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牙体牙髓病》PPT课件

《牙体牙髓病》PPT课件


病原菌感染的细菌学特点
①内源性感染为主,正常菌群的易位是重要启动 因子 ②厌氧菌为优势病原菌。 ③混合菌感染 ④细菌类型与感染途径和病灶位有关 ⑤临床症状与细菌种类有密切相关。
(2)合成细胞内外多糖
(3)对牙面的粘附性
4. 变异链球菌与龋病的关系 (1)横向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变链球菌的检出率同龋病的发生呈正相关。 (2)纵向的追踪调查表明:唾液或菌斑中变链 球菌的检出率与随后龋病的发生呈正相关。 结论:变链是主要的致龋菌,但不是唯一 的致龋菌。
问题:其他细菌仍可诱发动物龋,变链 和龋活跃性的关系不是恒定的。

结论:细菌是牙髓根尖周组织感染的启动因子
牙髓根尖周病细菌感染的途径
主要途径为:



经牙体感染 经牙周感染 经血源感染
1 经牙体感染
诱因:龋病、外伤性牙折、牙隐裂、 楔状缺损、磨损及发育畸形等 途径:细菌或毒性产物 -侵入暴露的牙本质小管至管壁脱矿、管腔扩大 -引起牙髓的损伤、炎症反应和坏死; -通过根尖孔或侧支根管侵入根尖周组织,导致根尖 周炎或根尖周脓肿。


牙髓根尖周病的细菌病因学证据
1890年 Milier等首次在人的坏死牙髓组织中发现细菌 1965年 Kakehashi等 经典的无菌鼠动物实验 在无菌条件下 ↓ 钻开实验鼠牙髓腔暴露于口腔中 ↓普通鼠 ↓无菌鼠 实验牙在8天内可见 实验牙在42天内未见 发生严重的牙髓炎 牙髓有进行性炎症反应 牙髓坏死、根尖周炎 手术伤口很快愈合
(3)龋损牙本质和釉质中可找到细菌。
(4)体外的人工龋实验。
无菌即无龋
3. Ecological plaque hypothesis(90年代)
与龋病发生有关的细菌都是口腔正常微生物 群,由于局部的、全身的、食物的因素改变, 造成口腔生态环境的变化,正常细菌与宿主之 间的生理性组合改变为病理性组合,口腔生态 平衡转化为生态失调,正常细菌成为条件致病 菌,引起龋病。
③Tannerella forsythensis
感染根管的病原菌
Gomes等: 60例感染根管专性厌氧菌是主要病原菌 P. micros、P. gingivalis、P. endodpntalis、 P. intermedia 和 F. nucleatum。 Prevotella spp 和P. micros 常见于急性感染根管中。
A
B
变形链球菌菌落 A:光滑型菌 B:粗糙型菌菌落
变形链球菌细胞
2.细胞壁组成 (1)多糖 菌株抗原性 血清型 (2)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N-乙酰 胞壁酸、短肽 (3)甘油磷壁酸:壁磷壁酸、膜磷壁酸 (4)表面蛋白:GTF、FTF、P1 决定变链菌的抗原性和在牙面的粘附
3. 致龋性
(1)产酸性和耐酸性
无菌鼠+细菌 无菌鼠+高糖饮食 龋病 无龋
(2) Miller的体外实验(1890)
牙齿+面包(糖)+ 唾液 牙齿+面包(糖)+ 煮沸唾液 牙齿+脂肪(肉)+ 唾液 无龋 龋 无龋
细菌酵解碳水化合物是龋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2. 其它实验
(1)牙齿在萌出前不发生龋。 (2)抗生素可降低龋病的发生并减轻其严重程度。
2 感染根管的病原菌
①产黑色素的革兰阴性杆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牙龈卟啉单胞菌
Prevotella intermedius 中间普雷沃菌 ②不产黑色素普雷沃菌 Prevotella oralis 口腔普雷沃菌
福赛斯坦纳菌 ④ peptostreptococcus micros 微小消化链球菌 ⑤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具核梭杆菌 (Enterococcus faecalis 粪肠球菌)
2 经牙周感染(逆行性感染)
深牙周袋的细菌经根尖孔或根尖区侧支根管进 入牙髓,引发牙髓感染 由牙周途径导致的牙髓感染称为逆行性感染, 所 引 起 的 牙 髓 炎 称 为 逆 行 性 牙 髓 炎 (retrograde pulpitis)


3 经血源感染(引菌作用 )


引菌作用:暂时性的菌血症引起的细菌在代谢 障碍或创伤的牙髓组织的定植。 诱因:因拔牙、洁治、根管治疗等可引起暂时 性菌血症,细菌通过血流进入创伤的牙髓或根 尖周周围组织,继而引发牙髓感染。
Sundqvist等:65颗感染根管的细菌 以革兰阴性专性厌氧杆菌为主 每个根管内细菌种类平均为5.3种
3根尖周组织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①产黑色素类的厌氧杆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牙龈卟啉单胞菌 Prevotella intermedius 中间普雷沃菌 ②Tannerella forsythus 福赛斯坦纳菌 ③Fusobacterium SPP 梭杆菌菌种 ④ Peptostreptococcus micros 微小消化链球菌 ⑤Eubacterium SPP 优杆菌菌种 ⑥ Actinomyces spp 放线菌菌种
二、致龋菌的生物学特性
(一)产酸和耐酸性 (二)合成细胞内外多糖的能力 (三)对牙面的粘附能力
部分细菌对不同口腔部位的粘附力
粘附部位
细菌 牙面 变异链球菌 血链球菌 唾液链球菌 缓症链球菌 放线菌 韦荣球菌 奈瑟菌 +++ +++ + +++ +++ + + 舌面 + + +++ + ++ ++ + 颊粘膜 + ++ +++ +++ + + +
牙髓及根尖周感染的病原菌

