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认知调适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认知调适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认知调适摘要:增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预防其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发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学生挫折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很多,如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合理归因、调整目标、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以及积极自我暗示等认知调适是较为重要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心理认知调适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77-02在现实生活中,困难无处不在,挫折也难避免。

处在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环境中的大学生,挫折更是不期而遇。

能否正确对待挫折,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

许多研究表明,人们的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都与对挫折的认识密切联系着。

因此,增强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调适能力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大学生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阻力,需要、动机无法得到满足时的心理不平衡状态。

许多调查显示,学生在面临挫折时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的。

长沙交通学院付宏渊的调查结果是:一、二、三、四年级的大学生遇到挫折自己独立解决的分别占49.4%、61.3%、74.7%、73.1%;杭州商学院王晓刚的调查结果是:大学生遇到挫折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的占80.7%。

由此可见,大学生遇到困难,选择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排在首位。

付宏渊的调查结果还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遇到挫折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人数越来越多。

这表明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学会自我调适,对自身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挫折心理的自我调适是大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对自己的心理困扰进行干预,使不良情绪得以解脱。

它主要是通过发挥自己本身的内在力量进行的。

大学生自我调适的方法从大的方面说主要有认知的改变,情绪的宣泄,行为的矫正和性格的塑造。

其中,认知的改变是最重要的调节方法。

因为人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造成的,认识问题解决了,情绪、情感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所以本文重点介绍挫折认知方面的自我调节。

一、树立正确的挫折观首先,挫折具有普遍性。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

所谓“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只是人们的一种愿望和祝福。

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人们总有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时候。

所以,大学生对挫折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性。

有了心理准备,在挫折来临时就不会惊慌失措。

其次,挫折具有双重性。

挫折并非是一无是处,它既可以使人消沉沮丧、一蹶不振,也可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的斗志。

它在给人带来痛苦的同时,也使人奋进。

无数事实说明,一个人经受一些挫折,特别是在人生的早期经受一些挫折,可以促进人更快地成熟。

钟向阳说:“挫折是上帝的礼物。

如果不明白某个道理,上帝就会安排挫折来磨砺我们,一次还不够,会继续创造新的挫折,直至感悟。

”大学生如果能认识到挫折的双重性,遇到挫折时提醒自己说“这是上帝的礼物,是成功的垫脚石”,就能大大减轻挫折感。

《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一步一步的走啊,一天一天的活,逼迫、患难你也别难过,这是耶稣考察我。

”如果大学生遇到挫折时不难过,不气馁,也能想到这是生活对自己的考验,这种“精神胜利法”,虽不能改变挫折情境,但却改变了挫折认知,从而改变挫折体验。

人生在世,都会受到各种创伤,哭过笑过之后,生活还是要继续,以后的路上还是会有坎坷,再看待人生、看待问题时,想法肯定与以往不一样,这就是挫折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看,越是成就大事业者,经历过的挫折和失败往往越多。

所谓强者,是战胜了比常人更多的痛苦才成为强者,这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

因此,正确看待挫折,本身就能减轻挫折感。

二、不要盯住挫折不放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认为,情绪、情感有其自身的活动规律:情绪、情感的过程一般构成山形曲线,一升一降最终消失;当刺激继续存在以及对此集中时,就会逐渐强化。

第一条规律是:挫折刚刚产生时,人的情绪体验很强烈,达到顶峰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消极的情绪体验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第二条规律是:如果挫折情境继续存在,以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挫折刺激上时,挫折体验不但不会随着时间而减弱和消失,反而会加强。

所以,遇到挫折时不要盯住它不放,可调整目标做些别的事,也可变换环境转移一下注意力。

规律是不可抗拒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挫折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但是,如果盯住挫折不放,挫折体验就会被强化,久久不能消失。

这时,人就会一蹶不振,无法从悲观、沮丧的消极情绪体验中解脱出来,无法采取合理的行动应对挫折。

所以,在遇到挫折时,要学会调整目标或转移注意,让消极情绪自然消失;不要盯住挫折不放,不要强化挫折体验。

三、合理归因挫折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挫折对人产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它的评价与归因。

挫折感的大小与个体的归因方式有重要关系。

归因是指人对一些现象的原因作出解释。

归因方式又叫“归因风格”、“解释方式”,是指个体对不同的事件或行为以一种相似的方式作出原因推理的倾向性。

它是个体对挫折的认识,也直接影响着人的挫折感。

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艾利斯认为,挫折情境(a)能否引起个体的挫折感(c),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和评价(b),即个体的归因方式。

这一理论的要点是:不良的情绪或行为并非由某一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该事件的认知评价所引起。

这就是艾利斯的abc理论。

例如,面对失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

有的人怨恨对方无情;有的人怨恨自己无能;有的人虽然痛苦但能理解对方、接受现实;有的人则化悲痛为力量,格外振作,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尔后作出一番成就。

