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群文阅读专题(六)PPT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群文阅读专题(六)PPT课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家深的,情头怀发愈少,简直连 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别无他由,是诗人与亲人 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悟深沉,含蓄 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
【答案】B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 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 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群文阅读专题 (六)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一1 二4
三7 四9
2
3
5
6
8
10
11 12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97页第1-3题。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 国陷,一片荒凉衰败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 目惊心;一个“深”字,让表人现满了目诗凄人然忧。国思
(2)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像这样连续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损失。
【比较阅读】 12.★从以上两文中看,李牧在治军方面与周亚夫有什么 共同点?李牧又有什么独特之处? 共结信同合息点题,:干相①关互治键对军字 比严,找谨分出(别李恪找牧尽出与职两周守文亚、中夫令描不出写同如治的山军地);方方②面。坚的持 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 独特之处:李牧做到了厚遇战士(在战略战术上以退 为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98页第9-12题。
9.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C )
· 驻扎。 A.军细柳
经过。 B.居无何
·· C.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到、往。 D.已而之细柳军
· 上自劳军 军队。
常居雁门 驻守。
·· 使他人代将 派遣。 · 赵之良将也 的。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富贵不能淫____惑__乱__,__迷__惑__。__这__里__是__使__动__用__法__。_________
(2)贫贱不能移____改__变__,__动__摇__。__这__里__是__使__动__用__法__。_________
·· (3)有饿者蒙袂辑屦________袖__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黔敖左奉食_________捧__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限__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是以善为国者______治__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必先富民________使__…__…__富__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中有许多词语和古代礼仪相关,如“持 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改容式车” 是表现文帝为周将军的威严整肃而动容,于是以身作 则,恪守军礼,以示君威。 此处是表现文帝 B.【甲】文中汉文帝在细柳军不仅未对不得周是到将在至军“尊的示待敬君遇意威,,”而 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他却对周亚夫大加称赞,体现 了汉文帝的开明、识大体。
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连接在 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希望 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比较阅读】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 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 蕴含的情感。
答题时要结合对【甲】【乙】两篇古诗内容的 了解进行分析,找出这两首诗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是什么。
C.【甲】文中写细柳军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 门士吏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 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D.【乙】文中“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 从反面说明李牧之前对匈奴的用兵策略是正确的。
【答案】A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规定
(1)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得策马奔驰。 连续 也
6.理解填空。
两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 _以__民__为__本__(_人__民__的__重__要__性__),【甲】文从___施__仁__政_____的角度 来论述,【乙】文则从___富__民___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97页第7-8题。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名词,护城河。
名词,池塘。
A.池非不深也
· 代词, B.得道者多助
指国家。
· · C.然后治之 · D.民富则安乡重家
连词,就。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伐无道,诛暴秦 名词,仁政。
·· 无丝竹之乱耳
助词,用在主 谓之间,取消
· 然则何时而乐耶 句子的独立性, 连词,那么。 无实义。
【甲】诗中的眼泪是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 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败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 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
【乙】诗中的眼泪是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 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97页第4-6题。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8.【乙】文中的“饿者”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哪 种品格?曾子认为“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请 说说这个观点与孟子的看法是否矛盾,并说明理由。
体现了大丈夫“贫贱不能移”的品格。不矛盾。曾子 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这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 当黔敖道歉之后,“饿者”获得尊严,没有违背“贫贱不能 移”的标准,可以接受食物,这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