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公信力的建立摘要:当前社会公信力不断下降,如何提高公信力就是继续考虑的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组织信用失真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该类组织发展的初始阶段,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社会公信力建设,并用切实可行的制度来保证不失信。
关键词:公信力;政府公信力;媒体公信力;责任社会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
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
现在从好多报纸、网络、新闻等媒体传播可以看出,社会公信力不断在降低,如何提升社会公信力是当今社会继续考虑的问题。
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政治伦理范畴。
首先,社会公信力缺失,与当前中国的社会现状有着必然的联系,也是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通病,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不能说是有公信力的社会,公信力”的核心是信任、信赖,可是显然在现实中,往往看到的是相反的,现在的社会依然是在追求自我发展的社会,利己即使不被人们挂在嘴上,而实际上多数人都把持着这种观点从利己主义出发,又怎能营造一个有公信力的社会呢?公信力改怎么建立呢?1、政府职能部门必须不断与时俱进的开展社会活动,执法公正、公平、人性等,出台政策征求民意,征求民意不是仅为“征求”,更重要的是在倾听意见之后将其合理地纳入草案制定的计划之中,然后认真落实并最终使民众在切实的变化中感受到政府对其的尊重,从而激发民众参与政府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进一步巩固政府的公信力公信力。
历史上战国商鞅变法“徙木为信”,在变革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一笔。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树立千金难买的诚信。
因此,政府高呼“征求民意”并非难事,关键是要用真诚的倾听和切实的行动来争取民心,以此树立政府公信力,切莫让美好的初衷沦为阻碍自身发展的绊脚石。
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政府唯有真心听取老百姓的心声,才能在稳固的公信力之上,建立起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
与各大征求意见饱受质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昆明市的公车改革。
今年初,云南昆明在西山、五华、盘龙、官渡4区启动“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专用卡定额包干管理”试点工作。
近一年时间过去了,据调查结果显示,昆明“车改”年省两千万,并有920辆公车封停上缴,其中462辆被拍卖。
相信民众在感慨惊人公车费的同时,很多人会为昆明市政府雷厉风行的执政作风叫好。
在要求公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昆明市政府用实际行动和数据表明了贯彻民意的决心,向民众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体现了一个媒体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特征。
没有公信力的媒体终将失去生命力,被受众鄙弃。
而公信力应该由谁来建立呢?媒介公信力的概念在我国使用时间较短,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1999年,黄晓芳在《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中将“公信力”定义为“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这是新闻传播学界较早的提出公信力概念的文章。
2、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深化改革涉及面较广,触及深层次利益调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对各级政府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一些政府官员不善于正确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应对复杂局面和危机管理的能力较差,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失去群众的信任。
如青岛种树事件(政府巨资“增绿”被疑“打造政绩工程”引发民众抗议)、“什邡事件”(该市某钼多金属资源深加工项目被质疑有极大的负面环境影响)。
3、政府依法行政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多头执法和执法扰民,以及执法监督不力的问题,致使地方政府缺乏权威性。
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致命性伤害的是权力腐败和官僚主义,是形形色色的腐败行为和作威作福的官僚主义作风。
行政人员作为政府行政执政的主体,其言行直接影响政府的外在形象,影响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另外,由于行政责任追究不明确,一些政府部门及公务员的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使公务员责任意识淡化。
,损害政府形象和声誉,致使政府缺乏亲和力和感召力。
如民众上访被扣押多年,及温州动车事故在政府表示仅38人死亡,而在当日东方卫视报道新闻时与现场记者连线时的人数已为六十三人,而温州一家医院透露死亡人数已达百人。
第二、媒体方面1、媒体行业过分追求利益,夸大事实报道,误导公众。
利益化媒体行业竞争压力日益加大,怎样能吸引受众,在众多的版面中抓住受众的眼球,成了媒体工作者苦心追求的目标。
作为媒体之首的央视在明知刘翔脚伤严重,可能无法晋级的情况下,并未向受众透露这一信息,而是提前进行了四种解说方案。
2、媒体工作者素质的普遍较低。
由于我国传媒业商业化、市场化过程加剧,媒体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规范缺失。
3、从信源、传播者角度看如何提高媒体公信力通常来说,传播方在一个传播活动中相对处于主动,同时也是主体地位。
如何提高传播者的传播素质对提高媒体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传播来源的可信度、传播来源的知名度和传播者的动机。
传播来源的知名度越高,传播效果就越大,而传播来源的知名度越低,则传播效果越小。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当传播者的传播动机和他的利益相反时,他的说法就更有说服力,相反,如果他的传播动机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那么,他的传播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这些研究表明,从传播者角度来看,要想提高传播媒体的公信力,传播者要选择可信度高、知名度大,同时要尽量为受众说话的信源,而传播者本人作为受众的信息源,同样要加强自律意识,培养自己的可信度、知名度和为受众服务的意识。
