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说阅读优质课

小说阅读优质课


说不尽的文本解读,不是无 聊的文字游戏和毫无根据的臆 测,而是和作者思想的交汇与 碰撞,进而发现人性的本能和 潜在的无限可能。

勤于学习 ,敏于思考,勇于 展示,善于交流, 精于研究, 乐于分享。
谢谢倾听,欢迎指正!
渺小的人物、宏大的主题、轻松的呈现
意大利作家卡布维诺说:“我的写作一直涉及 减少沉重。” 背景:在那扫荡的日子里,逃难的时候,德 国鬼子,最伟大的游击队员。 意大利人民反抗德国入侵。小说的牲畜林是一 个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牲畜林的各种 动物大花牛、小猪、山羊、火鸡、家兔、母鸡、 野猫逐渐出场,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 自然挤到一边。
经典是什么?
经典不是你正在读的书,而是你正在重 读的书。经典小说是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 并有所发现的书。 经典小说之所以不朽,必定有它的不同 凡响 和不可重复之处。因而,也就具有广 阔、深邃的阐释空间。 说不尽的《红楼梦》,说不尽的《阿Q正 传》,说不尽的《老人与海》等。
经典是什么?
1.共鸣的广度。这里的“广度”不是“曲低和众” 的畅销和流行,而是超越时空、民族、宗教和文 化,历久弥新,具有长久鲜活的生命力,具有普 适性和恒久性。 2.价值的高度。思想能否回应人类重大的精神问题, 能否给人带来深刻的启示。 3.创新的难度。创新是经典作品的首要特征。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 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注重 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 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阅读文学作品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的 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 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 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 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 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 能力。”
怎样在基于文本核心价值上 走向深层个性解读?
解读经典小说的三个层次
1. 显性的。时间、空间、表层的感知。如果停留 在一望而知的显性层面师生就无所作为。语文 教师应该有种敏锐的专业自觉,从学生的一望 而知指出他们的一望无知。 2.隐性的。在显性的感知背后是作者潜在的“意脉” 的变化和流动的过程,这是学生容易忽略的。 善于发现小说情节的曲折和情志的深化。 3.小说文体的规范性和开放性。读出作者驾驭小说 这种文体的才华,读出作者风格的创新,解读 也就有了高度和深度。
渺小的人物、宏大的主题、轻松的呈现
轻松呈现是对战争的净化,以这 样的方式反思战争,比纯粹表现战争 的残酷和沉重显得更有力量。
文本解读中的错误做法
师生都在文本的外围转,文本甚至只 是一个话题的生发点。 师生共同在一个不恰当的知识层面或 者在一个错误的知识层面上讨论问题。 整体感知是文本解读的起点,而不是 终结。
小说文本解读
5.作者怎样讲述故事?小说艺术风格 的独特与新异体现在哪些地方? 鲁迅的冷峻与反讽; 沈从文的平缓而 深刻,海明威的极简而丰厚,莫泊桑巧妙 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等。 阿Q的可怕在于未庄的人都像阿Q, 都缺乏自我意识;别里科夫的可怕在于他 能将不是别里科夫的人都变成别里科夫式 的人。
孙绍振:进入小说艺术的审美世界
小说文本解读
4.问题的设置:一是新颖,就是从别人 忽略了、没有感觉的地方开始;二是深刻, 有很深邃的潜在量,有从表层通向深层的 可能。
《罗汉大爷》为什么写了那个中年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什么写华连卡姐弟? 《祝福》中作者为什么用单独一行写了一句: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牲畜林》的结局为什么是野猫和德国鬼子一起 摔下去?
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拉开距离 情节的理性因果和情感因果 人物内心的动荡和外部动作之间的不平衡 人物的情感逻辑超越人物的理性逻辑 找到人物的变异感觉、记忆和动机
小说和诗歌的区别: 诗歌中的两情相悦、心心相 印是甜蜜而美好的;小说中的 心心相印、有情人终成眷属 则 是肤浅而蹩脚的。心心相错或 许更能彰显人性的深刻,具有 更高的审美价值。
从浅层共性走向深层个性
——谈小说解读方法
开封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高红霞
人教版教材中的小说
人教版必修教材有两个小说单元:必修3第 一单 元,《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 必修5第一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 子里的人》《边城》。 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
文学类文本以个案的唯一性、特 殊性为生命,解读文学文本旨在于普 遍的共同中求不同。