牙髓炎的病原菌 感染根管病原菌 根尖周炎病原菌
1 炎症牙髓的病原菌:
Streptococcus spp 链球菌菌种 Actinomyces spp 放线菌菌种 Lactobacillus spp 乳杆菌菌种
Gn兼性厌氧和厌氧杆菌
牙髓炎的病原菌
与龋原性牙髓炎的牙髓组织炎症、坏死有重要 关系的不可逆性牙髓炎的主要病原菌 Peptostreptococcus micros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牙髓炎多继发于龋病,Streptococcus、 Actinomyces、Lactobacillus和Gn的厌氧杆 菌 髓腔开放者细菌的种类和数量较末开放者多; 在炎症牙髓中检出真菌。
二 牙髓和根尖周病的微生物学


牙髓和根尖周细菌感染的主要途径 牙髓及根尖周感染的细菌学特点 牙髓及根尖周感染的常见病原菌 牙髓及根尖周感染病原菌种类与临床症状的关 系
基本概念

牙髓和根尖周病是发生在牙髓组织和根尖周膜及 牙槽骨的疾病的总称,牙髓和根尖周病与龋病一道 被称为牙体牙髓病。 牙髓是牙组织唯一的软组织,由牙髓细胞、细胞间 质和细胞间液组成,位于由牙本质围成的牙髓腔内, 借狭窄的根尖孔与根尖周组织相连。 根尖周组织指根尖部的牙周组织,包括牙骨质、牙 周膜和牙槽骨
三、致龋菌
判断标准 1.符合致龋菌应具备的生物学特性。 2.在龋损的各个时期都可分离并可纯培养。
3.细菌量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4.能引起实验动物的传染性龋损。 5.选择性限制该菌可以减少龋病的发生。
(一)口腔链球菌群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口腔常驻菌,在口腔天 然菌群中比例最大。 血链球菌(S.sanguis) 缓症链球菌(S.mitis) 唾液链球菌(S.salivarius) 变异链球菌(S.mutans)
病原菌种类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厌氧菌与广泛性根尖周病变有关 产黑色素的革兰阴性厌氧杆菌如中间普雷沃菌,牙 龈卟啉单胞菌,以及福赛斯坦纳菌、具核梭杆菌、 微小消化链球菌、优杆菌在急性根尖周炎和非开放 性牙髓多见,与根尖部黑色分泌物、疼痛、肿胀、恶 臭和瘘管形成有关 粪肠球菌、放线菌、微小消化链球菌与难治性根尖 周病变和瘘道不易愈合有关; 中间普雷沃菌、微小消化链球菌和放线菌的联合存 在与根尖骨质破坏有关 细菌类型在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S.mutans
S.Sanguis
S. salivarius
(二)变异链球菌与龋病 1.表型特征 G+染色,菌体呈球形,直径0.5-0.75um。 肉汤培养基:菌细胞呈短杆状或球状, 成队或链状排列,链长中等,或短,不活动。 轻唾琼脂平板 (MS):高凸,粗糙,不透明,毛玻璃状, 嵌于琼脂内的菌落。 血琼脂平板:圆形,表面光滑,直径 0.51mm的菌落。周围有α(绿色)或γ(无色)溶 血环,有时为β(透明)溶血环。
(四)放线菌
1. 形态及培养 口腔中最常见的革兰阳性丝状菌,兼性厌氧, 主要定居在牙面。 无鞭毛和芽胞,菌细胞末端较膨大,形态不 规则,为丝状或杆状,长短不一。 BHI培养基上,形成蛛网状和光滑型菌落。
2.致龋性
透 射 电 镜 下 观 察 , 放 线 菌 有 菌 毛 ( pilli 或
fimbria),各放线菌的菌毛成分不一样,粘性 放线菌有 I 型和 II 型两种类型的菌毛,而内氏放 线菌只有 II 型菌毛。菌毛与放线菌的粘附性能 密切相关。
第二章 牙体牙髓病微生物学源自一龋病微生物学1.细菌与龋病发生的关系 2.主要致龋菌及生物学特性
龋病的定义
龋病 是 发 生 在牙齿硬
组织上的慢性细菌性
渐进性疾病,造成牙 齿硬组织的颜色、形 态、质地的改变。
龋病的病因学因素
一、细菌与龋病的关系
1.细菌在龋病发生中作用的证据的两个经典实验
(1)Orland的无菌鼠实验(1955)
(三)口腔乳杆菌
1.形态学 革兰阳性杆菌,属兼性厌氧或专性厌氧
相关主题