4、从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角度看如何提高媒体公信力。
传播媒介作为传播内容的载体,同时也作为传播者实现传播目的的渠道,而且作为组织形态存在的媒介还是传播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因此,在影响传媒公信力的所有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
郑保卫和唐远清也在《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中为怎样增强媒介公信力开出了“药方”,即:“(1)把好事实关,杜绝虚假新闻”,“(2)把好品位关,抵制低俗新闻”,“(3)把好导向关,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4)把好道德关,杜绝…有偿新闻…”。
(8)除了他们提到的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低俗新闻外,不良广告也是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四大公害”之一。
要想减少和抵制“四人公害”的危害,媒介作为传播活动的组织者和传播产品的出口,把关人应该加强对传播者的管理、教育和对传播内容的把关,同时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提高自身的公信力。
坚持实事求是基本原则,做到新闻报道真实公正。
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维护工作崇高声誉和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
坚决防止和纠正不正之风,切实加强行业自律。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严肃查处违规违纪问题。
不仅中央新闻单位纷纷制订了相关公约,严格自律,一些省市地方新闻单位也相继刮起了自律风暴。
如云南省制定出台了《云南省新闻工作者“六不准”》:一、不准采编刊播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报道;二、不准采编刊播诱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的报道;三、不准制造和刊播虚假新闻;四、不准采编刊播低俗有害的报道和广告;五、不准搞有偿新闻、禁止利用新闻报道拉广告、拉赞助;六、不准以公开曝光、编内参相要挟牟取私利。
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向全省所有新闻工作者发出恪守职业道德、自觉做到“十不”的倡议书。
倡议全省新闻从业人员自觉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大力弘扬新闻职业精神,在新闻实践活动中抵制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等不正之风,通过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切实做到以下“十不”,即:不发表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的言论;不搞歪曲事实的虚假报道;不搞任何形式的有偿新闻;不以舆论监督要挟谋私;不接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财物和有价证券;不以采访报道为交易拉赞助和广告;不泄露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机密;不侵害民族风俗习惯,不违背党的民族政策;不传播各种有害信息;不蓄意炒作,不激化矛盾,坚决抵制低俗之风。
应该说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加强传播者的自律意识,树立传媒的自身形象,从而打造媒体的公信力都是大有好处的。
从传播内容的角度来看,传播内容的信息与受众的需求在质量和数量上是否对称,也就是笔者曾经论述过的“信息不对称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的问题,以及媒介设置的议程和事件的框架是否出现偏颇,还有传播的内容是否真实客观等问题都会对媒体的公信力产生影响。
要解决这些问题也要求媒体在传播内容上要选择客观、真实、全面、高质量的信息,尽量减少传受双方在信息数量质量方面的不对称。
同时,媒体在设置议程和构建框架的时候,也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客观公正,要尊重事实。
此外,受众自身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传播效果,那些听从性大,也就是自我评估低的人,比那些听从性小,也就是自我评估高的人更容易接受别人的劝服。
因此,媒体要想提高公信力还必须兼顾到目标受众的性格差异。
反馈作为传受双方的互动机制,对媒体的公信力也会产生影响。
那些互动较好的媒介,更能体现传受双方的平等性或“主体间性”,因而,也更易产生好的传播效果,从而有利于提高媒体的公信力。
人际传播之所以会比大众传播产生好的劝服效果,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双方互动较多,而且比较及时。
有关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也证明互动较好的传播更有效。
5、从社会环境角度看如何提高媒体公信力。
任何传播都必须在社会的大系统中进行,并受到社会大系统的制约。
我们研究如何提高媒体公信力问题绝不能仅仅局限在传播过程本身,而要在社会大环境中来考察。
比如,国家对媒体传播的相关政策、法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受众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社会其他势力对媒体的“公关”和干扰,媒体监督机制的完善等等,都会对媒体公信力的提高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因此,提高媒体的公信力除了在采编环节等微观层面做文章,还应改善社会环境等宏观层面的东西。
只有如此,才能对提高公信力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第三、公众方面的原因:1、公众自身素质问题,如公众盲从心理、公众大多都想听八卦,而八卦的对象是政府就更会觉得更有意思。
所以必须加强公正的自身素质,进行文化培养和制度建设,在社区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氛围为公信力的提升提供支持;对外表现出善治,推行政策实施,提升施政水平,举行惠民活动展现为民服务,培养公民意识。
2、如今的互联网上之所以谣言肆虐,与社会上还存在有培养谣言的种子的土壤不无关联。
很多谣言的出现还是因为现实社会的公信力缺失,解决网络谣言也需要综合治理、生态治理。
要想彻底根除谣言,净化网络环境,还需要相关的公共机构进行必要的信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