小说文本解读
3.情节的突转和细节的微妙。 情节的功能就是把人潜在的、不像 他平常的那个人暴露出来。人物每一次内 心的变动都必须以活生生的 有特点的真 实细节为基础。 《林黛玉进贾府》宝玉回府见贾母时,黛玉 就在贾母身边,贾母说宝玉:“去见你娘 来。”宝玉见过王夫人回到贾母处,作者 才安排宝黛相见,为什么?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
《牲畜林》描写了一个传奇的故事:农 民朱阿的小母牛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 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 德国兵 像猴子掰苞谷一样, 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 去抓另外一个 , 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 生怕误伤了牲畜。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 连“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
小说文本解读
不管多么深刻的思想都不应该用人物 或作者的嘴巴说说来,蕴藏在情节和人物 命运之中的思想比说出来的要丰富得多。 因为语言表达出来往往是理性的、概念化 的东西,而人物情感应该是复杂的、微妙 的、丰富而饱满的,这样更具审美价值。
小说文本解读
情节突变就是突然打破常规;情节对转 就是事情向相反方向变化。情节的功能是 探索人物内心潜在的情感、深层的奥秘。 情节的突转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生活常轨, 进入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境界,把人物在常 规环境下隐藏的很深的奥秘暴露出来。 ——孙绍振
小说文本解读
小说讲述人的故事,表现人的情感,表达作 者思考。 1.整体感知——感知什么? 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环境。 理清人物关系。 概括故事情节, 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如果停留在这些基本的、现成的、泛化的信 息层面,很容易滑向浅层共性的阅读惯性和思 维惰性。
小说文本解读
2.探究人物的性格与情感的变化,作者 借这一人物表达怎样的思想? 从人物自身看; 从社会环境看; 从事件中看; 从和他人对比中看; 从影响和后果中看等等。 多角度解读人物,可以发现看似不合理 的情感和性格变化背后又合理的内在逻辑, 发现最真实的最立体的人物,触摸作者的 思想。
小说的情感价值和实用价值
理解小说的艺术奥秘首先应该学会把实用价 值和情感的审美价值区别开来,再寻求超越日常 实用价值的情感优势的具体表现。 如果莫言手软了,让罗汉大爷像中年人一样悄无 声息地逃跑,那么充满高密东北乡的富有原始野 性的生命也就终结了。 如果卡尔维诺心软了,让朱阿一枪打中了德国兵, 那么自然和谐富有生命力的牲畜林就消失了。 情感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反差越大,小说的艺术感 染力就越强。
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表现和揭示人物情感是小说家的主要任务,而 人物的情感是朦胧而隐秘的,受现实社会实用道 德压抑的,很大部分隐藏在潜意识中,用语言去 表达出来是困难的。 人的心理是个丰富多彩的立体建构,隐藏在 深层和浮在表面的并不很一致。人的情感是隐藏 得很深的,有时人物自己也不知道,只有发生了 极端的变故或受到突然的冲击,长期潜在与表面 相异的情感才爆发出来,人物好像变成了另外一 个人,其实是更像自己了。
文学是什么?
文学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的系统; 这个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 者这四个要素构成的一个螺旋式的循 环结构。
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是作品反映的对象,也是作者和读者基本的生存 环境; 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是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 审美体验作品传递给读者的人; 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他与作者通过作品进行 潜在的精神沟通; 作品则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第 33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莫言的《罗汉大爷》 山东高密东北乡,日本人来了,农民 罗汉大爷被抓去当苦力,被监工打骂,他想 跑,看见别人跑了,他也跑了,又挂念东家 的两头大黑骡子,又回来拉骡子,可是骡子 竟然不认他,罗汉大爷心头火起,击杀骡子。
渺小的人物、宏大的主题、独特的表达
在当今汉语写作者中,莫言的声音是“独特 的”。莫言的作品打上鲜明的农民化印记,但他 并不是通常所谓的乡土文学作家。古老、闭塞、 充满苦难的农村,生生不息而富有原始野性的农 民构成莫言的文学世界。莫言的表达放任而酣畅, 与鲁迅的反讽、老舍的幽默、沈从文的舒缓、张 爱玲的华丽迥然不同,与中国所有现当代作家都 不同。他用独特的语言和独特的素材建构了自己 的文学世界。他关注的并非时代之变,而是“变” 中之“常”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