m i n。

进食约200g碳水化合物(如面包或蛋糕),观察30m i n后无不适才离开,以免持续输入的高浓度胰岛素在体内产生迟发效应而致低血糖发生。

所有仪器设备保持清洁干净备用,专用房间用紫外线灯消毒30m i n后通风待用。

4 讨论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持续输注外源性胰岛素及葡萄糖,阻断B细胞与胰岛素依赖组织间的反馈调节,形成外源性胰岛素、葡萄糖代谢平衡状态,评价个体胰岛素对葡萄糖代谢的作用程度[3-4]。

智能化钳夹系统是根据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原理研制开发的半闭环系统,由胰岛素输注泵、电脑及葡萄糖输注泵组成,并与B I O S E N5030全自动葡萄糖分析仪相连,它具备三种钳夹的实验模式:正常血糖钳夹、低血糖钳夹和高血糖钳夹。

本研究选择20例自愿者(其中包括正常糖耐量,I G T,多囊卵巢综合征)运用智能化系统进行了正糖钳夹实验,整个研究过程顺利,稳定性较好,试验中观察到按照该系统要求的开始10m i n内以2m U/(k g·m i n)胰岛素输注率输入初始负荷剂量胰岛素,随后以1m U/(k g·m i n)速率持续输注,可以较快进入稳态,并获得浓度近于80~100μU/ m l(±10%)的血胰岛素水平平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