所以说,人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物的看法所困扰。

从这个意义上说,挫折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

根据这一观点,如果个体能对挫折情境进行积极合理的归因,即使面对较严重的挫折情境,也不会产生太强烈的挫折感。

相反,如果个体的归因方式比较消极,即使挫折情境不严重,或根本没有挫折情景,也可能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所以,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要积极、合理地归因,保持良好的心境。

四、适当调整目标没有生活目标,行为将失去动力。

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由此决定自己的努力方向。

一般情况下,目标得以实现,就会感到满足,产生成就感;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感到焦虑,产生挫折感。

大学生如果自我评价和抱负水平过高,为自己制订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即使再努力也难以达到,就会灰心丧气,失望痛苦。

所以,大学生受挫后,要学会调整生活目标,看目标是否符合主客观条件。

如果目标定得过高,就应适当降低,避免再产生挫折,否则,一意孤行,纵然百折不挠,也只能是反复受挫,还有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和自我挫败的性格。

所以,大学生不要给自己确定无法实现的目标,要保持合理的期望值,这样就能不断增强自我效能感,以保持健康心理。

另外,大学生还要认识到人的理想不是都能实现的。

人人都追求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是无止境的。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是“得陇望蜀”,永无止境。

健康的人所渴望的小的目标是能够达到的,而总的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只有这样人才能有健康的心理。

他说:“福音只会降临到这种人身上,他不断的激励自己去追求那种最终不能完全达到的目的。

”为此他解释说,如果完全达到了目标,我们将不会再有指引我们生活并整合统一我们人格的促进力量。

所以,世界是发展的,每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只能实现有限的目标。

这与人人都追求长寿,而寿命是有极限的是一个道理。

认识到这一点,在最终目标不能实现时也能保持乐观的心境。

五、使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当个体遭受挫折后,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体验到紧张、焦虑和不愉快的情绪,这时,受挫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一些策略和方法,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释和处理,以保持内心的安宁,这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任何人的心理活动中都可见到防御机制的存在。

我们每个人在遇到挫折时,焦虑不安,便会在无意识中调动起自我防御机制。

适当使用防御机制能缓解紧张情绪,但如果运用不当或过分,影响了个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就会成为病态的表现。

防御机制有很多种,其中成熟的防御机制与现实生活各方面的成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防御机制成熟的人在工作、爱情和友谊方面都进行得比较顺利,没有人需要心理治疗,也没有人患过精神病。

而防御机制不成熟的人有一半以上有精神病。

所以,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要有意识地使用积极成熟的防御机制。

积极成熟的心理防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补偿作用。

是指当某一目标受挫时,通过别的途经满足需要或改变原有的目标,用别的目标取代。

即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

如长相平凡难以出众的人,可以发奋学习,在学业上出类拔萃。

补偿作用对于缓解受挫后的损失感,防止心理压力过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升华作用。

这是一种积极的保护策略。

它是指个体遭到挫折以后不是沉浸在受挫的痛苦之中,而是将痛苦化为一种具有建设性的动力,把情感和精力投入到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活动之中。

如,恋爱受挫,便转向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加以补偿。

“升华”引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个体受挫后将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从而将不良情绪和不为社会所允许的动机导向比较崇高的方面,以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心理的平衡。

有人说,不幸是最好的大学。

当个体受挫时,既是对人格的挑战,又能激发人的潜能。

逆境更能造就人才。

这就是升华作用。

3.积极认同。

认同指个体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时,把自己比拟成现实中或幻想中的某一位成功者,把别人具有的使自己羡慕的品质加在自己的头上,以提高自己的信心,减轻挫折感。

认同的对象多数是受挫者心目中所崇拜的偶像,其具备的优良品质、成功经验等正是他所羡慕的,因而往往表现为模仿偶像的言行举止和风度,从中玩味“与圣人同行”的感觉,以减轻挫折感。

调查发现,大学生常常把一些历史名人、学术权威、英雄楷模作为自己认同的对象,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寻找自己战胜挫折的动力,这种认同是值得提倡的。

另外,当遇到挫折,感到强烈痛苦、焦虑不安时,还可以采用一些妥协的防御机制,如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即从内心放弃得不到的东西,说它不值得追求,而对既得的利益大加肯定。

这种防御机制虽有点儿自欺欺人,但对于缓解焦虑,暂时走出挫折情境具有一定的作用,只要不过度使用,就会有助于心理健康,因而也可以作为一种自我维护策略。

六、积极的自我暗示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都有着奇妙的作用。

“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杯弓蛇影”都是消极暗示作用的写照。

“罗森塔尔效应”则说明了积极暗示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都有消极的自我暗示。

例如,有的同学为参加考试做了很多准备,但考前总觉得复习不充分,担心自己考不好,结果每次考试都很紧张焦虑,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